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适老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石家庄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2-05-14    来源:
【字体: 】    打印
前言
“十二五”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河北省实施“四个一”发展战略,实现富民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施中东西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是交通运输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依据“全省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支撑体系”和“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石家庄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用于指导全市交通建设、制定交通专项规划,实现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录
一、面临形势(1)
(一)发展基础(1)
(二)形势需求(5)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发展目标(9)
(一)总体目标(9)
(二)具体目标(9)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12)
(一)综合运输通道(13)
(二)铁路网络(14)
(三)高速公路网(15)
(四)普通干线公路网(16)
(五)农村公路网(18)
(六)航空运输系统(18)
(七)综合交通枢纽系统(19)
(八)城市交通系统(21)
(九)运输服务系统(22)
(十)重点区域交通布局(23)
五、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25)
一、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幸福省会城市战略部署,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抓住机遇,实现综合交通跨越式发展,支撑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深化改革,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交通运输业取得瞩目成就,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关键环节瓶颈制约基本缓解,有力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1、基本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领域完成投资580亿元,是“十五”期的2?9倍,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快速铁路大规模开工建设,石太客运专线建成通车,京石、石武客运专线也进入最后施工阶段。京广铁路市区段货运枢纽通道外迁工程完工,铁路主要货运通道基本形成。到2010年底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22公里,比“十五”末增长13%。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71亿元,新增公路2273公里,增长17?3%,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541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9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京昆(张石)高速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92公里,包括京港澳高速、青银高速、黄石高速,通车达4条、412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2?7公里/百平方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完成石环公路、西柏坡公路、红旗大街南延等8条主干公路工程建设,新增普通干线10条80公里,全市普通国省干线达34条1818km(国道4条420公里,省道30条1398公里),其中二级以上达1501km,占82?6%,比2005年增加130公里,占比提高3?7%。农村公路,在2006年基本实现全市村村通油路的目标基础上,“十一五”期共改扩建农村公路4650公里。全市公路技术等级明显提升,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314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2公里,一级公路557公里,二级公路2171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约20?4%,比“十五”末增加592公里、占比提高1%,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和占比均居全省第1位。客运站及物流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建成石家庄内陆港国际保税物流园区(一期)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汽车客运站2个,农村客运简易站119个。
石家庄民航机场总投资5亿元进行了改扩建,候机楼总面积达到55000平方米,停机位31个,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500万人次,飞行区等级达到4E级,满足B-747等大型飞机起降要求。2010年底,通航城市达40个。机场集疏运综合交通网络进行了整体规划,并着手实施机场周边省道新赵线、太行大街北延等道路升级改造。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大力优化城市路网,完成了槐安路、和平路、二环路、三环路等城市重点主干道路的升级改造,中心城区快速道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开辟公交线路84条,购置更新公交车2213辆,营运车辆总数达到3136辆,公交车达到4017标台,全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7?28标台,公交分担率达到20%。公共交通线网密度,城市中心区域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1?75公里/平方公里。
——综合运输能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完成道路旅客运输量5?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39亿人公里,货运量6?4亿吨、货运周转量1514亿吨公里;机场201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7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万吨。到“十一五”末,我市共有营运客车1?1万辆,营运货车6?3万辆;公路客运班线662条,通班车乡镇223个、通客车行政村4349个,通车率均达到100%。覆盖全市域的交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2、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加速,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网络功能有待加强
我市铁路网密度3?3公里/百平方公里,相比京津及周边省会城市密度偏低;铁路专用线建设不足,随着大型工业企业由市区外迁,企业、园区、重点区域铁路通达或连接成网率低,企业运输成本高,瓶颈制约依然明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足,全省居第五位,尚未全部覆盖县级节点,网络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干线公路规模小,干线公路网密度14?1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四位,等级结构偏低,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不足;出市口道路有待完善,市区与周边地区联系有待加强;机场的地面配套交通不尽完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尚未形成;综合枢纽建设不足,交通网络中节点功能建设不健全。
——各运输方式发展不够协调,运输服务功能有待完善
从省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我市缺少便捷的出海铁路通道和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场,与省会城市、开放城市地位、功能不符;公路在新兴经济区、重要旅游景区的通达深度不够,对重要区域的联系有待加强;机场枢纽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
——公共交通发展不尽完善,运输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城市公交分担率偏低,枢纽转换效率不高,快速公交线网尚未形成。“十一五”末公交分担率仅为20%,与公交发达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农村公交客运化水平较低,尚未形成城乡交通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货物运输集约化程度较低,营运重型车、专用货车、厢式车数量不足,不能更好的满足道路货运的专业化需求。
——市场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于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地方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民航机场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尚未建立长期、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在积极探索引进民间投资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不够。
(二)形势需求
石家庄市历来是我国南方和北方之间、内地和沿海之间煤炭、粮食、建材、工业原料及鲜活物资运输通道,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客货运输枢纽,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河北省“四个一”发展战略的实施,石家庄市建设京津冀“第三极”和冀中南经济区“龙头”的发展定位及工业强市战略目标的确定,对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石家庄市GDP年均增长11?8%,“十二五”期间仍将保持12%左右的增速,人均GDP将达到5万元以上。石家庄“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推进,东部产业新城、南部工业区等战略性工程的规划建设,对客货运输需求将大幅增长,个性化和高效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从而对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综合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和一定的建设规模,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或适度超前的运输保障服务。
