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Ipv6
   
 
网站首页
综合要闻
政务公开
政务动态
第四章 隋唐时期
2019-09-18 17:15
发布时间:2019-09-18 17:15 【字体: 打印
隋唐时期,是中国行政区划调整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各地中心城市从密集化向分散发展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恒、赵两州城市迁徙、中心城市变迁较大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由于战争和政治中心的变迁,原来的石邑、元氏等古老城垣相断废毁,新的石邑城、元氏城随之崛起。随着真定县和常山郡城一并北迁到安乐垒,使得自战国以来形成的古老的东垣--真定古城,结束了它作为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逐渐在农耕和水患灾害中毁灭,而代之崛起的安乐垒则从此走向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尤其是县级政区的增置,鹿泉、赞皇、房山(今平山)鹿城(今辛集旧城)等一批新的城垣相断兴起,并在此后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替代了一些古老的旧城而成为一县或一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种城市格局的巨大变化,是隋唐时期恒、赵地区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节 隋朝政区调整与城市变迁
公元581年,隋王杨坚废掉周静帝,夺取帝位,建立隋朝,改元开皇,史称隋文帝。隋初,由于忙于统一全国的战争,所以,中原和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沿袭北周旧制。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开始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改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建置为州县两级行政建置,以州领县。此后,又在这种体制下,增置一系列新的"州",将一些辖区较大的州分之为二,使其管辖范围缩小,所领的县减少。并在此基础上,恢复和增置了一些新的县城政区,由此形成一系列新的县城。
比如,隋开皇三年(593),废常山郡、赵郡,直接由州辖县,当时石家庄市的范围,主要属于恒州、赵州、北部、东部的新乐县,鼓城县(今晋州)、深泽县、无极县属定州,真定城(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由郡城降为县城,政治地位明显下降。此后不久,又将真定县北迁到恒州城安乐垒,原真定城就失去了作为政治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同年,石邑县与井陉县分置,石邑县城从封龙山北麓的南故邑迁至万夏村(今石家庄市振头村北) ,在山前平原区培植了一座新的城垣。
开皇十年(590年)分赵州置廉州,州城在高城县(今藁城市区),领高城、昔阳(今晋州市鼓城)、廉平、柏肆(东晋柏肆坞旧址,在今藁城市区北)4县。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对原有州县再次进行调整,在恒赵地区,分赵州增置了栾州,州城平棘(今赵县城),领平棘、赞皇、瘿陶、栾城、广阿、柏乡、宋子、安定等12县。而赵州城迁回到房子城(今高邑县西),领高邑、房子、元氏、灵山(今元氏西北)4县。分恒州置井州,州城在井陉,领井陉、蒲吾、鹿泉、苇泽(今平定县苇泽关城)4县。随着州辖区的缩小,在这一地区内增设了赞皇县、灵山县(今元氏境内)、房山县(今平山县)、鹿泉县、廉平县(今晋州城西)、新乐县、玉亭县(今行唐县境内),同时,在原常山郡城置常山县,属恒州。
隋文帝开皇末年城市格局一览表
州 城 所 辖 县 城 备 注
恒州城安乐垒(今正定城) 真定城、常山县城(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行唐、滋阳(今行唐县西)、石邑、灵寿、九门、新市、房山(今平山城) 开皇十六年析置井州后,恒州领9县
