支持Ipv6
   
 
网站首页
综合要闻
政务公开
政务动态
当前的位置:
关于石家庄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02-16 16:38
发布时间:2011-02-16 16:38 【字体: 打印
——2011年1月19日在石家庄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赵顺法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作石家庄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的目标,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核心,全力以赴抓推进,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00亿元,增长12.7%,高于计划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33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690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77亿元,增长13.3%。经济总量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经济运行得到巩固。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夏粮产量235.3万吨,预计粮食总产518万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畜产品稳定增长,1—11月肉、蛋、奶产量分别为62.95万吨、95.59万吨和96.0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88%、8.99%和20.48%,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预计达到43.8%,高于计划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40亿元,增长16.5%,高于计划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完成630亿元,增长30%,高于计划16个百分点。1—11月全市工业制造业入库税收133.05亿元,增长21.17%,其中循环化工产业增长66.55%,装备制造产业增长32%,产业调整振兴已初见成效。服务业快速发展。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91亿元,增长18.6%,高于计划1.6个百分点。1—11月第三产业税收完成156.8亿元,增长26.4%,其中金融服务业增长46.6%,显示出第三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投资结构趋于优化。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8亿元,增长21.4%,完成省下达任务,低于计划3.6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97亿元,增长21%,完成省下达任务,低于计划4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1—11月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421.2亿元,增长28.2%,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58.2%,增速、比重分别高出第二产业15.8个百分点和18.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开始激活,民营经济投资完成1348.4亿元,增长45%,增速高于国有经济42.5个百分点。中央投资项目进展顺利,2010年中央投资项目下达383项,争取资金6.39亿元,已开工266项,竣工21项。
——重点建设顺利推进。2010年安排市重点项目226项,总投资2038.9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4.86亿元,预计完成投资440.7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59.72%。其中,列入省重点项目144项,总投资2042.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5.97亿元,完成投资281.3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59.91%。1—12月全市审批各类项目1511个,项目总投资407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5%;项目单体平均投资规模为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项目库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043个,初步实现了省政府对我市储备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的要求。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预计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87.9亿元,增长25%,高于计划1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3.63亿元,增长29.9%,高于计划17.9个百分点。2010年,一般预算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42.2%,高于2009年1.6个百分点,全部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4%,高于2009年1.4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204.2亿元,增长9.8%,存款余额5997.6亿元,增长14.6%,存贷比为53.42%,金融运行总体情况较好。
——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改革方面。国有企业改制完成24家,全市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市属集体企业有24家进入筹备改制程序。经营性事业单位2家完成改制,5家进入筹备改制程序。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66个完成改制。报业集团、演艺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挂牌运营。66家乡镇卫生院和30家社区卫生机构全面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价销售。开放方面。“以外引外”工作取得突破,与德国ERP公司签订了“中国石家庄德国应用技术研发基地科技园区”合作协议,与美国洛克菲勒、纳斯达克OMX公司等世界跨国公司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德国工业园、美国工业园项目正在积极洽谈。成功组织参加了“石洽会”、香港、廊坊、厦门等投洽会,签约了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内外资项目。预计实际利用外资6.4亿美元,高于计划0.5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完成104亿美元,增长89%,高于计划8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完成56亿美元,增长30%,高于计划22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预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15元,增长9%,高于计划1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8元,增长10%,与计划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低于控制目标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9.6万人,高于计划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低于控制目标0.5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底,共筹集廉租住房9736套,新开工6976套,解决了3.2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新建改建标准化学校48所、县级医院9座。解决了农村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38件实事。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成绩,安全生产形势和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好转,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1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7.75万公顷,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1.73万吨和17.65万吨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9.42%,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5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8‰。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9天,高出计划2天。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一是具有行业领军地位的大企业、大集团相对较少,主导产业战略支撑能力不强;二是土地制约亟需破解,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不快,改善民生任务艰巨。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二、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和京津冀第三极,构筑省会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加快正定新区、东部产业新城、大西柏坡、空港工业园、南部工业区等重大战略性工程建设,着力调整优化经济布局和结构,着力推动城市建设上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十二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
(二)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预期性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
2、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
5、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6%。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
7、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
8、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12%,其中出口总值增长13.5%。
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
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
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约束性指标
1、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4万人。
2、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
3、每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
4、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8%。
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
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
7、氨氮化物排放量下降1.5%。
8、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5%。
三、2011年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
