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2018-03-06    来源:系统管理员
【字体: 】    打印
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对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根据《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2015—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面积、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品种日益丰富,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种植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1、生产持续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蔬菜产销体制改革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市蔬菜生产发展迅速,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平衡。到201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241.7万亩,总产量1269万吨。全市按总人口1100万人(常住+流动人口),每人年消费蔬菜275公斤计,蔬菜年消费量约为300万吨;全市常年生产的蔬菜达14大类、120多个品种,逐步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全市蔬菜总产值178亿元,约占农林牧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蔬菜产业与果品业、畜牧业一起构成了全市农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初步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供给有效、功能多样、优质高效的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2、布局逐步优化。经过多年来的统一规划和发展,全市蔬菜生产已逐步向京广、石德铁路 “两线”优势区域集中发展,共涉及藁城、栾城、鹿泉、正定、新乐、无极、深泽、晋州、赵县、高邑、元氏、灵寿等12个县(市),蔬菜播种面积 199.2万亩,总产量1100.6万吨,分别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 86.5%和总产量的90.1%,成为全市蔬菜的主产区,并形成了以藁城甜椒、番茄,栾城草莓、黄瓜,鹿泉香椿、黄瓜,正定叶菜,无极黄瓜、韭菜,新乐西瓜,高邑黄瓜、番茄,灵寿食用菌等特色优势瓜菜集中产区。
3、质量显著提高。自2001年“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全市通过农业部环评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4个,基地面积121.6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305个,在农业部全年例行监测中,我市蔬菜农残合格率达到99.6%。同时蔬菜商品质量也明显提高,净菜整理、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数量逐年增加,商品化率达60%。
4、科技水平提升。全市种植各类蔬菜优良品种12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设施蔬菜面积达126.8万亩,占总面积的52.7%;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快速发展,年产商品苗达2亿多株。此外,蔬菜无公害种植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无土栽培等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
5、市场不断完善。全市建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30个,年交易量65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70亿元以上,其中石家庄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高邑蔬菜批发市场、无极县王村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列为农业部定点蔬菜市场;市场除供应本地外,部分销往京津、华北、东北、西北等地,70%蔬菜经批发市场销售,外销率30%左右;在零售环节经农贸市场销售的蔬菜占80%左右,经超市销售的蔬菜占20%左右。
6、加工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市蔬菜加工业发展较快,全市各类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达14个,年产量10万多吨,消耗鲜菜原料20万多吨,加工率达1.7%。主要产品有速冻、脱水、腌制、罐头等类,主要销往京津、东北、广东、港澳以及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近些年,我市虽然加快了蔬菜发展,但设施面积还相对较少,所占比重较低;全市日光温室播种面积30万亩,大棚28万亩,与蔬菜生产先进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温室以旧式结构为主,建设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容易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在蔬菜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采后处理不及时,田头预冷、冷链设施不健全,贮运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农民种菜产销信息不灵,盲目性大,易造成区域性、季节性过剩,出现“卖难”现象,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
2、蔬菜价格波动加剧。一是受种植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增加的因素影响,鲜菜价格呈逐年上涨趋势,尤其冬春季节个别品种涨幅较大;二是受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品种间蔬菜价格差距拉大;三是受近郊蔬菜生产萎缩的影响,在出现极端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交通运输受阻,市区蔬菜价格大幅上涨,市民“买难”和农民“卖难”同时显现。
3、优质蔬菜品牌缺乏。省级以上著名品牌较少,精品高档菜少,大路菜多,蔬菜缺乏市场竞争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仍需进一步加快。
4、蔬菜产业化水平低。我市蔬菜基地建设发展较快,但蔬菜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尤其是蔬菜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鲜菜数量少,每遇上一些蔬菜品种面积较大、上市集中而形成积压时,时常出现蔬菜“贱卖”、“卖难”现象,农民损失较大。
5、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由于科研投入少、力量薄弱等原因,蔬菜品种研发、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自主产权蔬菜品种少,主要品种种子仍然依赖调入和进口,种子成本较高。此外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创新不够,乡村蔬菜技术人才短缺、推广手段落后、经费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  
二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生产能力建设,创新调控保障机制,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蔬菜产业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对蔬菜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蔬菜产业稳定发展和保障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服务。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既要保证蔬菜生产,又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既要稳定发展城郊蔬菜生产,又要加大优势区域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既要防止市场供应短缺,又要防止生产过剩;既要使菜价总体保持合理水平,维护消费者尤其是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利益,又要不断优化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坚持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并重。注重生产要素集成和资源整合,在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基地,稳定提高产量,确保质量。进一步建立风险控制、产销衔接和市场预警机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蔬菜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蔬菜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4、坚持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既重视生产能力提高,又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未来十年我市人口数量仍处在上升期,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200万人。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到2020年发展目标,全市瓜菜播种面积达到25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292万吨以上,其中设施面积达到137万亩;实现蔬菜生产布局合理、产品稳定增长、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调控保障有力、档期供应均衡、从业农民持续增收,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保障市场供给。通过稳面积、保单产、提质量、降损耗,实现数量充足、品种多样、供应均衡,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左右;蔬菜单产稳定;蔬菜损耗率年均降低0.3个百分点以上。
