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1-06-28    来源:系统管理员
【字体: 】    打印
以全面快速提高省会地区综合竞争力、整体实力和对外形象为目标,本着先行先试、整体协调、示范带动、创新发展的原则,整体推进省会地区多个区域、多个层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把对外开放作为强市之策、富民之路,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改革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调整、促改革、促创新。
第一节 深入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重点地区综合配套改革。争取国家在我市开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重点推进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自主创新、土地管理、投融资、对外开放、财税、城乡统筹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典范,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样板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窗口。在东部产业新城、高新技术开发区、高端医药产业园等具有重要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省级综合配套改革。按照改革与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试点与示范、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在管理体制、机制、政策等创新方面,给予先行先试的权利,着力推动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开发建设、项目推进、要素配置、规划实施、资金筹措、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全省软硬环境最优、开放程度最高、产业集聚力最强、生态环境最美、新兴产业发展最快的样板,成为全省产业聚集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在平山、辛集、新乐三个次中心城市开展中等城市升级扩能省级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将三个次中心城市建设成为省级中小城市体制改革先行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特色产业聚集区。在西部选取生态地位突出,工业基础条件较差,不应该或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山区乡镇开展生态地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重点开展战略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改革、生态补偿体制机制改革、资源环境适宜型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生态型城镇建设体制改革、关键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体制改革、人口布局调整体制改革,将生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发展的样板,生态城镇建设的榜样和生态屏障建设的典范。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配套改革。本着有的放矢、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求,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掣肘,有序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积极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同时,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完善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实行重大决策法规公开听取公众意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积极推行绩效评估和督察检查制度,提高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发挥各类监督的合力,强化依法行政和行政问责,提高监督的制衡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深化社会事业部门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筹资方式、审批方式、监管制度等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加快行业协会建设与改革,进一步理顺行业协会管理体制,重点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的协会组织,优化行业协会发展政策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以及协助政府管理行业的作用。以构建经济发展战略支撑体系为目标,有序高效地推进我市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立适应我市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覆盖面广、组织健全、功能到位、运作规范、作用明显、发展有序的行业协会组织体系,使其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资产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加快推进国有优势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主业集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能力。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拓展民间资本投资空间,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领域,建立健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门槛,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和覆盖范围,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第二节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高标准建设开放功能区。加快建设高度开放的产业集聚区,不断提高园区开放等级,扩大开放空间,增强国际影响和竞争力。高标准建设和改造园区基础设施,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投资商入住;加强园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特别是人才港、关键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国际产业信息中心等的建设,创造深入开放合作的条件;加大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出口加工企业、保税仓库的建设步伐,提高聚集区对国内外企业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探索建立产业聚集区与国内外优势同类产业聚集区、知名关联产业园区和著名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联合共建、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的体制和机制,力争把产业聚集区打造成为产业对接、开放合作的标志性工程,显著提升产业聚集区的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加快空港工业园对外合作开放窗口的建设,加快石家庄机场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建设,积极拓展机场航线,增加航班密度,夯实对外交流、扩大开放的平台;积极培育航空运输、空港物流、现代商务等高开放度临空产业发展,建设外向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外资企业、外向型企业的聚集;高标准建设空港工业园现代化综合服务设施体系,吸引国内外高端智力、产业、资金等要素聚集;建立空港工业园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政策体系,赋予空港工业园更加宽松的对外合作开放政策权利,力争将空港工业园建设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合作的引擎,世界了解石家庄的名片,石家庄走向世界的窗口。建设内陆港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新高地,高标准完成内陆港的改扩建工程,建设综合保税物流区,增建出口加工区,完善国际贸易信息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内陆港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内陆港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建立内陆港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在稳定与省内秦皇岛、黄骅、曹妃甸等港口联系的同时,不断扩大与天津港的合作,增进与辽宁、山东等环渤海其它港口的交流,探索加强与东北、内蒙古等边境陆港的合作,拓展内陆港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货代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内陆港设立分支机构,为出口企业提供完善的一条龙服务;在满足省内企业对外贸易需求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山西、内蒙、河南等周边省份的合作,扩大内陆港的影响和辐射范围;继续强化内陆港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国际货运代理和内陆口岸四大功能,力争将内陆港建成河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地区,华北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支点。
