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5月1日,《石家庄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范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环节,对消除垃圾隐患、引导市民养成良好习惯、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号召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推动整个社会,形成人人都能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的良好社会氛围,5月27日上午,石家庄市城管局联合石家庄市教育局,举办了第34期“走进城管”系列体验问计活动——“小手分一分,垃圾变成宝”。本次活动在石家庄市实验小学(荣景校区)举行。因疫情防控需要,活动通过“云直播”方式,和市民一起走进垃圾分类宣传现场,看一看学生们是如何用画笔描绘垃圾分类美好前景。
教育引导,深植垃圾分类绿色环保意识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图片、视频、道具演示等形式,为学生们讲解了垃圾的危害、垃圾分类的必要性、资源的可持续性、如何分类以及如何处理等知识,与学生们以问答形式进行互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通过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无毒害等,得出“资源垃圾≠垃圾”的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排好队将垃圾分类卡片按照标识有序扔进垃圾分类箱,并进行宣誓:“我宣誓: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遵守垃圾分类法规,提高垃圾分类意识,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弘扬环保精神,守护绿水青山!”嘹亮的宣誓声在教室里回荡。
实验小学(荣景校区)刘圆圆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注重培养学生们环保意识,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今天通过开展活动,有专业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课,学生们对垃圾分类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信活动过后,学生们会更积极地践行垃圾分类,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畅想未来,描绘垃圾分类后美好愿景
在操场上,学生们纷纷发挥想象力,在百米画卷上画出垃圾分类后的美好愿景,有的画了美丽的蓝色地球,有的画了卡通形象的分类垃圾桶,还有的画了在蓝天白云下一家人嬉戏玩耍。工作人员为学生们颁发了活动《荣誉证书》。“我要争当环保小卫士,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和我一起进行垃圾分类。”四(2)中队关柯予同学告诉记者。
石家庄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贺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同时,通过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把环保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从而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实现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形成全社会人人动手的良好社会风尚。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垃圾分类样板学校100家。下一步,将继续发挥样板学校的模范带动作用,持续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以幼儿园、中小学为重点,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进课堂,将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校园垃圾分类实践,培养青少年儿童自觉分类意识。建立社区、家、校三方联动机制,充分挖掘学生的垃圾分类宣传潜力,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渐次铺开,让垃圾分类落地落实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来说,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如今,伴随着《石家庄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实施,省会的垃圾分类工作步入了法治化、系统化、常态化轨道,垃圾分类工作在我市渐次铺开。
据悉,今年我市要着力加强垃圾分类点面覆盖、硬件设施、分类收运、社会动员和工作推进五个支撑体系建设,在实现主城区(八区一县)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的基础上提质提标,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我市将以精细地‘管’推动精准地‘分’,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地落实,让垃圾分类为市民日常幸福生活锦上添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李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