2、合理调整结构。在品种结构上,根据需求适当增加高档蔬菜和特种蔬菜;在区域结构上,增加城郊20公里以内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输半径;在上市季节上,提高淡季蔬菜供应能力。
3、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2020年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50%。
4、完善流通体系。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市场网店逐步健全,功能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立足蔬菜主产区和主销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流转顺畅、竞争有序、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
5、增加农民收入。2020年蔬菜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到1800元。
(四)区域布局
1、东部生产区域。包括正定、新乐、无极、深泽、晋州、赵县、高邑、元氏、行唐等9个县(市)。本区域位于京石、石德铁路沿线地带,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力高,水利条件好,适合建设标准化设施基地,为全市蔬菜主产区和菜园子,必须确保面积,增加总产;通过创建蔬菜标准园区和示范方,示范带动周边蔬菜发展。
2、中部生产区域。包括藁城、栾城、鹿泉、正定新区、主城区和高新区。本区域位于城市周边,交通运输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以发展设施蔬菜、速生叶菜等为主,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和观光、休闲、采摘园区,突出产业特色,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3、西部生产区域。包括灵寿、平山、赞皇、井陉、矿区等5县(区)。本区域位于山区地带,土地分散,以生产露地菜为主,补充冬春、夏秋两个淡季市场蔬菜供应。
四、 发展重点
(一)生产体系
重点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品种选育、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冷等关键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健全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蔬菜生产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蔬菜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 。依托市、县科研机构,加大蔬菜品种选育力度,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重点为适合设施栽培的耐低温弱光、抗病、优质的黄瓜、番茄、辣椒、茄子、食用菌、西瓜等专用品种以及露地栽培的白菜、萝卜、甘蓝、洋葱等品种。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要紧密结合,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按照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原则,加快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推广安全优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栽培技术;研究推广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轻简栽培技术,研究开发土地耕整、精量播种、水肥一体、设施环境调控等设施设备,促进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劳动效率,增强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2、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 在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和城郊区域,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建设,改善设施条件,规范操作技术,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主要建设育苗日光温室,配套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基质装盘、播种、催芽等设施设备,重点推广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等蔬菜穴盘集约化育苗技术,到2020年,育苗能力达到3亿株以上。
3、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改造升级旧式生产基地,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生产基地,保障市场稳定供应。优势区域和城郊区域要加快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设,推广管道输水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并完善田间道路、供电及其它设施;山区区域要加强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灌排设施、田间道路、供电及其它配套农资等,做好蔬菜市场补充。  
4、健全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加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手段,增加工作经费,提高人员素质,切实提升新成果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在蔬菜产区配备设施设备和交通工具,增加蔬菜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同时利用沼气、沼渣和沼液,实现畜、沼、菜有机结合和循环发展,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优势区域重点县要建设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蔬菜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蔬菜病虫害统防统治。
5、建立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发布体系。 在蔬菜生产区域,建立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重点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开展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对大宗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和预警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6、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蔬菜集中产区,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化生产主体,逐步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全市每年选择20-30个影响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和示范推广,并引导按种植计划、品种供应、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品牌销售“五统一”模式规范运作,示范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流通体系
重点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支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冷链物流、信息监测体系设施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衔接,保障蔬菜流通顺畅,大幅度降低蔬菜腐损率。
1、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 在蔬菜优势区域新建和改造一批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加强桥西、高邑、无极、藁城、正定、栾城、辛集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电子结算、信息与追溯平台、质量安全检测、交易厅棚和废弃物处理等流通基础设施,建成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台,保障蔬菜供应、稳定市场价格。