2、适应交通行业发展的要求
“十二五”期,国家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有效整合交通资源、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由分散独立转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我省积极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目标的确定,对省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区域主要发展极,我市要适应国家、省的要求,加快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石家庄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拥有华北枢纽机场,同时又是华北重要商埠、物流中心。新时期我市要积极对接国家、省交通发展战略,适度超前布局,引领交通发展,强化我市交通优势。以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强化我市“东出西联,南北通衢”的交通战略地位。
3、适应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
石家庄市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500平方公里、500万人口的大都市区,形成“一城三区四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现有的城市路网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亟需对路网进行优化、拓展。同时,构建市区组团之间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城市路网与外围区域路网之间的交通衔接与功能转换,满足石家庄城市总体发展要求。
4、适应产业格局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
石家庄市实现工业强市、产业统筹协调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重大转变。改变现有市域产业空间发展格局,逐步建设市属六大基地(园区),各县(市)建设一个以上省级工业(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这种产业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将成为各产业集聚区与市区集聚区之间及与县城之间综合交通设施建设的持续拉动力。
5、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必将不断扩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运输需求,我市需优化县域路网结构,大力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城乡发展多元化需求。加快完善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道路运输网络,统筹城乡客运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为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6、体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转变发展方式,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发展低碳、绿色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构建低碳和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交通结构、建设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综合交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以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发展现代化综合交通为方向,优化结构、强化通道、健全网络、完善枢纽,建设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适度超前,引领发展。在综合交通体系构建过程中,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规模建设。着眼于经济社会的长远战略,适度超前建设铁路、公路、民航机场等交通设施,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发挥铁路、公路、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注重各种交通方式的配套、衔接、互补和有机组合,合理配置交通资源,提高综合效率。
一体服务,统筹发展。坚持战略统筹为指导,市场为基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运输一体化、高效化。加快建设综合运输枢纽,推进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积极实施城乡交通一体化,促进统筹发展。
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大力倡导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绿色交通,统筹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环节,推进综合交通体系的集约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投入新能源车辆,引导私人小汽车合理使用,实现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目标是:落实石家庄京津冀“第三极”和冀中南经济区“龙头”功能定位,实施“一城三区四组团”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引领,干线铁路、普通干线公路为主干,航空机场和综合运输枢纽为节点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优先、换乘衔接良好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具体目标
——铁路
加快实施京石、石武、石济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构建快速铁路网络。加强省会与环首都经济圈、河北沿海地区的铁路联系,谋划建设石家庄铁路出海通道,推进石港铁路项目;续建石家庄铁路枢纽及配套工程,完善石家庄铁路运输体系;积极谋划重点区域之间互通互联的轨道客运网络,建设高效、快捷的铁路交通运输网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石家庄与京津、周边省会城市及与冀中南城市群1小时轨道交通圈,规划全市铁路通车总里程突破700公里。到2015年,快速铁路通车里程突破260公里。
——公路
优化干线公路网布局,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水平,建设西柏坡高速、西阜高速、京昆高速石太北线、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平赞高速、石港高速、衡昔高速、南绕城高速、G107石保界至正定段、太行大街北延、东石环北延等项目,以主城区、正定新区、大西柏坡、空港工业园区为中心,形成高速公路为依托,普通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格局。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区通县城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县城之间及与主要县域产业集聚区之间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形成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市域“1小时交通圈”和组团县市“半小时交通圈”,打造石家庄至京、津、太、济及黄骅港“2小时交通圈”。“十二五”末,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普通干线达到2000公里。
——航空
借助既有优势,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和通勤航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做大做优做强石家庄机场,增强与全国各省会及重点城市和周边主要国际城市的空中交通联系。以建设低成本和区域性枢纽机场、首都机场的主要分流备降机场、航空货运与快件华北集散中心为目标,完善和提升石家庄机场基础设施,拓展航空线路,实现石家庄机场与北京机场的错位发展。建设石家庄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隙衔接”的目标,做好机场与高铁、城市交通衔接。到2015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2万吨。
——枢纽
加快建设新火车站、机场、石家庄东站等综合客运枢纽,统筹城乡客运发展,优化完善客运站场布局,实现每个县级行政中心具有一个二级以上客运站,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具有一个以上等级客运站,形成布局合理、换乘便捷的客运枢纽网络,构建城际快速客运、城乡一体化客运、农村客运和旅游客运之间换乘便捷的多层次客运枢纽体系。
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壮大口岸物流、做强工业物流、提升商贸物流、完善城乡配送,着力构建物流功能区、物流聚集区(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为载体的层次化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体系,并加强物流节点与航空、铁路和公路等主要货运站场的有效对接,建立和完善能力匹配的铁路、公路等集疏运系统,降低公路集疏运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构建布局合理、高效绿色的货运枢纽体系,实现货物运输的无缝隙衔接。
——城市交通
提升、改造城市路网,完成太行大街延伸、南二环延伸、新胜利大街、滹沱大道等主干道路建设,完善都市区路网,形成“四横、六纵、三环、十八射”的都市区骨架道路系统及30分钟互通圈,中心城区形成“井字加环”的城市骨架路网,打造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十二五”期启动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建设,并争取投入运营。
——运输服务
通过优化公交线网、合理加密站点、增设枢纽、加强管理,实现都市区公交全覆盖,公交分担率达到30%,城市建成区公交线网密度不低于3?5公里/平方公里,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20标台。统筹城乡客运发展,稳步推进城市公交向社区、产业基地、组团县(市)延伸,形成“可达性高、服务高效、安全便捷”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客运体系。