打造“东出西联”开放格局。加强与沿海地区的互动,构筑“东出”开放新格局。全面树立沿海大省省会开放发展理念,统筹协调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关系,创新和完善区域政策,破除行政区域障碍,促进与沿海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充分利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优势,鼓励与沿海地区装备制造、石化、钢铁、建材、高新技术等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延伸产业链条,共同打造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强与沧州渤海新区在产业开发上的合作,共同建设石黄产业走廊。统筹规划与沿海城市交通、通关和物流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我市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城市的优势,加快内陆港和配套物流设施的升级改造,与沿海港城形成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网络。加强与“三西”地区的互动,拓展“西联”合作新局面,推进与山西、陕西、内蒙古“三西”地区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以煤电路一体化为重点,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建设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供求关系;共同提升加工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把我市资源、能源依托型的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产业的高耗能环节向“三西”能源基地转移;积极推动企业采取联合、兼并、收购、参股、租赁、托管等形式,在装备制造、医药、建材、纺织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领域加强合作。
全面推进与京津对接。积极接轨京津,吸引京津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我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整体提升城市形象,改变京津冀都市群“两核”城市发展格局,打造京津冀第三极;深化与京津在产业发展的分工协作,全方位加强与京津在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技术产业化、产品物流和产业发展配套服务领域的分工与协作,优化合作领域,突出合作重点,开拓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机制,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京津高端成熟技术产业化基地、产业转移项目承接基地、产业战略合作基地;以服务京津为重点,瞄准京津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优质农副产品生产、现代商贸物流服务、高档轻工产品、特色休闲旅游等产业,建设城市消费服务型产业群;加强与京津在基础设施上的共建共享,共同推动都市圈一小时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扩大与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机场和天津港的合作;拓展与京津产业聚集区的互动领域,加强与中关村、亦庄、滨海新区等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区的合作,积极承接其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创意等服务外包项目,建设其服务外包合作基地。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境外资源合作开发,积极发展跨国经营,逐步建立多元、稳定、灵活的境外资源补给体系、国际营销体系和国际生产体系,形成产业结构内外互补、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重点扶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行业大型企业“走出去”,加强和发挥低成本研发制造优势,在全球建立和逐步完善国际营销网络;促进对外工程承包,鼓励电力、城建、交通运输、地质勘探、矿产开采等优势行业和企业,积极承揽技术含量高、能够带动设备和技术出口的大型工程项目;扩大境外加工贸易规模,依托纺织、服装、轻工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品牌优势,推动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境外加工装配企业;加强开发境外资源的能力,整合煤炭、化工、电力、农业企业的实力,实行强强联合,重点加强境外的煤炭、石油、矿产等基础性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发展劳务合作,开拓境外家政和劳务市场,加强外派劳务基地建设,拓宽外派劳务领域,扩大外派劳务规模。
第九章 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九章 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发布时间:2011-06-28    来源:系统管理员
【字体: 】    打印
以全面快速提高省会地区综合竞争力、整体实力和对外形象为目标,本着先行先试、整体协调、示范带动、创新发展的原则,整体推进省会地区多个区域、多个层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把对外开放作为强市之策、富民之路,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改革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调整、促改革、促创新。
第一节 深入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重点地区综合配套改革。争取国家在我市开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重点推进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自主创新、土地管理、投融资、对外开放、财税、城乡统筹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典范,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样板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窗口。在东部产业新城、高新技术开发区、高端医药产业园等具有重要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省级综合配套改革。按照改革与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试点与示范、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在管理体制、机制、政策等创新方面,给予先行先试的权利,着力推动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开发建设、项目推进、要素配置、规划实施、资金筹措、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全省软硬环境最优、开放程度最高、产业集聚力最强、生态环境最美、新兴产业发展最快的样板,成为全省产业聚集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在平山、辛集、新乐三个次中心城市开展中等城市升级扩能省级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将三个次中心城市建设成为省级中小城市体制改革先行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特色产业聚集区。在西部选取生态地位突出,工业基础条件较差,不应该或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山区乡镇开展生态地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重点开展战略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改革、生态补偿体制机制改革、资源环境适宜型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改革、生态型城镇建设体制改革、关键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体制改革、人口布局调整体制改革,将生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发展的样板,生态城镇建设的榜样和生态屏障建设的典范。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配套改革。本着有的放矢、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求,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掣肘,有序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积极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同时,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完善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实行重大决策法规公开听取公众意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积极推行绩效评估和督察检查制度,提高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发挥各类监督的合力,强化依法行政和行政问责,提高监督的制衡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深化社会事业部门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筹资方式、审批方式、监管制度等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加快行业协会建设与改革,进一步理顺行业协会管理体制,重点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的协会组织,优化行业协会发展政策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以及协助政府管理行业的作用。