2、增加农贸市场和社区零售网点。 推进市区农贸市场、社区菜店建设,在场地环境、设施设备、追溯平台、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增加标准化菜市场数量,增加零售网点,降低零售环节经营成本,稳定蔬菜价格;规范发展早市、晚市等市场,为流动菜贩、直销菜农提供便利条件,方便居民购买。
3、增强产销衔接力度 。积极培育大型蔬菜流通企业,提高蔬菜流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产品销售规模。推广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模式,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与产地蔬菜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超对接”,着力扩大对接规模,到2020年,经超市销售的蔬菜比例提高至30%。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为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推进产销对接。
4、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提高产区蔬菜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发展保温、冷藏运输,稳定商品质量、减少损耗;完善主销区蔬菜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蔬菜配送中心。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蔬菜流通企业购置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工具、冷藏等冷链设施设备,加大冷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企业。
5、加快蔬菜产品加工业发展。扶持重点县规划建设产品加工集中区,引导产品加工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加工企业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上市旺季进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脱水、速冻与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提高产品利用率和附加值,特别是出现蔬菜“卖难”时尽可能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
6、完善蔬菜流通信息网络平台。与生产信息平台相结合,完善覆盖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的蔬菜流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信息工作机制,加强采集点、信息通道、网络中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定期收集发布蔬菜价格、供求等信息。建立蔬菜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完善蔬菜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
7、 完善冬春蔬菜储备制度。 建立和完善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在每年秋菜上市到次年春季蔬菜大量上市期间(11月15日-3月15日),采取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和支持、骨干流通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建立适合本市的蔬菜冬春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藏蔬菜品种5-7天的动态库存,使储备蔬菜调得进、存得好、销得出,满足冬春季节应急调控需要。
(三)质量安全体系
重点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构建质量安全控制长效机制;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检验检测、质量追溯、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大力发展安全优质品牌产品,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保障蔬菜消费安全。
1、加强标准化生产。 以蔬菜万亩示范区、千亩示范方、标准园创建和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示范带动蔬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和效益提高。完善和健全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重点制定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限量安全标准及其检测方法,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及产品分等分级、包装贮运等标准,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引导和规范农民生产行为;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五项制度,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广膜下节水灌溉、防虫网、诱杀虫板、集约化育苗等无公害标准化集成技术,并示范带动全市技术普及,到2020年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到98%以上,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安全优质蔬菜市场占有率。
2、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结合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健全市、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配备检测仪器,保障运行经费;逐步建立乡镇或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加大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抽检力度,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执法监督管理。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强生产基地自检,指导安全期采收,严把基地产出关;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大批发市场自检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同时,充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形成完整的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3、健全质量追溯体系。 建立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中心(站),从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手,建立覆盖蔬菜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档案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界定。按照“统一标准、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统一质量安全信息采集指标、统一产品与产地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完善并督促落实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索证索票、购销台账、信息传送与查询等管理制度,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
4、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 建立反应快速、跨区联动的蔬菜质量安全应急反应体系,及时实施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形势分析、影响评估,加强应急监测和管理。开展蔬菜产地环境监测与适宜性评价,依法、科学、及时划定蔬菜禁止生产区域。对产地环境、投入品和蔬菜产品中风险隐患大的危害因素,加强风险评估,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实现风险及时预警、及早防范和重点控制。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处理专家等队伍建设,搞好应急物资储备,提高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5、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监管,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在蔬菜生产上依法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加大农业投入品和蔬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围绕打造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质量监管、诚信经营四个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追溯、召回、退市四项制度,落实各级政府领导、职能部门监管、市场单位主体三种责任,突出抓好源头监管和市场准入两个关键环节。加强农产品质检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与各大批发市场、超市和县(市)区的联网,做到实时、高效、科学管控,切实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大政府投入和调控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加强产销衔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规划实施。