大力提升运输装备水平,引导重型货车、专用车辆、厢式货车成为运输主导车辆,积极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发展,优化运输结构,构建绿色高效的运输服务系统;稳步推进城市公交向周边延伸,统筹城乡客运发展,鼓励重点乡镇率先发展公交服务,建设公交客运站;加快推进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建设,普及乡镇及社区(街道)。基本形成功能完善、覆盖全面、能力充分、运行高效、绿色环保的道路运输服务保障体系。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依托“四通道四网络四系统”建设,规划到2020年,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以正定新区、大西柏坡区域、空港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县城和重大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节点,乡镇全覆盖,与京津及周边省会等大中城市充分连通,与国家综合交通网全面对接,能力充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模式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
“十二五”时期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谋划一批铁路、高等级公路和航空项目,推进“四通道四网络四系统”建设,加大区域内交通覆盖强度,加强与周边地区联系,基本建成便捷、高效、顺畅、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综合运输通道
加快与北京、天津、出海港口及周边省市综合运输通道的建设,发挥我市“东出西联”、“南北通衢”交通区位优势,增强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建设和完善京港澳、张石(邯)、青银、石(津)港等“两纵两横”综合运输通道。
专栏1综合运输通道
(1)“两纵”综合运输通道:
——京港澳综合运输通道(国家规划,满洲里至港澳台运输大通道)
起自北京市,经保定、正定新区、石家庄、南部工业区、邯郸等,南到广州、香港(澳门),是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南北方向主要过境运输通道。由京广铁路、京广客专铁路、京石城际铁路、石邯城际铁路、京昆(张石)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国道107、省道S232京赞线等干线组成。
——张石(邯)综合运输通道
该通道北起河北省张家口,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区,经保定地区、大西柏坡、石家庄,南至邯郸。该通道将强化我省南北地区联系,沿线区域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4A级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众多,旅游产业发展极具潜力,该通道是“大西柏坡区”的重要支撑。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是“十二五”期重点发展通道之一。由张石铁路、
西柏坡和西阜高速公路、平赞高速、国道207、省道S241宝平线、省道S202平涉线等干线组成。
(2)“两横”综合运输通道:
——青银综合运输通道(国家规划,青岛至拉萨运输大通道)
该通道东起青岛,经济南、衡水、石家庄、井陉,西至银川、拉萨,是以青岛港为枢纽沟通国际的海上运输网络,也是石家庄市东西方向主要过境运输通道。由石太铁路、石太客专铁路、石德铁路、石济客专铁路、青银高速公路、黄石高速公路、国道308等干线组成。
——石(津)港综合运输通道:起自山西太原,经井陉(分支经南部工业区)、石家庄、正定新区、东部工业区、无极等,终于天津及黄骅港。该通道直接连接京津冀地区两大核心城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是太原、石家庄至黄骅港运输的重要新通道。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是“十二五”期重点发展通道之一。由朔黄铁路、石港铁路、黄石高速公路、石港高速公路、衡昔高速、国道307、省道S302正港线等干线组成。
(二)铁路网络
1、快速铁路客运网
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市郊铁路为主,构建以石家庄为中心,连接北京、天津、渤海及周边省会城市,快速、通畅、便捷、灵活、舒适的客运铁路网。
2、普通铁路网
以一般干线铁路、地方铁路和铁路专用线为主,围绕省会主要城镇、产业集聚区、物流集散地、大型企业之间互通成网,重点完善石家庄铁路枢纽布局,抓好张石铁路、石港铁路等项目的谋划。
依据国家投资政策取向,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谋划投资约300亿,完成续建铁路402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20公里,枢纽改造建设282公里;建设新线206公里,其中客运专线86公里,城际铁路60公里,区域性铁路60公里。远期谋划建设新线226公里。
专栏2铁路主要任务
——加快建成续建的京石铁路客运专线、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尽快开工建设石济铁路客运专线;加快推进京石城际铁路、石衡城际铁路;积极谋划石家庄-邢台-邯郸城际铁路。
——重点推进石家庄至黄骅港铁路、张家口至石家庄铁路等项目建设和石太铁路扩能改造,完善货运铁路网,建设石家庄铁路集装箱办理站,逐步打造建立铁路运输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满足客货运输要求。
——完成石家庄客运枢纽南迁和石家庄货运枢纽改建等任务,建成京广铁路货运石家庄市区迁建改造、石太客运直通线,完善石家庄铁路枢纽布局。
——加强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对新井支线电气化改造、企业及部分聚集区(园)需求新改建铁路专用线进行统筹、建设。
——谋划连接石家庄中心城区、正定新区、大西柏坡之间的轨道客运网络,满足“三区”之间的客运需求。其中正定新区至石家庄市轨道交通由京石客专机场站引出,沿京石客专引入石家庄火车站;石家庄城区至西柏坡轨道由石家庄火车站沿大宋线至平山,再沿朔黄铁路至西柏坡革命圣地;西柏坡至正定新区轨道由平山站引出至高铁机场站。
(三)高速公路网
围绕实现石京津连通,连接相邻重要城市,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加强市区与重点功能区、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的联系,进一步优化路网布局,实现县县通高速。“十二五”期规划建设项目580公里,投资686亿元,规划市区形成“田”字格高速公路网络布局,谋划市域形成“4纵5横”的网络布局。
专栏3高速公路主要任务
加快完成续建的西柏坡高速公路,尽早开工建设京昆高速石太北线、西阜高速、南绕城高速、石港高速、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平赞高速、衡昔高速、清新高速等项目,积极谋划推进石忻高速等项目。
(1)市区“田”字格网络布局
京昆高速为左边、石港高速+京昆高速石太北线为上边、京港澳高速改线段为右边、南绕城高速为下边、黄石高速为横中线、京港澳高速为竖中线,作为都市区路网主骨架,支撑都市区快速发展。
(2)市域“4纵”
纵一:由西阜高速、西柏坡高速、平赞高速组成,形成西部沿山旅游通道;
纵二:即京昆(张石)高速,形成我市通往北京的又一快速通道;
纵三:即京港澳高速,纵贯南北,是我市与南北区域联系的主通道;
纵四:即清新高速,纵贯市域东部,形成东部区域南北向快速连接通道。
(3)市域“5横”
横一:即石忻高速,贯穿市域北部东西,形成大西柏坡区域与机场直接联系;
横二:由石港高速、京昆高速石太北线组成,形成连接山西和黄骅港的第二通道;
横三:即黄石高速,是连接山西和黄骅港的主要通道;
横四:即青银高速,是连接山西及更远的西部地区与沿海港口的主要通道;
横五:即衡昔高速,形成连接山西南部和黄骅港的又一通道。
(四)普通干线公路网
围绕加强与高速公路、农村公路连接,提高公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构筑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基本协调和顺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市区与县城、县城与县城连接,高速公路与资源富集区、产业集聚区、农业主产区、物流中心、旅游景区连接,加大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力度,重点扩建干线公路瓶颈路段,提高具有大通道作用的干线公路等级,提高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形成覆盖全市、连通周边的灵活、畅通的“7纵7横2环2连”干线公路网络。建设干线公路项目14条578公里,投资约131亿元,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470公里,投资94亿元。
专栏4普通干线公路主要任务
加快完成续建的石环公路辅道、张石高速连接线(至行唐县城、灵寿县城)等项目,重点推进国道107、国道207、石邢公路、正南线、石阎线、定魏线、京赞线、晋州连接线黄石高速至深泽段、衡井线、正港线、赵赞连接线等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提高全市路网服务水平。
(1)“7纵”——加强区域之间的纵向联系,完善干线公路网功能
纵一:即国道207;
纵二:即宝平公路S241-平涉公路S202;
纵三:即京赞公路S232;
纵四:即国道107;
纵五:即新赵公路S204(含国道107改线段);
纵六:即定魏公路S234;
纵七:即安新公路S233。
(2)“7横”——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完善干线公路网功能
横一:即无繁公路S203;
横二:即正南公路S201-正港公路S302;
横三:即石阎公路S301-国道308;
横四:即国道307;
横五:即衡井公路S392(含国道307改线段);
横六:即井赵公路;
横七:即故昔公路S393。
(3)“2环”
环一:即S101石环公路,加快城区内部联系,方便城区交通出行,引导交通过境,缓解城区交通压力;
环二:即由羊曲线、新赵线、京赞线和衡井线等围合的绕城环线S102,实现省会车辆在绕城高速及主城区之间的快速通达,更大范围内引导交通过境。
(4)“2连”
连一:即石邢公路(红旗大街南延),分流国道107,加强区域联系;
连二:即滹沱公路,作为生态旅游路促进滹沱河沿岸旅游发展。
(五)农村公路网
大力发展农村公路,缩小城乡交通差距,全面提升县乡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行车条件,减少断头路,构建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主要乡镇与县城之间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促进新农村建设,抓好乡村道路联通工程。加强农村公路站场建设,搞好城乡客运网络衔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农村公路2000公里,完成投资22亿元。
(六)航空运输系统
做大做优做强石家庄机场,发挥石家庄机场在全国北方机场群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完善航线网络,开辟和培育新航线,积极发展低成本航线,逐步形成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与全省各机场间有机衔接,与全国各省会及重点城市互相通达的航空网络,并大力开辟国际航线,力争“十二五”末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2万吨。谋划推进西柏坡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
专栏5民航主要任务
(1)基础设施
——启动15平方公里的空港工业园区建设,将石家庄机场建设成为华北腹地的国际货运中心。
——总投资45亿元新建航站楼、停机坪及配套设施,对机场进行新一轮改扩建,使机场具备年旅客吞吐能力2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25万吨。
(2)机场集疏运体系
推进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集疏运网络建设。实现高铁、公路、城市轻轨与机场紧密衔接,打造方便、快捷、高效的石家庄机场综合交通服务网络。