井州城井陉(今矿区天户村) 井陉(今井陉矿区天户)、蒲吾、鹿泉(今鹿泉市区)、苇泽(今平定县苇泽关) 开皇十六年置州,领4县
栾州城平棘(今赵县城) 平棘、赞皇、栾城、宋子、安定、瘿陶。 开皇十六年置州,领12县
廉州城高城(今藁城) 高城、昔阳(今晋州城)、柏肆、廉平(今晋州城西) 开皇十六年置州,领4县
赵州城房子 房子(今高邑城西)、高邑、元氏、灵山(今元氏县西) 赵州领4县
定州 新乐县、深泽县、毋极县城 定州领9县
这一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使河北中部地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成倍增加,而且,县城数量也大量增加,城市密度明显提高。按照每百平方公里内拥有城垣数量计算,这时的城垣密度与西汉时期这一地区城垣密度基本相当。
隋朝的三代帝王,登基后都要对原来的行政区划作一些调整,标新立异,以图与前朝的区别。隋炀帝即位后,于大兴二年(606年)开始调整行政区划,在河北中部,废掉了隋文帝时期增设的井州、栾州,所辖县仍归赵州、恒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隋炀帝改州为郡 ,以郡领县,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建置 。将赵州改为赵郡,恒州改为恒山郡,定州改为博陵郡(大业九年又改名高阳郡)。
隋炀帝大业年间城市情况表
郡 城 县 城 备 注
恒山郡城安乐垒(今正定)领13县 真定(安乐垒)、常山(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大业三年并入真定县)、行唐、石邑(开皇三年迁治于今振头村北)、蒲吾、灵寿、九门、新市、井陉、房山(今平山城)、鹿泉(开皇十六年置,今鹿泉城)、信义(今藁城西北)、苇泽 开皇十六年(596)于井陉置井州,领房山、蒲吾、鹿泉、苇泽4县。大业三年废,仍归恒山郡。
赵郡城平棘城 平棘县、高邑县(今高邑)、赞皇县(开皇十六年置)、元氏县(大业末移治今元氏城)、栾城县、藁城县(今藁城)、柏肆县(今藁城北)、宜安县(今藁城西南)、新丰县(今藁城东)、房子(今高邑县西) 开皇十六年(596)置栾州,治平棘县,领平棘、赞皇、栾城、柏乡、宋子等12县。大业二年(606)废,仍属赵州,三年改为赵郡
高阳郡城鲜于城(今定州) 鼓城县(今晋州)、新乐县(今新乐西南)、深泽县(今深泽)、毋极县(今无极县) 开皇元年(581年)改中山郡名鲜虞郡,三年废。大业三年(583)改定州为博陵郡,九年改为高阳郡,领11县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军在河北地区势力的不断扩大,隋王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开始走向混乱。为了强化某些城市的军事防御地位,往往在同一地区内,州、郡并设,州也辖县,郡也辖县,实行了短暂的州和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的体制。以往一些地方志史的编者,由于缺乏对当时战争背景的研究,谬将此间的州、郡政区混淆,实不足取。是年十一月,身为隋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帅兵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恭帝,改元义宁。是年,分恒山郡置九门郡,郡城九门(今藁城九门村),领九门、新乐、信义3县 。于房山县置房山郡,领房山、蒲吾2县。于灵寿置燕州,领灵寿一县。于鹿泉置井州,领鹿泉一县。于井陉县置井陉郡,领井陉、苇泽2县。于藁城县置钜鹿郡,领藁城、柏肆、宜安、新丰4县 。由于作为地方一级政区的"州、郡"大量增加,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也随之大量增加。到隋朝末年,今石家庄市范围内,有郡城、州城七座。尽管这种行政体制和城市格局维持的时间很短,隋朝就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灭亡了,但是,这对于唐朝初年地方行政体制和城市格局的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唐代城市格局的变化
一、唐代前期政区调整与城市格局
隋义宁元年(617年),李渊就以隋朝太原留守的身份控制长安,实际执掌隋王朝的大权。次年,隋炀帝被杀,李渊废掉隋恭帝杨侑,夺取皇位,建立唐朝,改元武德。