(一)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菜篮子”工程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按照《石家庄市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工作方案》和《石家庄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评价办法》,将蔬菜种植保有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蔬菜价格异常波动控制能力、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与使用、蔬菜应急储备量等指标,列入县(市)区长负责制的重要内容,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产销衔接顺畅、市场主体行为规范、突发事件处置及时、风险控制迅速有力、市场供应充足。市政府成立“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各县(市)、区也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和相应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本地“菜篮子”工程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督导检查,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扶持和支持力度
市、县政府将“菜篮子”工程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菜篮子”工程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等;县(市)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本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蔬菜产业有序发展,逐步构建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发展蔬菜产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蔬菜生产信贷资金规模,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蔬菜产业。加大对带动农户多、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提高蔬菜产业的融资能力。
(三)建立健全风险应对机制
建立蔬菜生产和供应平衡调节机制,完善信息采集、发布和预警预报机制,引导蔬菜合理生产,避免总量供求失衡和价格大幅波动。出现局部性供过于求时,支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入市收购,异地远销;局部供不应求时,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调运并促进生产恢复。完善蔬菜冬春储备体系,统筹产销平衡,维护市场稳定。积极探索和落实蔬菜生产保险制度,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并逐步实现全覆盖。
(四)严格蔬菜市场监管
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和《反价格垄断规定》,加强对蔬菜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价格行为的监管,严厉查处价格欺诈、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垄断等价格违法行为,重大案件向社会公开曝光。进一步规范集贸市场和超市收费行为,整顿乱收费、乱涨价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非法谋取暴利,以及不按规定履行提价申报、备案程序等违法违规行为。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石家庄市蔬菜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8-03-06    来源:系统管理员
【字体: 】    打印
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对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根据《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2015—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面积、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品种日益丰富,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种植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1、生产持续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蔬菜产销体制改革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市蔬菜生产发展迅速,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平衡。到201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241.7万亩,总产量1269万吨。全市按总人口1100万人(常住+流动人口),每人年消费蔬菜275公斤计,蔬菜年消费量约为300万吨;全市常年生产的蔬菜达14大类、120多个品种,逐步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全市蔬菜总产值178亿元,约占农林牧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蔬菜产业与果品业、畜牧业一起构成了全市农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初步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供给有效、功能多样、优质高效的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2、布局逐步优化。经过多年来的统一规划和发展,全市蔬菜生产已逐步向京广、石德铁路 “两线”优势区域集中发展,共涉及藁城、栾城、鹿泉、正定、新乐、无极、深泽、晋州、赵县、高邑、元氏、灵寿等12个县(市),蔬菜播种面积 199.2万亩,总产量1100.6万吨,分别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 86.5%和总产量的90.1%,成为全市蔬菜的主产区,并形成了以藁城甜椒、番茄,栾城草莓、黄瓜,鹿泉香椿、黄瓜,正定叶菜,无极黄瓜、韭菜,新乐西瓜,高邑黄瓜、番茄,灵寿食用菌等特色优势瓜菜集中产区。
3、质量显著提高。自2001年“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全市通过农业部环评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4个,基地面积121.6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305个,在农业部全年例行监测中,我市蔬菜农残合格率达到99.6%。同时蔬菜商品质量也明显提高,净菜整理、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数量逐年增加,商品化率达60%。
4、科技水平提升。全市种植各类蔬菜优良品种12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设施蔬菜面积达126.8万亩,占总面积的52.7%;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快速发展,年产商品苗达2亿多株。此外,蔬菜无公害种植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无土栽培等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
5、市场不断完善。全市建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30个,年交易量65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70亿元以上,其中石家庄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高邑蔬菜批发市场、无极县王村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列为农业部定点蔬菜市场;市场除供应本地外,部分销往京津、华北、东北、西北等地,70%蔬菜经批发市场销售,外销率30%左右;在零售环节经农贸市场销售的蔬菜占80%左右,经超市销售的蔬菜占20%左右。