——建设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包括高铁机场站、公路客运站、机场候机楼与高铁路站间捷运系统和道路系统,规划城市轨道交通通达机场,开通机场到周边县市班车。
——建设京石高速公路至机场1?6公里快速通道、新建南二环、北二环东延连接京石高速公路、新客站南二环互通立交。
——新建胜利大街、太行大街等联系市区与机场道路。
(七)综合交通枢纽系统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促进公路、铁路、机场、城市公交等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提高枢纽运行质量和转换效率,努力实现客货运输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提高客货运输服务水平。
建设三大综合客运枢纽,谋划组团县(市)一般客运站,五个城区一般客运站,提升改造13县(市)行政中心客运站,以市区(周边)客运枢纽为中心,以县级客运站为支撑,农村客运站场为补充,建设立足当地、辐射周边、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
依托物流产业布局相对集中的优势,以促进物流功能辐射为重点,结合城市空间结构调整、资源分布特点和产业集聚状况,打造东部国际物流、南部综合物流、北部商贸物流、西部能源物流等四大物流功能区;发挥重大项目和重点园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推进物流功能集成和产业集聚为重点,打造支撑带动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代物流聚集区,到2015年,初步建成正定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区、石家庄南部综合物流产业聚集区等两大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竞争优势为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服务一线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配送中心)。规划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畅通高效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
专栏6综合交通枢纽主要任务
——“三大”综合客运枢纽:加快完成续建的石家庄新火车站综合客运站项目;加快推进石家庄空港综合客运站项目;新建石家庄综合客运东站。
——一般客运站及县级客运站:重点建设石家庄西古城汽车客运站;新建正定、鹿泉、栾城、藁城汽车客运站等项目;积极谋划石家庄西王、滨河、裕翔、东佐汽车客运站等项目。
——综合货运枢纽:以加快南部综合、正定商贸两大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正定国际物流园、石家庄(内陆港)国际
物流园区、石家庄航空物流园区、石家庄雨润全球农产品采购中心、石家庄城市商品配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以辛集皮革物流中心、灵寿冷链物流中心、晋州果品物流中心、赞皇林果物流中心、赵县淀粉加工物流中心、高邑建筑陶瓷物流中心以及栾城医药物流中心等7个特色产业配送中心为龙头的县域物流配送基地。
(八)城市交通系统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完善路网布局,统筹多种交通方式,形成高效、便捷、易达、舒适的公共交通体系。积极引导居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鼓励公交、慢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提升公交吸引力,建立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提高公交管理水平。重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出市口道路及和平路、体育大街城市快速路改造项目。
围绕以太行大街延伸、南二环延伸、新胜利大街、滹沱大道等为重点的中心城与组团联系道路建设,完善都市区路网,规划形成“四横、六纵、三环、十八射”的都市区骨架道路系统,实现都市区30分钟互通圈。
中心城区各级路网以“加密、完善、提升、衔接”为调整要点,规划到“十二五”期末,道路总里程达到1721公里,路网密度达6?0公里/平方公里。
结合京港澳高速改扩建项目的实施,启动建设机场路连接线、正港路连接线、世纪大道连接线、周家庄连接线和赵元路连接线等5项京港澳高速连接线82公里,总投资约11?5亿元。
重点提高主城区周边出市口公路形象,完善城市道路功能,建设107国道南二环至青银高速段、307国道东二环至东石环段、307国道西二环至西石环段、308国道南二环至衡井线段、红旗大街南延西石环至青银高速段等5项约41公里,投资27亿元。
启动由三主三辅组成的“大放射、小方格”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中1号线、3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建设里程30?3公里,车站26座,总投资约186亿元。
(九)运输服务系统
加强城市客运管理,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加快智能化公共交通建设,提升公交吸引力,加快推进公交向社区、产业基地、组团县(市)延伸对接。进一步完善农村客运网络,科学布局城乡线路,加快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都市区内公交全覆盖,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达到30%,都市区达到20%;中心城区常规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都市区达到1?5公里/平方公里;建设公交专用道达到100公里,规划建设快速公交系统。
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和快递服务网络,重点搞好全市107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消除空白点。积极发展农村邮政物流、代理代办业务,充分发挥邮政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提高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
大力发展先进的运输装备,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构建以重型货车、专用车辆、厢式货车为主导车辆,高等级公交车、高级客车为主体的运输服务市场。加强运输管理,优化运输组织,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以及甩挂、集装箱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
(十)重点区域交通布局
1、正定新区
建设正定新区是优化省会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完善城市整体功能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市“十二五”期发展的重点。围绕新区“一心一网,三轴两带,十大片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加快构建新区综合交通体系,强化新城区与老城区、东部产业新城、航空港城以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加快完成京港澳高速改线段、太行大街北延、东石环北延、正港线、滹沱公路等项目建设,规划到“十二五”末形成新区与外围全方位连通的便捷干线公路交通网络。
2、大西柏坡
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开发建设大西柏坡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国家旅游目的地、国家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河北省旅游及关联产业增长极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为目标,重点围绕西柏坡红色旅游,统筹推进公路、铁路、公交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方便、快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围绕“一心一环六带”的大旅游格局,建立西柏坡镇与平山、周边县市及旅游景点的半小时交通圈;西柏坡与石家庄市区、正定机场、阜平、五台山的1小时交通圈。区域主干线达到一、二级公路标准,各旅游景区、产业区、新民居示范村实现二、三级公路通达,特殊地形四级公路通达,所有景区道路通畅。高速公路实现石家庄、西柏坡、五台山全线贯通。规划形成“十字交叉”的高速公路网和“两环两联”的普通干线公路网。积极谋划推进西柏坡通用机场建设。
专栏8大西柏坡区域路网规划效果
(1)“十字交叉”高速公路网
纵向:由西柏坡高速和西阜高速组成;
横向:即石忻高速。
(2)“两环两联”普通干线公路网
两环:由省道石阎公路、平涉公路、国道207环绕岗南水库形成的西柏坡环湖旅游公路(环湖路);由灵黑公路、木下公路、石闫公路、南循环路、平涉公路、宝平公路形成的大西柏坡环山旅游公路(环山路)。
两联:外联线主要是由9条国省干线形成西柏坡区域通往周边城市、景区的道路组成;内联线由两环及外联线通往各景区的道路组成。
3、空港工业园区
石家庄机场是国内民用航空的干线机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空货运中转基地,围绕做大做优做强石家庄机场目标,我市将在“十二五”期重点建设石家庄空港工业园区,积极打造“一心四区”临空型产业体系。规划“十二五”期重点推进通达空港工业园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快速路建设,加快建设京石铁路客专、京港澳高速公路改扩建、太行大街北延、东三环北延等项目,远期谋划建设京石城际铁路、石忻高速等项目,强化园区与周边城区、产业园区联系,放大园区辐射广度与深度,形成园区与周边各节点连通的快速、便捷交通网络。
五、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确立规划实施的主导地位。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完善的议事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综合交通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项目,要集中优势予以支持,确保顺利实施。
二是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促进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引入民间资本;积极推进BT方式在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多方争取贷款、国债资金以及财政贴息等;增加对规划项目的财政投入,加大市财政年度支出预算中对交通项目的支出额度;出台相应政策引导乡镇参与农村路网工程建设,解决农村公路筹资难的问题。
三是建立完善项目库,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超前谋划重大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和省的规划体系,建立有效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真正形成“规划一批、在建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的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机制。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节约为特点,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大力推进绿色交通、低碳交通和节能减排。摒弃单纯依靠大量消耗和占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粗放型扩张交通运输的方式,大力提倡交通设施遵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节能减排的建设原则。