(一)制定规划政策,促进中东西区域互动发展。一是抓规划引领。理清思路,明确定位,中部区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强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打造省会经济发展新高地;东部区域以工业聚集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建设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打造省会经济新的增长极;西部区域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力争在区域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上取得重大进展。按照三大区域发展思路,编制出台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和中东西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产业规划。二是抓政策设计。根据三大区域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的差异,研究出台针对性强的财政扶持政策,“飞地”项目财税分成政策,土地和节能减排等要素指标调剂政策等,努力形成配套政策体系和利益平衡机制。三是抓推进落实。组织专门班子,实行分类指导,健全统计制度,完善考核办法,狠抓责任落实,为“十二五”末形成中东西良性互动、功能协调配套、要素优化配置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园区建设,打造产业聚集平台。一是明确发展重点。以东部产业新城、大西柏坡、空港工业园、南部工业区4大省级战略工程和市管基地、县城周边24个工业聚集区建设为重点,尽快完成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继续加大省级工业聚集区申报力度。二是破解瓶颈制约。多措并举解决土地供应难题,加大争列省重点项目的力度,最大限度争取省重点配套指标。加大超50亿元产业项目谋划推进,争取省长重大项目专用指标。制定全市新民居建设置换土地计划,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强化项目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强化基础建设。构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机制,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开发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争年内重点产业聚集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四是加大招商力度。优化招商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方式,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活动,完善招商激励机制,对成功引进重大项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落户园区,实现产业大聚集、大发展。
(三)抓好谋划实施,推动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抓谋划。构建项目谋划新机制,采取主要领导亲自谋划、聘请顾问班子谋划、组建专业队伍谋划、委托中介机构谋划、动员全社会力量谋划等多种形式,谋划实施一批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项目,特别是加强卫星导航、半导体照明、汽车制造等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链的谋划,积极争列国家、省“十二五”专项规划和省重点项目盘子。二是抓推进。构建项目调度新机制,每月分区域调度项目,各县(市)区会同业主采用多媒体形式汇报;每季开展项目观摩拉练活动,向全市通报项目进度;重大项目实行市领导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要素配置新机制,统一调剂使用要素指标,实行要素跟着项目走,保证好项目、大项目要素供给,促进谋划项目早落地、在建项目早投产。三是抓考核。构建项目考核新机制,加大项目建设在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中的权重,落实好《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办法》、《鼓励企业新上项目奖励办法》,严格实施奖惩。
(四)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快集约化经营。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115”行动计划,突出抓好18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奶业、禽蛋、优质猪等优势产业,新建改建1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正确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约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高效农业。二是加快新技术推广。推广优良品种和重大关键技术,开展“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产量实现504万吨,支持设施农业发展,重点抓好240万亩设施蔬菜种植。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及农田林网建设,完成5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整治中小河道4条,抓好冶河、绵河灌区水利配套和节水改造,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和动物防疫监测体系建设,保障农畜产品安全。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五)加强运行调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按照“促生产、畅流通、增储备、建机制、保民生”的总体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调节手段管理通胀预期,努力做到注重监测早预警,有效调节控时度,加强监管稳秩序,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有利的价格环境。二是发挥要素调节对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坚持有保有限,完善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鼓励重点煤电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加强成品油、天然气供需衔接,优先保障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要素供给,对国家限制、淘汰类生产设备,通过实施差别电价以及限供、停供等措施,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三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力推进企业对标行动,引导重点企业从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制定升级目标、赶超路线图和时间表。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整合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挖潜提效,促进企业上台阶。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一是强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工业企业战略重组,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集体企业和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拓宽企业上市融资渠道,争取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合作部落户石家庄。搞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政府办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总结“以外引外”经验,抓好德国应用技术研发基地科技园、德国国际科技工业园、美国工业园等项目推进,建好“以外引外”承接平台,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组织参加“10·18”石家庄、“3·26”香港、“5·18”廊坊、“9·8”厦门投洽会,力争签约项目数量和规模实现突破,并抓好签约项目履约落实。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三是强化对外贸易转型。加强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开发核心技术,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与非洲、南亚、西亚等国家的经贸合作,培育新兴出口市场。引导出口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有效降低出口成本,扩大出口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境外投资办厂。鼓励增加重要原材料、先进装备和关键设备进口。
(七)抓好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抓好结构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严格控制新上“双高”项目,坚决淘汰钢铁、造纸和制革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节材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积极应用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碳排放强度。二是抓好工程节能减排。实施国家、省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程,注重发挥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施节能减排技改工程,在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实施一批市级重大节能减排工程,增强节能减排持续能力。三是抓好管理节能减排。创新节能减排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效率。强化对280家重点排污企业和列入省“双三十”目标县(市)的治理和管理,对110家用能大户和150家用水大户进行分类指导,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资源消耗。下达各县(市)区“十二五”节能减排总量控制目标,严格控制能耗排放总量,强化目标责任和行政问责。
(八)加强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一是规划上水平。在高端设计、科学论证、全面完成石家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公开规划内容,实行全民监督,严肃法定地位,严格遵循实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服务经济、保障民生、塑造特色等方面的刚性作用、引领作用和前置作用。二是建设上水平。加快推进主城区、正定新区建设,优化拓展城市空间。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生态园林城为目标,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综合载体功能。东南外环水系建成开放,滹沱河综合整治市区段主体完工,完成机场改扩建,抓好铁路货运系统、新客站和轨道交通等建设,推进京昆、西柏坡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槐安路东延、中华大街高架路等建设,搞好裕华、鹿华和良村热电联产工程建设。三是管理上水平。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城市“软管理”水平。建立数字城市共享机制,实现城市精细化、数字化联动管理服务。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服务进社区”活动,构筑社区联动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市政设施维护,重要干支道设施完好率达到100%。加强城市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亮化、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
(九)健全体制机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抓好规划建设。统筹各项规划编制,做到统筹城乡发展规划、镇村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新民居建设规划“五规合一”。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新格局。二是实施典型带动。抓住我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的机遇,推进藁城和鹿泉等7县、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等6大基地以及高新区、正定新区、大西柏坡3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主城区与组团县(市)、高新区、正定新区、6大基地的基础设施同城化建设。三是搞好全面推动。加快推进县城周边聚集区建设,加大公共设施和服务投入,初步建立起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和城乡一体的政策体系。积极推进集体土地和农村房屋确权登记工作,采取出租、出让、转租、转让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研究土地利益平衡机制、农民利益平衡机制、农村经济组织转型等问题,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土地集约利用、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十)积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拓展服务消费领域,保障市场供应,引导消费市场,促进市场繁荣。加大廉租住房、公租房建设力度,落实配建措施,不断扩大实物配租率。抓好示范性老年公寓项目,力争在市区再建30个社区为老服务站。积极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探讨扶贫工作新途径,从源头上解决扶贫问题。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抓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好事实事落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今日访问量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
冀ICP备20013865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