武德年间的地方行政体制,变化频繁。当时的河北中东部地区,大部州县由窦建德建立的大夏农民政权控制。唐朝军队和地方官吏与农民政权的官吏频繁争战,争夺对城市的控制权。武德元年(618年)于石邑(今石家庄市郊区振头)置恒州,使这座创建于隋朝的新兴县城一度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同时,将井陉郡与井州合并为井州;改九门郡为观州;房山郡为岳州;巨鹿郡改为廉州;恒州、燕州仍用旧名。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消灭了窦建德政权,唐朝逐步控制了河北道的大部分州县。是年,将恒州迁治真定;废燕州(今灵寿城)、岳州(今平山城)并入井州;同时,将柏肆、新丰、宜安三县并入藁城县。五年,废观州(今藁城九门)入恒州,将新市、信义二县并入九门县。
但是,唐朝地方行政官吏控制的恒州、赵州一系列城市,并没有建立稳定的地方政权。农民起义军领袖刘黑闼领导窦建德农民军的余部,继续活动在恒、定、赵、冀、幽、易等州,占领部分城市。比如武德五年(622年)十月,刘黑闼与唐朝并州大总管李元吉大战于河北中部,唐朝的观州刺史刘会以鹿城(今辛集市旧城)降于刘黑闼。十一月,刘黑闼大败李元吉的军队,控制相州以北的大部州县。其中攻占恒州城,杀恒州刺史王公政。
武德六年(623年)刘黑闼兵败被杀后,高开道又与突阙联合,南下幽、易、定、恒诸州,攻占部分城市。武德七年(624年)高开道被灭之后,唐王朝才控制了河北州县,开始建立相对稳定的地方行政体制,稳定城市格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鉴于当时州县过多、民少吏多的状况,改革其弊,调整全国的地方行政体制,分全国为十道,道下设州,州领县。由原来的州县两级建置,改为道、州、县三级建置。此年,废廉州,将武德五年一度改名为"栾州"的赵州恢复赵州之名。贞观十年(636年)改革府兵制,在十道内设置都督府,作为一种军事组织,为后来建立节度使大都督府奠定了基础。此后,又进一步减少州的数量,废置一些隋末设置的州。贞观十七年(634年)废井州,所辖井陉、鹿泉两县仍归恒州。从此,基本奠定了唐朝前期恒赵两州城市及行政区划的格局。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于恒州城真定恒阳军都督府,于井陉天长镇置天威军府,这一军事上的设置,不仅使真定的军事地位得到提高,而且在井陉县的绵曼河畔培植了一座新的军事重镇--天长镇。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为了标新立异,曾经改州为郡,但具体到河北中部的恒赵诸州,其行政体制和城市格局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至此,唐朝前期这一地区的城市体系基本形成。其特点是:石家庄市这一地区的北部形成了以恒州城真定为中心城市、拥有八九座县级城镇的相对稳定的城市体系;而南部的?┖恿饔蛐纬闪艘哉灾萜郊?为中心城市、统辖七八座县级城镇的城市体系。
唐朝前期城市格局状况表
隶 属 州 城 县 城 备 注
河北道 恒州(常山郡)城真定(今正定) 真定、鹿泉(至德元年改获鹿县)、石邑(今郊区振头村北)、井陉(今矿区天护)、藁城、房山(今平山县)、鼓城(今晋州)。 武德四年废燕州(治灵寿)、岳州(治房山)入井州。五年废观州(治九门)入恒州。天宝元年改为常山郡。
赵州(赵郡城平棘) 平棘(今赵县)、高邑(今高邑)、赞皇、元氏(今元氏)、栾城。 赵州领8县
深州 唐城县(今辛集旧城镇) 深州城饶阳,领7县
定州(博陵郡) 新乐县、无极县、深泽县 郡城安喜(今定州),州领8县
二、藩镇割据时期的城市体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当年十二月,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等起兵反击安禄山,迅速得到河北道各州县的晌应。由此,常山郡、赵郡等郡县随之成为安禄山叛军重点打击的地区。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派史思明、蔡希德引兵攻常山郡城真定。颜杲卿等在粮尽矢竭的情况下,城破被杀。史思明乘势攻占河北大部分郡县。此后,唐朝派李光弼、郭子仪先后率军平定河北。在常山郡、赵郡及其周围地区与史思明叛军进行了残酷的争战,使这一带不少城垣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天宝十五年三月间,唐王朝为了表示平灭安禄山的决心,将常山郡改为平山郡(取"平定禄山"意),改鹿泉为获鹿(取"捕获禄山"意),改鹿城为束鹿(取"束缚禄山"意),改房山县为平山县 。