五是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全面提升我市综合交通体系水平。提高各种运输工具的能源利用效率,加大交通科技投入,加快信息数据交换在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城市公交智能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努力提高全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整体效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石家庄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2-05-14    来源:
【字体: 】    打印
前言
“十二五”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河北省实施“四个一”发展战略,实现富民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施中东西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是交通运输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依据“全省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支撑体系”和“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石家庄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用于指导全市交通建设、制定交通专项规划,实现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录
一、面临形势(1)
(一)发展基础(1)
(二)形势需求(5)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发展目标(9)
(一)总体目标(9)
(二)具体目标(9)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12)
(一)综合运输通道(13)
(二)铁路网络(14)
(三)高速公路网(15)
(四)普通干线公路网(16)
(五)农村公路网(18)
(六)航空运输系统(18)
(七)综合交通枢纽系统(19)
(八)城市交通系统(21)
(九)运输服务系统(22)
(十)重点区域交通布局(23)
五、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25)
一、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幸福省会城市战略部署,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抓住机遇,实现综合交通跨越式发展,支撑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深化改革,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交通运输业取得瞩目成就,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关键环节瓶颈制约基本缓解,有力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1、基本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领域完成投资580亿元,是“十五”期的2?9倍,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快速铁路大规模开工建设,石太客运专线建成通车,京石、石武客运专线也进入最后施工阶段。京广铁路市区段货运枢纽通道外迁工程完工,铁路主要货运通道基本形成。到2010年底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22公里,比“十五”末增长13%。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71亿元,新增公路2273公里,增长17?3%,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541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9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京昆(张石)高速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92公里,包括京港澳高速、青银高速、黄石高速,通车达4条、412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2?7公里/百平方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完成石环公路、西柏坡公路、红旗大街南延等8条主干公路工程建设,新增普通干线10条80公里,全市普通国省干线达34条1818km(国道4条420公里,省道30条1398公里),其中二级以上达1501km,占82?6%,比2005年增加130公里,占比提高3?7%。农村公路,在2006年基本实现全市村村通油路的目标基础上,“十一五”期共改扩建农村公路4650公里。全市公路技术等级明显提升,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314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2公里,一级公路557公里,二级公路2171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约20?4%,比“十五”末增加592公里、占比提高1%,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和占比均居全省第1位。客运站及物流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建成石家庄内陆港国际保税物流园区(一期)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汽车客运站2个,农村客运简易站119个。
石家庄民航机场总投资5亿元进行了改扩建,候机楼总面积达到55000平方米,停机位31个,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500万人次,飞行区等级达到4E级,满足B-747等大型飞机起降要求。2010年底,通航城市达40个。机场集疏运综合交通网络进行了整体规划,并着手实施机场周边省道新赵线、太行大街北延等道路升级改造。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大力优化城市路网,完成了槐安路、和平路、二环路、三环路等城市重点主干道路的升级改造,中心城区快速道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开辟公交线路84条,购置更新公交车2213辆,营运车辆总数达到3136辆,公交车达到4017标台,全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7?28标台,公交分担率达到20%。公共交通线网密度,城市中心区域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1?75公里/平方公里。
——综合运输能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完成道路旅客运输量5?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39亿人公里,货运量6?4亿吨、货运周转量1514亿吨公里;机场201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7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万吨。到“十一五”末,我市共有营运客车1?1万辆,营运货车6?3万辆;公路客运班线662条,通班车乡镇223个、通客车行政村4349个,通车率均达到100%。覆盖全市域的交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2、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加速,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网络功能有待加强
我市铁路网密度3?3公里/百平方公里,相比京津及周边省会城市密度偏低;铁路专用线建设不足,随着大型工业企业由市区外迁,企业、园区、重点区域铁路通达或连接成网率低,企业运输成本高,瓶颈制约依然明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足,全省居第五位,尚未全部覆盖县级节点,网络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干线公路规模小,干线公路网密度14?1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四位,等级结构偏低,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不足;出市口道路有待完善,市区与周边地区联系有待加强;机场的地面配套交通不尽完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尚未形成;综合枢纽建设不足,交通网络中节点功能建设不健全。
——各运输方式发展不够协调,运输服务功能有待完善
从省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我市缺少便捷的出海铁路通道和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场,与省会城市、开放城市地位、功能不符;公路在新兴经济区、重要旅游景区的通达深度不够,对重要区域的联系有待加强;机场枢纽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
——公共交通发展不尽完善,运输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城市公交分担率偏低,枢纽转换效率不高,快速公交线网尚未形成。“十一五”末公交分担率仅为20%,与公交发达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农村公交客运化水平较低,尚未形成城乡交通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货物运输集约化程度较低,营运重型车、专用货车、厢式车数量不足,不能更好的满足道路货运的专业化需求。
——市场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于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地方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民航机场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尚未建立长期、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在积极探索引进民间投资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不够。
(二)形势需求