6、加工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市蔬菜加工业发展较快,全市各类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达14个,年产量10万多吨,消耗鲜菜原料20万多吨,加工率达1.7%。主要产品有速冻、脱水、腌制、罐头等类,主要销往京津、东北、广东、港澳以及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近些年,我市虽然加快了蔬菜发展,但设施面积还相对较少,所占比重较低;全市日光温室播种面积30万亩,大棚28万亩,与蔬菜生产先进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温室以旧式结构为主,建设标准低,抗灾能力弱,容易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在蔬菜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采后处理不及时,田头预冷、冷链设施不健全,贮运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农民种菜产销信息不灵,盲目性大,易造成区域性、季节性过剩,出现“卖难”现象,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
2、蔬菜价格波动加剧。一是受种植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增加的因素影响,鲜菜价格呈逐年上涨趋势,尤其冬春季节个别品种涨幅较大;二是受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品种间蔬菜价格差距拉大;三是受近郊蔬菜生产萎缩的影响,在出现极端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交通运输受阻,市区蔬菜价格大幅上涨,市民“买难”和农民“卖难”同时显现。
3、优质蔬菜品牌缺乏。省级以上著名品牌较少,精品高档菜少,大路菜多,蔬菜缺乏市场竞争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仍需进一步加快。
4、蔬菜产业化水平低。我市蔬菜基地建设发展较快,但蔬菜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尤其是蔬菜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鲜菜数量少,每遇上一些蔬菜品种面积较大、上市集中而形成积压时,时常出现蔬菜“贱卖”、“卖难”现象,农民损失较大。
5、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由于科研投入少、力量薄弱等原因,蔬菜品种研发、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自主产权蔬菜品种少,主要品种种子仍然依赖调入和进口,种子成本较高。此外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创新不够,乡村蔬菜技术人才短缺、推广手段落后、经费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  
二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生产能力建设,创新调控保障机制,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蔬菜产业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对蔬菜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蔬菜产业稳定发展和保障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服务。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既要保证蔬菜生产,又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既要稳定发展城郊蔬菜生产,又要加大优势区域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既要防止市场供应短缺,又要防止生产过剩;既要使菜价总体保持合理水平,维护消费者尤其是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利益,又要不断优化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坚持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并重。注重生产要素集成和资源整合,在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基地,稳定提高产量,确保质量。进一步建立风险控制、产销衔接和市场预警机制,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蔬菜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蔬菜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4、坚持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既重视生产能力提高,又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未来十年我市人口数量仍处在上升期,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200万人。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到2020年发展目标,全市瓜菜播种面积达到25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292万吨以上,其中设施面积达到137万亩;实现蔬菜生产布局合理、产品稳定增长、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调控保障有力、档期供应均衡、从业农民持续增收,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保障市场供给。通过稳面积、保单产、提质量、降损耗,实现数量充足、品种多样、供应均衡,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左右;蔬菜单产稳定;蔬菜损耗率年均降低0.3个百分点以上。
2、合理调整结构。在品种结构上,根据需求适当增加高档蔬菜和特种蔬菜;在区域结构上,增加城郊20公里以内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输半径;在上市季节上,提高淡季蔬菜供应能力。
3、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产品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2020年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50%。
4、完善流通体系。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市场网店逐步健全,功能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立足蔬菜主产区和主销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流转顺畅、竞争有序、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
5、增加农民收入。2020年蔬菜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到1800元。
(四)区域布局
1、东部生产区域。包括正定、新乐、无极、深泽、晋州、赵县、高邑、元氏、行唐等9个县(市)。本区域位于京石、石德铁路沿线地带,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力高,水利条件好,适合建设标准化设施基地,为全市蔬菜主产区和菜园子,必须确保面积,增加总产;通过创建蔬菜标准园区和示范方,示范带动周边蔬菜发展。
2、中部生产区域。包括藁城、栾城、鹿泉、正定新区、主城区和高新区。本区域位于城市周边,交通运输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以发展设施蔬菜、速生叶菜等为主,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和观光、休闲、采摘园区,突出产业特色,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3、西部生产区域。包括灵寿、平山、赞皇、井陉、矿区等5县(区)。本区域位于山区地带,土地分散,以生产露地菜为主,补充冬春、夏秋两个淡季市场蔬菜供应。
四、 发展重点
(一)生产体系
重点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品种选育、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冷等关键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健全生产信息监测体系,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蔬菜生产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蔬菜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 。依托市、县科研机构,加大蔬菜品种选育力度,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抗病、高产、抗逆性强的蔬菜优良品种,重点为适合设施栽培的耐低温弱光、抗病、优质的黄瓜、番茄、辣椒、茄子、食用菌、西瓜等专用品种以及露地栽培的白菜、萝卜、甘蓝、洋葱等品种。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要紧密结合,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按照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原则,加快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推广安全优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栽培技术;研究推广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轻简栽培技术,研究开发土地耕整、精量播种、水肥一体、设施环境调控等设施设备,促进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劳动效率,增强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2、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 在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和城郊区域,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建设,改善设施条件,规范操作技术,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主要建设育苗日光温室,配套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基质装盘、播种、催芽等设施设备,重点推广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等蔬菜穴盘集约化育苗技术,到2020年,育苗能力达到3亿株以上。