但是,唐朝军队始终没有彻底平灭安禄山、史思明的残余势力。长达八年的战争,使唐王朝江山破碎,百姓涂炭。最后,只能安抚安禄山的残余军队,对他们的一些将领委以高官后禄,使之继续控制河北郡县。其中,安禄山的干儿子、安庆绪的恒州刺史张忠志在史思明死后,举恒、赵、深、冀、易、定六州战卒五万人、马五千匹降。唐朝封其为赵国公,擢礼部尚书,名其军为成德军,拜节度使,仍兼任恒州刺史,并赐姓名李宝臣 。从此开始了成德军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历史。在唐代宗时期,成德军拥兵最多,除了归降朝廷时原有的五万战卒外,"后又得沧州步卒五万、马五千匹"。"勇冠河朔三镇" ,"雄冠山东" 。李宝臣父子死后,朝廷虽然"三分成德地",以易定沧置义武军节度使,但是,到元和年间成德军仍拥有精兵五六万人,长期控制着恒、赵、冀、深四州。唐朝后期的节度使所驻城市及其管辖区域,称为藩镇。河北道的成德、魏博、幽州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典型地区,史称"河朔三镇"。在藩镇割据体制下,州县实际上隶属于藩镇,形成藩镇统州,州领县的三级地方行政建置。城市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恒州城真定作为成德军节度使大都督府驻地,事实上成为恒、赵、冀、深诸州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成为河北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而赵州平棘,深州城饶阳、冀州城尧都(今冀州镇),虽然仍是一州之首城,但实际上已经置于恒州城成德军节度使的管辖之下。
三、真定中心城市地位的强化
藩镇割据时期的真定城,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完善。永泰二年(766年)滹沱河水患成灾,恒州城垣坍塌,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借此拓建真定城。唐代宗为了笼络李宝臣,于大历元年(766年)七月特为其立记功碑。由支度判官朝散大夫行监察御史王佑撰文,王士则(契丹族怒皆部藩将王武俊之子)作行书并篆额,书法潇洒秀逸,刻工精细。龟趺坐,双龙抱额,碑通高8米,宽2.4米,额宽2.7米,厚0.48米。篆额为"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德之颂",碑文阳文29行,满行55字,共1959字。碑文使用大量溢美之词,记述成德军拓扩恒州城的功绩,盛赞恒州城的形胜和地位。扩建后的恒州城平面呈"凹"形,其面积得到扩展。不仅城墙、城门、城垣门楼、箭楼、防水设施得到加强,而且各级官吏府第、衙署建筑和宗教建筑大量增加,并且开始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
清代正定名士梁清标在他的《雕丘杂录》中说:"真定潭园之盛,自盛已著,历五代至宋时,屡见名人题咏。"于振宗在《河北省直隶疆域屯防详考》中有:"唐宝应中,李宝臣筑潭城"的记载。到唐末,成德军的最后一代节度使王熔已经把潭园建造得很有规模。他经常在此游宴玩乐。据《旧五代史?王熔传》记载:王熔"专制四州,高屏尘务,不亲军政,多以阉人秉权。出纳决断,悉听所为。"形成了一种太监专权政治。同时,"皆雕靡邸舍,崇饰园林,植奇花异木,争相夸赏……"。
景福二年(893年),晋王李克用率兵攻镇州,在天长镇(今井陉旧城)大破成德军。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引兵救王熔。不料,李匡威之弟李匡筹在幽州兵变,夺取其兄帅位。王熔迎接李匡威到镇州,馆于潭园,并在真定城内为之筑府第。
另据《太平广记》转引《刘氏耳目记》记载:王熔为了安置李匡威及其兵将,还在真定"遂营东圃以居之。"至于这外东圃在什么地方,它与潭园是否为一处园林,史籍记载不一。但说明,王熔确实为燕王建造了很好的府第。可李匡威垂涎镇州风土,阴谋夺取镇州。当王熔去潭园看望他时,他挟持王熔,欲夺其帅。结果被镇州兵杀死。在正定出土的《孟弘敏及夫人李氏墓志》中记载:孟弘敏曾在唐天佑十一年(914年)任成德军"东门讨击副使池潭都督官"。由引证明,在王熔统治成德军时期,还曾专门设有管理池潭园囿的官吏。镇州城市建设,开始了建造园囿的新时代。