石家庄市历来是我国南方和北方之间、内地和沿海之间煤炭、粮食、建材、工业原料及鲜活物资运输通道,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客货运输枢纽,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河北省“四个一”发展战略的实施,石家庄市建设京津冀“第三极”和冀中南经济区“龙头”的发展定位及工业强市战略目标的确定,对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石家庄市GDP年均增长11?8%,“十二五”期间仍将保持12%左右的增速,人均GDP将达到5万元以上。石家庄“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推进,东部产业新城、南部工业区等战略性工程的规划建设,对客货运输需求将大幅增长,个性化和高效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从而对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综合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和一定的建设规模,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或适度超前的运输保障服务。
2、适应交通行业发展的要求
“十二五”期,国家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有效整合交通资源、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由分散独立转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我省积极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目标的确定,对省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区域主要发展极,我市要适应国家、省的要求,加快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石家庄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拥有华北枢纽机场,同时又是华北重要商埠、物流中心。新时期我市要积极对接国家、省交通发展战略,适度超前布局,引领交通发展,强化我市交通优势。以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强化我市“东出西联,南北通衢”的交通战略地位。
3、适应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
石家庄市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500平方公里、500万人口的大都市区,形成“一城三区四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现有的城市路网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亟需对路网进行优化、拓展。同时,构建市区组团之间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城市路网与外围区域路网之间的交通衔接与功能转换,满足石家庄城市总体发展要求。
4、适应产业格局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
石家庄市实现工业强市、产业统筹协调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重大转变。改变现有市域产业空间发展格局,逐步建设市属六大基地(园区),各县(市)建设一个以上省级工业(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这种产业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将成为各产业集聚区与市区集聚区之间及与县城之间综合交通设施建设的持续拉动力。
5、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必将不断扩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运输需求,我市需优化县域路网结构,大力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城乡发展多元化需求。加快完善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道路运输网络,统筹城乡客运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为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6、体现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转变发展方式,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发展低碳、绿色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构建低碳和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交通结构、建设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综合交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以平稳快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发展现代化综合交通为方向,优化结构、强化通道、健全网络、完善枢纽,建设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适度超前,引领发展。在综合交通体系构建过程中,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规模建设。着眼于经济社会的长远战略,适度超前建设铁路、公路、民航机场等交通设施,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发挥铁路、公路、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注重各种交通方式的配套、衔接、互补和有机组合,合理配置交通资源,提高综合效率。
一体服务,统筹发展。坚持战略统筹为指导,市场为基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运输一体化、高效化。加快建设综合运输枢纽,推进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积极实施城乡交通一体化,促进统筹发展。
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大力倡导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绿色交通,统筹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环节,推进综合交通体系的集约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投入新能源车辆,引导私人小汽车合理使用,实现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目标是:落实石家庄京津冀“第三极”和冀中南经济区“龙头”功能定位,实施“一城三区四组团”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引领,干线铁路、普通干线公路为主干,航空机场和综合运输枢纽为节点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优先、换乘衔接良好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具体目标
——铁路
加快实施京石、石武、石济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构建快速铁路网络。加强省会与环首都经济圈、河北沿海地区的铁路联系,谋划建设石家庄铁路出海通道,推进石港铁路项目;续建石家庄铁路枢纽及配套工程,完善石家庄铁路运输体系;积极谋划重点区域之间互通互联的轨道客运网络,建设高效、快捷的铁路交通运输网络,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石家庄与京津、周边省会城市及与冀中南城市群1小时轨道交通圈,规划全市铁路通车总里程突破700公里。到2015年,快速铁路通车里程突破260公里。
——公路
优化干线公路网布局,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水平,建设西柏坡高速、西阜高速、京昆高速石太北线、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平赞高速、石港高速、衡昔高速、南绕城高速、G107石保界至正定段、太行大街北延、东石环北延等项目,以主城区、正定新区、大西柏坡、空港工业园区为中心,形成高速公路为依托,普通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格局。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区通县城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县城之间及与主要县域产业集聚区之间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形成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市域“1小时交通圈”和组团县市“半小时交通圈”,打造石家庄至京、津、太、济及黄骅港“2小时交通圈”。“十二五”末,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普通干线达到2000公里。
——航空
借助既有优势,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和通勤航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做大做优做强石家庄机场,增强与全国各省会及重点城市和周边主要国际城市的空中交通联系。以建设低成本和区域性枢纽机场、首都机场的主要分流备降机场、航空货运与快件华北集散中心为目标,完善和提升石家庄机场基础设施,拓展航空线路,实现石家庄机场与北京机场的错位发展。建设石家庄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隙衔接”的目标,做好机场与高铁、城市交通衔接。到2015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2万吨。
——枢纽
加快建设新火车站、机场、石家庄东站等综合客运枢纽,统筹城乡客运发展,优化完善客运站场布局,实现每个县级行政中心具有一个二级以上客运站,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具有一个以上等级客运站,形成布局合理、换乘便捷的客运枢纽网络,构建城际快速客运、城乡一体化客运、农村客运和旅游客运之间换乘便捷的多层次客运枢纽体系。
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壮大口岸物流、做强工业物流、提升商贸物流、完善城乡配送,着力构建物流功能区、物流聚集区(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为载体的层次化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体系,并加强物流节点与航空、铁路和公路等主要货运站场的有效对接,建立和完善能力匹配的铁路、公路等集疏运系统,降低公路集疏运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构建布局合理、高效绿色的货运枢纽体系,实现货物运输的无缝隙衔接。
——城市交通
提升、改造城市路网,完成太行大街延伸、南二环延伸、新胜利大街、滹沱大道等主干道路建设,完善都市区路网,形成“四横、六纵、三环、十八射”的都市区骨架道路系统及30分钟互通圈,中心城区形成“井字加环”的城市骨架路网,打造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十二五”期启动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建设,并争取投入运营。