3、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改造升级旧式生产基地,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生产基地,保障市场稳定供应。优势区域和城郊区域要加快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设,推广管道输水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并完善田间道路、供电及其它设施;山区区域要加强高标准的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灌排设施、田间道路、供电及其它配套农资等,做好蔬菜市场补充。  
4、健全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加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手段,增加工作经费,提高人员素质,切实提升新成果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在蔬菜产区配备设施设备和交通工具,增加蔬菜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同时利用沼气、沼渣和沼液,实现畜、沼、菜有机结合和循环发展,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优势区域重点县要建设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蔬菜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蔬菜病虫害统防统治。
5、建立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发布体系。 在蔬菜生产区域,建立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重点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开展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对大宗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期和产地价格信息进行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和预警信息,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6、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蔬菜集中产区,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化生产主体,逐步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全市每年选择20-30个影响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培育和示范推广,并引导按种植计划、品种供应、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品牌销售“五统一”模式规范运作,示范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流通体系
重点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支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冷链物流、信息监测体系设施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衔接,保障蔬菜流通顺畅,大幅度降低蔬菜腐损率。
1、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 在蔬菜优势区域新建和改造一批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加强桥西、高邑、无极、藁城、正定、栾城、辛集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电子结算、信息与追溯平台、质量安全检测、交易厅棚和废弃物处理等流通基础设施,建成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台,保障蔬菜供应、稳定市场价格。
2、增加农贸市场和社区零售网点。 推进市区农贸市场、社区菜店建设,在场地环境、设施设备、追溯平台、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增加标准化菜市场数量,增加零售网点,降低零售环节经营成本,稳定蔬菜价格;规范发展早市、晚市等市场,为流动菜贩、直销菜农提供便利条件,方便居民购买。
3、增强产销衔接力度 。积极培育大型蔬菜流通企业,提高蔬菜流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产品销售规模。推广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模式,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与产地蔬菜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超对接”,着力扩大对接规模,到2020年,经超市销售的蔬菜比例提高至30%。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为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推进产销对接。
4、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提高产区蔬菜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发展保温、冷藏运输,稳定商品质量、减少损耗;完善主销区蔬菜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蔬菜配送中心。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蔬菜流通企业购置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工具、冷藏等冷链设施设备,加大冷库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蔬菜冷链物流服务企业。
5、加快蔬菜产品加工业发展。扶持重点县规划建设产品加工集中区,引导产品加工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加工企业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上市旺季进行深加工,制成腌制、脱水、速冻与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提高产品利用率和附加值,特别是出现蔬菜“卖难”时尽可能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
6、完善蔬菜流通信息网络平台。与生产信息平台相结合,完善覆盖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的蔬菜流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规范信息采集标准,健全信息工作机制,加强采集点、信息通道、网络中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定期收集发布蔬菜价格、供求等信息。建立蔬菜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完善蔬菜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
7、 完善冬春蔬菜储备制度。 建立和完善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在每年秋菜上市到次年春季蔬菜大量上市期间(11月15日-3月15日),采取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和支持、骨干流通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建立适合本市的蔬菜冬春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藏蔬菜品种5-7天的动态库存,使储备蔬菜调得进、存得好、销得出,满足冬春季节应急调控需要。
(三)质量安全体系
重点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构建质量安全控制长效机制;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检验检测、质量追溯、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大力发展安全优质品牌产品,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保障蔬菜消费安全。