在藩镇割据时期,恒、赵诸州的城市,不仅经历了一系列藩镇战争的破坏,而且经受了地震、洪涝等灾害的侵害。经如大历十二年(777年),恒定二州地震,三日乃止。束鹿、宁晋等地地裂数丈,沙石随水流出平地,坏庐舍,压死者数百人 。
建国元年(780年)河北中部大水,恒州滹沱河水横流,自山而下,水高丈余,沿河不少城垣受损。
藩镇割据时期,前后共有12代成德军节度使相继割据恒赵等州,他们在其控制的区域内,不断扩建城垣、修筑府第,强化统治,不仅使恒州城的规模和城市建筑不断发展,而且也使赵州城及一些县城的防御能力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唐代文献对藩镇割据时期恒、赵诸州的记载大都侧重于政治、军事战争等领域而很少关注城垣建设,所以,今人很难详细了解当时城市建设的具体规模和形式。我们只能从后世学者的相关记述分析当时的概况。
据《太平广记》转引《北梦琐言》和《唐年补录》等文献记载:唐代成德军节度使以及藩镇的一些高级将领,不仅在真定城内建有豪华府第,而且在周围一些县城或名山之中建有别墅。其中成德军骑将、回纥族人五哥之及其儿子未旦恬、孙子升朝就在石邑县城和封龙山建造别墅。升朝的儿子王廷凑(后来靠兵变当上节度使,传五代至王熔)就出生在石邑的别墅中 。
藩镇割据时期城市格局状况表
藩 镇 州 城 县 城 备 注
成德军节度使驻地真定 城,先领恒定易赵深五州,建中三年(782)后领恒赵冀深四州 恒州城真定(今正定城) 真定、获鹿、石邑(今郊区振头村北)、井陉(今矿区天护)、九门、灵寿、行唐 、藁城(天佑二年改藁平)、平山、鼓城(天佑二年废,今晋州) 、栾城(大历三年由赵州割属恒州,天佑二年改栾氏) 元和十五年(820)避穆宗李恒讳改恒州为镇州,领11县
赵州城平棘 平棘(今赵县)、高邑、赞皇、元氏(今元氏) 赵州领8县
深州城陆泽(今深县旧州村) 束鹿(今辛集旧城镇) 深州领7县
定州城安喜 新乐县(至德元年迁治今新乐承安镇) 定州领8县
祁州城无极(今无极镇) 无极县、深泽县 景福二年(893)析定州置,领2县
第三节 五代时期政区变化与城市格局
一、频繁战乱与成德军割据的结束
唐天四年(907年)朱温(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此后,经达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到后周七年(960年)赵匡胤废周建立宋朝。在"五代十国"时期的53年中,中国正处于一个割据分裂的动荡时期。河北中部地区,在这一阶段中,先后为五代中原王朝所统治,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辽国势力日渐强大,屡次兴兵南下。后唐清泰二年(936年)身为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在晋阳叛唐,割让燕云16州给辽朝,结辽为援,当上了辽朝的儿皇帝,建立后晋。此后,辽朝曾兴兵南下,攻占大梁(开封),并在恒赵诸州,建立短暂统治。
五代时期,河北地区行政建置基本沿袭了唐代后期的形式,分为藩镇、州、县三级。藩镇领州,州辖县。
承袭父辈当上成德军节度使的回纥族人王熔,在唐朝末年被封为赵王,长期控制着镇州(原恒州,唐穆宗时改为镇州)、赵州、深州、冀州四个州,由于"承祖父百年之业,士马强而蓄积富。" 早在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杜牧就说过:"卢龙、成德两地皆多良田畜马" ,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在天?v二年朱温控制了唐哀帝之后,为了避其父朱诚名讳,就把带有"诚"、"城"字的地名全部改易,比如改成德军为武顺军,改栾城为栾氏,改藁城为藁平。到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王熔与晋王李存勖结盟,共同对抗朱温,复用唐朝天?v年号,恢复成德军和栾城、藁城等县城之名。从此,藩镇之间长期残酷的战争一方面对河北地区的经济、城市设施造成巨大破坏,而另一方面,又刺激各藩镇军队重视对重点城垣防御设施的建设,尤其是镇州城、赵州城、井陉城等这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垣,在五代时期的战乱中,不断修建,增强其抗击敌方进攻的能力。在晋赵联盟攻梁过程中,晋王大将周德威就曾说过:"镇、定之兵,长于守城,短于野战" 。说明镇州、定州士卒长期重视营造城垣防御体系,形成了固守城垣的作战优势。