——运输服务
通过优化公交线网、合理加密站点、增设枢纽、加强管理,实现都市区公交全覆盖,公交分担率达到30%,城市建成区公交线网密度不低于3?5公里/平方公里,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20标台。统筹城乡客运发展,稳步推进城市公交向社区、产业基地、组团县(市)延伸,形成“可达性高、服务高效、安全便捷”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客运体系。
大力提升运输装备水平,引导重型货车、专用车辆、厢式货车成为运输主导车辆,积极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发展,优化运输结构,构建绿色高效的运输服务系统;稳步推进城市公交向周边延伸,统筹城乡客运发展,鼓励重点乡镇率先发展公交服务,建设公交客运站;加快推进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建设,普及乡镇及社区(街道)。基本形成功能完善、覆盖全面、能力充分、运行高效、绿色环保的道路运输服务保障体系。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依托“四通道四网络四系统”建设,规划到2020年,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以正定新区、大西柏坡区域、空港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县城和重大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节点,乡镇全覆盖,与京津及周边省会等大中城市充分连通,与国家综合交通网全面对接,能力充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模式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
“十二五”时期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谋划一批铁路、高等级公路和航空项目,推进“四通道四网络四系统”建设,加大区域内交通覆盖强度,加强与周边地区联系,基本建成便捷、高效、顺畅、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综合运输通道
加快与北京、天津、出海港口及周边省市综合运输通道的建设,发挥我市“东出西联”、“南北通衢”交通区位优势,增强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建设和完善京港澳、张石(邯)、青银、石(津)港等“两纵两横”综合运输通道。
专栏1综合运输通道
(1)“两纵”综合运输通道:
——京港澳综合运输通道(国家规划,满洲里至港澳台运输大通道)
起自北京市,经保定、正定新区、石家庄、南部工业区、邯郸等,南到广州、香港(澳门),是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南北方向主要过境运输通道。由京广铁路、京广客专铁路、京石城际铁路、石邯城际铁路、京昆(张石)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国道107、省道S232京赞线等干线组成。
——张石(邯)综合运输通道
该通道北起河北省张家口,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区,经保定地区、大西柏坡、石家庄,南至邯郸。该通道将强化我省南北地区联系,沿线区域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4A级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众多,旅游产业发展极具潜力,该通道是“大西柏坡区”的重要支撑。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是“十二五”期重点发展通道之一。由张石铁路、
西柏坡和西阜高速公路、平赞高速、国道207、省道S241宝平线、省道S202平涉线等干线组成。
(2)“两横”综合运输通道:
——青银综合运输通道(国家规划,青岛至拉萨运输大通道)
该通道东起青岛,经济南、衡水、石家庄、井陉,西至银川、拉萨,是以青岛港为枢纽沟通国际的海上运输网络,也是石家庄市东西方向主要过境运输通道。由石太铁路、石太客专铁路、石德铁路、石济客专铁路、青银高速公路、黄石高速公路、国道308等干线组成。
——石(津)港综合运输通道:起自山西太原,经井陉(分支经南部工业区)、石家庄、正定新区、东部工业区、无极等,终于天津及黄骅港。该通道直接连接京津冀地区两大核心城市天津市和石家庄市,是太原、石家庄至黄骅港运输的重要新通道。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是“十二五”期重点发展通道之一。由朔黄铁路、石港铁路、黄石高速公路、石港高速公路、衡昔高速、国道307、省道S302正港线等干线组成。
(二)铁路网络
1、快速铁路客运网
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市郊铁路为主,构建以石家庄为中心,连接北京、天津、渤海及周边省会城市,快速、通畅、便捷、灵活、舒适的客运铁路网。
2、普通铁路网
以一般干线铁路、地方铁路和铁路专用线为主,围绕省会主要城镇、产业集聚区、物流集散地、大型企业之间互通成网,重点完善石家庄铁路枢纽布局,抓好张石铁路、石港铁路等项目的谋划。
依据国家投资政策取向,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谋划投资约300亿,完成续建铁路402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20公里,枢纽改造建设282公里;建设新线206公里,其中客运专线86公里,城际铁路60公里,区域性铁路60公里。远期谋划建设新线226公里。
专栏2铁路主要任务
——加快建成续建的京石铁路客运专线、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尽快开工建设石济铁路客运专线;加快推进京石城际铁路、石衡城际铁路;积极谋划石家庄-邢台-邯郸城际铁路。
——重点推进石家庄至黄骅港铁路、张家口至石家庄铁路等项目建设和石太铁路扩能改造,完善货运铁路网,建设石家庄铁路集装箱办理站,逐步打造建立铁路运输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满足客货运输要求。
——完成石家庄客运枢纽南迁和石家庄货运枢纽改建等任务,建成京广铁路货运石家庄市区迁建改造、石太客运直通线,完善石家庄铁路枢纽布局。
——加强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对新井支线电气化改造、企业及部分聚集区(园)需求新改建铁路专用线进行统筹、建设。
——谋划连接石家庄中心城区、正定新区、大西柏坡之间的轨道客运网络,满足“三区”之间的客运需求。其中正定新区至石家庄市轨道交通由京石客专机场站引出,沿京石客专引入石家庄火车站;石家庄城区至西柏坡轨道由石家庄火车站沿大宋线至平山,再沿朔黄铁路至西柏坡革命圣地;西柏坡至正定新区轨道由平山站引出至高铁机场站。
(三)高速公路网
围绕实现石京津连通,连接相邻重要城市,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加强市区与重点功能区、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的联系,进一步优化路网布局,实现县县通高速。“十二五”期规划建设项目580公里,投资686亿元,规划市区形成“田”字格高速公路网络布局,谋划市域形成“4纵5横”的网络布局。
专栏3高速公路主要任务
加快完成续建的西柏坡高速公路,尽早开工建设京昆高速石太北线、西阜高速、南绕城高速、石港高速、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平赞高速、衡昔高速、清新高速等项目,积极谋划推进石忻高速等项目。
(1)市区“田”字格网络布局
京昆高速为左边、石港高速+京昆高速石太北线为上边、京港澳高速改线段为右边、南绕城高速为下边、黄石高速为横中线、京港澳高速为竖中线,作为都市区路网主骨架,支撑都市区快速发展。
(2)市域“4纵”
纵一:由西阜高速、西柏坡高速、平赞高速组成,形成西部沿山旅游通道;
纵二:即京昆(张石)高速,形成我市通往北京的又一快速通道;
纵三:即京港澳高速,纵贯南北,是我市与南北区域联系的主通道;
纵四:即清新高速,纵贯市域东部,形成东部区域南北向快速连接通道。
(3)市域“5横”
横一:即石忻高速,贯穿市域北部东西,形成大西柏坡区域与机场直接联系;
横二:由石港高速、京昆高速石太北线组成,形成连接山西和黄骅港的第二通道;
横三:即黄石高速,是连接山西和黄骅港的主要通道;
横四:即青银高速,是连接山西及更远的西部地区与沿海港口的主要通道;
横五:即衡昔高速,形成连接山西南部和黄骅港的又一通道。
(四)普通干线公路网
围绕加强与高速公路、农村公路连接,提高公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构筑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基本协调和顺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市区与县城、县城与县城连接,高速公路与资源富集区、产业集聚区、农业主产区、物流中心、旅游景区连接,加大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力度,重点扩建干线公路瓶颈路段,提高具有大通道作用的干线公路等级,提高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形成覆盖全市、连通周边的灵活、畅通的“7纵7横2环2连”干线公路网络。建设干线公路项目14条578公里,投资约131亿元,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470公里,投资94亿元。
专栏4普通干线公路主要任务
加快完成续建的石环公路辅道、张石高速连接线(至行唐县城、灵寿县城)等项目,重点推进国道107、国道207、石邢公路、正南线、石阎线、定魏线、京赞线、晋州连接线黄石高速至深泽段、衡井线、正港线、赵赞连接线等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提高全市路网服务水平。
(1)“7纵”——加强区域之间的纵向联系,完善干线公路网功能
纵一:即国道207;
纵二:即宝平公路S241-平涉公路S202;
纵三:即京赞公路S232;
纵四:即国道107;
纵五:即新赵公路S204(含国道107改线段);
纵六:即定魏公路S234;
纵七:即安新公路S233。
(2)“7横”——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完善干线公路网功能
横一:即无繁公路S203;
横二:即正南公路S201-正港公路S302;
横三:即石阎公路S301-国道308;
横四:即国道307;
横五:即衡井公路S392(含国道307改线段);
横六:即井赵公路;
横七:即故昔公路S393。
(3)“2环”
环一:即S101石环公路,加快城区内部联系,方便城区交通出行,引导交通过境,缓解城区交通压力;
环二:即由羊曲线、新赵线、京赞线和衡井线等围合的绕城环线S102,实现省会车辆在绕城高速及主城区之间的快速通达,更大范围内引导交通过境。
(4)“2连”
连一:即石邢公路(红旗大街南延),分流国道107,加强区域联系;
连二:即滹沱公路,作为生态旅游路促进滹沱河沿岸旅游发展。
(五)农村公路网
大力发展农村公路,缩小城乡交通差距,全面提升县乡村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行车条件,减少断头路,构建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主要乡镇与县城之间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促进新农村建设,抓好乡村道路联通工程。加强农村公路站场建设,搞好城乡客运网络衔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农村公路2000公里,完成投资22亿元。
(六)航空运输系统