1、加强标准化生产。 以蔬菜万亩示范区、千亩示范方、标准园创建和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示范带动蔬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和效益提高。完善和健全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重点制定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限量安全标准及其检测方法,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及产品分等分级、包装贮运等标准,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引导和规范农民生产行为;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五项制度,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广膜下节水灌溉、防虫网、诱杀虫板、集约化育苗等无公害标准化集成技术,并示范带动全市技术普及,到2020年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到98%以上,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安全优质蔬菜市场占有率。
2、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结合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健全市、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配备检测仪器,保障运行经费;逐步建立乡镇或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加大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抽检力度,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执法监督管理。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强生产基地自检,指导安全期采收,严把基地产出关;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大批发市场自检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同时,充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发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形成完整的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3、健全质量追溯体系。 建立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中心(站),从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手,建立覆盖蔬菜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档案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界定。按照“统一标准、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统一质量安全信息采集指标、统一产品与产地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完善并督促落实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索证索票、购销台账、信息传送与查询等管理制度,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
4、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 建立反应快速、跨区联动的蔬菜质量安全应急反应体系,及时实施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形势分析、影响评估,加强应急监测和管理。开展蔬菜产地环境监测与适宜性评价,依法、科学、及时划定蔬菜禁止生产区域。对产地环境、投入品和蔬菜产品中风险隐患大的危害因素,加强风险评估,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实现风险及时预警、及早防范和重点控制。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处理专家等队伍建设,搞好应急物资储备,提高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5、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监管,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在蔬菜生产上依法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加大农业投入品和蔬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围绕打造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质量监管、诚信经营四个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追溯、召回、退市四项制度,落实各级政府领导、职能部门监管、市场单位主体三种责任,突出抓好源头监管和市场准入两个关键环节。加强农产品质检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与各大批发市场、超市和县(市)区的联网,做到实时、高效、科学管控,切实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大政府投入和调控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加强产销衔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规划实施。
(一)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菜篮子”工程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按照《石家庄市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工作方案》和《石家庄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评价办法》,将蔬菜种植保有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蔬菜价格异常波动控制能力、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与使用、蔬菜应急储备量等指标,列入县(市)区长负责制的重要内容,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产销衔接顺畅、市场主体行为规范、突发事件处置及时、风险控制迅速有力、市场供应充足。市政府成立“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各县(市)、区也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和相应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本地“菜篮子”工程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督导检查,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扶持和支持力度
市、县政府将“菜篮子”工程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菜篮子”工程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等;县(市)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本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蔬菜产业有序发展,逐步构建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发展蔬菜产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蔬菜生产信贷资金规模,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蔬菜产业。加大对带动农户多、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提高蔬菜产业的融资能力。
(三)建立健全风险应对机制
建立蔬菜生产和供应平衡调节机制,完善信息采集、发布和预警预报机制,引导蔬菜合理生产,避免总量供求失衡和价格大幅波动。出现局部性供过于求时,支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入市收购,异地远销;局部供不应求时,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调运并促进生产恢复。完善蔬菜冬春储备体系,统筹产销平衡,维护市场稳定。积极探索和落实蔬菜生产保险制度,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并逐步实现全覆盖。
(四)严格蔬菜市场监管
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和《反价格垄断规定》,加强对蔬菜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价格行为的监管,严厉查处价格欺诈、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垄断等价格违法行为,重大案件向社会公开曝光。进一步规范集贸市场和超市收费行为,整顿乱收费、乱涨价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非法谋取暴利,以及不按规定履行提价申报、备案程序等违法违规行为。
关于本网|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冀ICP备06000020号-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