比如,后梁龙德二年(922年),王熔被其部将所杀,晋王李存勖派大将阎宝攻镇州。由于城垣紧固难攻,阎宝筑垒以围镇州,决滹沱河水环四周。使得镇州城内外断绝,城中食尽。镇州兵数千人破长围而出,纵火攻击晋兵营垒,阎宝退守赵州城。当年九月,李存勖攻破镇州,平定河北三镇,亲自兼领成德军节度使,从此,结束了自唐以来成德军100多年的藩镇割据。次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改元同光。以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在太原府建西京,以镇州为真定府,建北都。真定府的建置最早始于此。但是,同年十一月,又废北都真定府,复为成德军。仍领镇、赵、深、冀四州。
二、战争对城市的破坏
战争和天灾使得镇赵诸州城乡人口大减,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后晋统治的十年间,镇州成为契丹和后晋贪官污吏争夺的重点地区。先是安重荣为成德军节度使,在当地"蓄聚亡命,收市战刀,有飞扬跋扈之志。" 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以天平军节度使杜重威为招讨使,攻击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在宗城大破镇州军队,"斩首万五千级"。安重荣仅率十余骑退保镇州,"婴城自守。会天寒,镇(州)人战及冻死者二万余人" 。次年正月,"镇州牙将自西郭水门导官军入城",杜重威入城后,残杀守城墙军民两万人,拎杀安重荣,改镇州为恒州,成德军为顺国军。杜重威不仅尽收安重荣私财和恒州府库,而且"重敛于民,税外加赋","吏民大被其苦"。他的贪婪,使得恒州"境内凋敝,十室九空。" 开运三年(946年),杜重威投降契丹,引契丹兵入恒州城,并南下灭后晋。辽大同元年(947年)契丹主耶律德光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北归,病死于栾城杀胡林(今乏马),真定出身的汉族将领赵延寿引兵入恒州,自称受耶律德光遗诏,权知南朝政事,以恒州为中京。但耶律兀欲先下手杀死了赵延寿,即位自称皇帝,以安国节度使麻答为中京留守,驻恒州城,使恒州城成为契丹王朝统治河北地区短暂的政治中心。但是,麻答惨无人道,在恒州"好悬人肝胆手足宴笑为娱乐,又时夺民间珍玩美女。" 后来恒州军民奋起围州城,打跑了麻答等契丹贪官。但在斗争中,"镇民死者三千人" 。经历了五代时期半个世纪的动荡之后,恒赵诸州的城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周统治的9年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促进河北中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北宋时期恒赵诸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充分肯定后周的北方统一史上的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正视,在周世宗柴荣发动的"显德灭佛"活动中,强行拆毁和焚烧了一系列重要寺院建筑,对北方一些城市景观势必造成一定破坏。而且河北中南部的真定、邯郸、定州等地,作为这次灭佛活动的重点地区,诸多著名古刹被毁。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颁诏:"天下寺院无额者皆废之。"为了富国强民,北御契丹,下诏"立监采铜铸钱,民间铜器、佛像,一律由官收购,以五十日为期,逾限隐匿五斤以上者处死。"在这场活动中,真定城西侧的唐代名刹大悲寺被毁,位于真定府对面的隋朝开皇六年创建的龙藏寺也成为一片废墟 。据说当年,"镇州大悲菩萨铜像极有灵应,(世宗)诏下,人莫敢近。世宗闻之,自往其寺,持斧破其胸。观者为之栗栗。" 现存于龙兴寺内的宋代景德元年(1004年)《真定府龙兴寺铸金铜像菩萨并盖大悲宝阁序碑》则记载:城西大悲寺的菩萨像。"原是铜菩萨,值契丹犯界,烧却大悲阁,熔却菩萨胸臆以上,……却自后又奉世宗皇帝天下毁铜像严铸于钱,……取去下面铜。"可见,这座铜菩萨由此被毁,寺院也随之废弃。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今日访问量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
冀ICP备20013865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