以构建经济发展战略支撑体系为目标,有序高效地推进我市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到2015年,基本建立适应我市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覆盖面广、组织健全、功能到位、运作规范、作用明显、发展有序的行业协会组织体系,使其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资产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加快推进国有优势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主业集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能力。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拓展民间资本投资空间,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领域,建立健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门槛,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和覆盖范围,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第二节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高标准建设开放功能区。加快建设高度开放的产业集聚区,不断提高园区开放等级,扩大开放空间,增强国际影响和竞争力。高标准建设和改造园区基础设施,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投资商入住;加强园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特别是人才港、关键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国际产业信息中心等的建设,创造深入开放合作的条件;加大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出口加工企业、保税仓库的建设步伐,提高聚集区对国内外企业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探索建立产业聚集区与国内外优势同类产业聚集区、知名关联产业园区和著名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联合共建、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的体制和机制,力争把产业聚集区打造成为产业对接、开放合作的标志性工程,显著提升产业聚集区的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加快空港工业园对外合作开放窗口的建设,加快石家庄机场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建设,积极拓展机场航线,增加航班密度,夯实对外交流、扩大开放的平台;积极培育航空运输、空港物流、现代商务等高开放度临空产业发展,建设外向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外资企业、外向型企业的聚集;高标准建设空港工业园现代化综合服务设施体系,吸引国内外高端智力、产业、资金等要素聚集;建立空港工业园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政策体系,赋予空港工业园更加宽松的对外合作开放政策权利,力争将空港工业园建设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合作的引擎,世界了解石家庄的名片,石家庄走向世界的窗口。建设内陆港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新高地,高标准完成内陆港的改扩建工程,建设综合保税物流区,增建出口加工区,完善国际贸易信息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内陆港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内陆港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建立内陆港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在稳定与省内秦皇岛、黄骅、曹妃甸等港口联系的同时,不断扩大与天津港的合作,增进与辽宁、山东等环渤海其它港口的交流,探索加强与东北、内蒙古等边境陆港的合作,拓展内陆港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货代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内陆港设立分支机构,为出口企业提供完善的一条龙服务;在满足省内企业对外贸易需求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山西、内蒙、河南等周边省份的合作,扩大内陆港的影响和辐射范围;继续强化内陆港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国际货运代理和内陆口岸四大功能,力争将内陆港建成河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地区,华北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支点。
打造“东出西联”开放格局。加强与沿海地区的互动,构筑“东出”开放新格局。全面树立沿海大省省会开放发展理念,统筹协调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关系,创新和完善区域政策,破除行政区域障碍,促进与沿海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充分利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优势,鼓励与沿海地区装备制造、石化、钢铁、建材、高新技术等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延伸产业链条,共同打造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强与沧州渤海新区在产业开发上的合作,共同建设石黄产业走廊。统筹规划与沿海城市交通、通关和物流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我市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城市的优势,加快内陆港和配套物流设施的升级改造,与沿海港城形成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网络。加强与“三西”地区的互动,拓展“西联”合作新局面,推进与山西、陕西、内蒙古“三西”地区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以煤电路一体化为重点,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建设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供求关系;共同提升加工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把我市资源、能源依托型的化工、建材等重化工产业的高耗能环节向“三西”能源基地转移;积极推动企业采取联合、兼并、收购、参股、租赁、托管等形式,在装备制造、医药、建材、纺织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领域加强合作。
全面推进与京津对接。积极接轨京津,吸引京津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我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整体提升城市形象,改变京津冀都市群“两核”城市发展格局,打造京津冀第三极;深化与京津在产业发展的分工协作,全方位加强与京津在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技术产业化、产品物流和产业发展配套服务领域的分工与协作,优化合作领域,突出合作重点,开拓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机制,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京津高端成熟技术产业化基地、产业转移项目承接基地、产业战略合作基地;以服务京津为重点,瞄准京津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优质农副产品生产、现代商贸物流服务、高档轻工产品、特色休闲旅游等产业,建设城市消费服务型产业群;加强与京津在基础设施上的共建共享,共同推动都市圈一小时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扩大与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机场和天津港的合作;拓展与京津产业聚集区的互动领域,加强与中关村、亦庄、滨海新区等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区的合作,积极承接其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创意等服务外包项目,建设其服务外包合作基地。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境外资源合作开发,积极发展跨国经营,逐步建立多元、稳定、灵活的境外资源补给体系、国际营销体系和国际生产体系,形成产业结构内外互补、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重点扶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行业大型企业“走出去”,加强和发挥低成本研发制造优势,在全球建立和逐步完善国际营销网络;促进对外工程承包,鼓励电力、城建、交通运输、地质勘探、矿产开采等优势行业和企业,积极承揽技术含量高、能够带动设备和技术出口的大型工程项目;扩大境外加工贸易规模,依托纺织、服装、轻工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品牌优势,推动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境外加工装配企业;加强开发境外资源的能力,整合煤炭、化工、电力、农业企业的实力,实行强强联合,重点加强境外的煤炭、石油、矿产等基础性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发展劳务合作,开拓境外家政和劳务市场,加强外派劳务基地建设,拓宽外派劳务领域,扩大外派劳务规模。
第九章 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关于本网|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冀ICP备06000020号-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