做大做优做强石家庄机场,发挥石家庄机场在全国北方机场群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完善航线网络,开辟和培育新航线,积极发展低成本航线,逐步形成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与全省各机场间有机衔接,与全国各省会及重点城市互相通达的航空网络,并大力开辟国际航线,力争“十二五”末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2万吨。谋划推进西柏坡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
专栏5民航主要任务
(1)基础设施
——启动15平方公里的空港工业园区建设,将石家庄机场建设成为华北腹地的国际货运中心。
——总投资45亿元新建航站楼、停机坪及配套设施,对机场进行新一轮改扩建,使机场具备年旅客吞吐能力2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25万吨。
(2)机场集疏运体系
推进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集疏运网络建设。实现高铁、公路、城市轻轨与机场紧密衔接,打造方便、快捷、高效的石家庄机场综合交通服务网络。
——建设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包括高铁机场站、公路客运站、机场候机楼与高铁路站间捷运系统和道路系统,规划城市轨道交通通达机场,开通机场到周边县市班车。
——建设京石高速公路至机场1?6公里快速通道、新建南二环、北二环东延连接京石高速公路、新客站南二环互通立交。
——新建胜利大街、太行大街等联系市区与机场道路。
(七)综合交通枢纽系统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促进公路、铁路、机场、城市公交等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提高枢纽运行质量和转换效率,努力实现客货运输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提高客货运输服务水平。
建设三大综合客运枢纽,谋划组团县(市)一般客运站,五个城区一般客运站,提升改造13县(市)行政中心客运站,以市区(周边)客运枢纽为中心,以县级客运站为支撑,农村客运站场为补充,建设立足当地、辐射周边、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
依托物流产业布局相对集中的优势,以促进物流功能辐射为重点,结合城市空间结构调整、资源分布特点和产业集聚状况,打造东部国际物流、南部综合物流、北部商贸物流、西部能源物流等四大物流功能区;发挥重大项目和重点园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推进物流功能集成和产业集聚为重点,打造支撑带动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代物流聚集区,到2015年,初步建成正定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区、石家庄南部综合物流产业聚集区等两大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竞争优势为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服务一线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配送中心)。规划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畅通高效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
专栏6综合交通枢纽主要任务
——“三大”综合客运枢纽:加快完成续建的石家庄新火车站综合客运站项目;加快推进石家庄空港综合客运站项目;新建石家庄综合客运东站。
——一般客运站及县级客运站:重点建设石家庄西古城汽车客运站;新建正定、鹿泉、栾城、藁城汽车客运站等项目;积极谋划石家庄西王、滨河、裕翔、东佐汽车客运站等项目。
——综合货运枢纽:以加快南部综合、正定商贸两大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正定国际物流园、石家庄(内陆港)国际
物流园区、石家庄航空物流园区、石家庄雨润全球农产品采购中心、石家庄城市商品配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以辛集皮革物流中心、灵寿冷链物流中心、晋州果品物流中心、赞皇林果物流中心、赵县淀粉加工物流中心、高邑建筑陶瓷物流中心以及栾城医药物流中心等7个特色产业配送中心为龙头的县域物流配送基地。
(八)城市交通系统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完善路网布局,统筹多种交通方式,形成高效、便捷、易达、舒适的公共交通体系。积极引导居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鼓励公交、慢行等绿色出行方式。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提升公交吸引力,建立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提高公交管理水平。重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出市口道路及和平路、体育大街城市快速路改造项目。
围绕以太行大街延伸、南二环延伸、新胜利大街、滹沱大道等为重点的中心城与组团联系道路建设,完善都市区路网,规划形成“四横、六纵、三环、十八射”的都市区骨架道路系统,实现都市区30分钟互通圈。
中心城区各级路网以“加密、完善、提升、衔接”为调整要点,规划到“十二五”期末,道路总里程达到1721公里,路网密度达6?0公里/平方公里。
结合京港澳高速改扩建项目的实施,启动建设机场路连接线、正港路连接线、世纪大道连接线、周家庄连接线和赵元路连接线等5项京港澳高速连接线82公里,总投资约11?5亿元。
重点提高主城区周边出市口公路形象,完善城市道路功能,建设107国道南二环至青银高速段、307国道东二环至东石环段、307国道西二环至西石环段、308国道南二环至衡井线段、红旗大街南延西石环至青银高速段等5项约41公里,投资27亿元。
启动由三主三辅组成的“大放射、小方格”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中1号线、3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建设里程30?3公里,车站26座,总投资约186亿元。
(九)运输服务系统
加强城市客运管理,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加快智能化公共交通建设,提升公交吸引力,加快推进公交向社区、产业基地、组团县(市)延伸对接。进一步完善农村客运网络,科学布局城乡线路,加快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都市区内公交全覆盖,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达到30%,都市区达到20%;中心城区常规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都市区达到1?5公里/平方公里;建设公交专用道达到100公里,规划建设快速公交系统。
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和快递服务网络,重点搞好全市107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消除空白点。积极发展农村邮政物流、代理代办业务,充分发挥邮政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提高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
大力发展先进的运输装备,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构建以重型货车、专用车辆、厢式货车为主导车辆,高等级公交车、高级客车为主体的运输服务市场。加强运输管理,优化运输组织,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以及甩挂、集装箱等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
(十)重点区域交通布局
1、正定新区
建设正定新区是优化省会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完善城市整体功能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市“十二五”期发展的重点。围绕新区“一心一网,三轴两带,十大片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加快构建新区综合交通体系,强化新城区与老城区、东部产业新城、航空港城以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加快完成京港澳高速改线段、太行大街北延、东石环北延、正港线、滹沱公路等项目建设,规划到“十二五”末形成新区与外围全方位连通的便捷干线公路交通网络。
2、大西柏坡
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开发建设大西柏坡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国家旅游目的地、国家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河北省旅游及关联产业增长极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为目标,重点围绕西柏坡红色旅游,统筹推进公路、铁路、公交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方便、快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围绕“一心一环六带”的大旅游格局,建立西柏坡镇与平山、周边县市及旅游景点的半小时交通圈;西柏坡与石家庄市区、正定机场、阜平、五台山的1小时交通圈。区域主干线达到一、二级公路标准,各旅游景区、产业区、新民居示范村实现二、三级公路通达,特殊地形四级公路通达,所有景区道路通畅。高速公路实现石家庄、西柏坡、五台山全线贯通。规划形成“十字交叉”的高速公路网和“两环两联”的普通干线公路网。积极谋划推进西柏坡通用机场建设。
专栏8大西柏坡区域路网规划效果
(1)“十字交叉”高速公路网
纵向:由西柏坡高速和西阜高速组成;
横向:即石忻高速。
(2)“两环两联”普通干线公路网
两环:由省道石阎公路、平涉公路、国道207环绕岗南水库形成的西柏坡环湖旅游公路(环湖路);由灵黑公路、木下公路、石闫公路、南循环路、平涉公路、宝平公路形成的大西柏坡环山旅游公路(环山路)。
两联:外联线主要是由9条国省干线形成西柏坡区域通往周边城市、景区的道路组成;内联线由两环及外联线通往各景区的道路组成。
3、空港工业园区
石家庄机场是国内民用航空的干线机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航空货运中转基地,围绕做大做优做强石家庄机场目标,我市将在“十二五”期重点建设石家庄空港工业园区,积极打造“一心四区”临空型产业体系。规划“十二五”期重点推进通达空港工业园区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快速路建设,加快建设京石铁路客专、京港澳高速公路改扩建、太行大街北延、东三环北延等项目,远期谋划建设京石城际铁路、石忻高速等项目,强化园区与周边城区、产业园区联系,放大园区辐射广度与深度,形成园区与周边各节点连通的快速、便捷交通网络。
五、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确立规划实施的主导地位。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完善的议事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综合交通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项目,要集中优势予以支持,确保顺利实施。
二是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促进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引入民间资本;积极推进BT方式在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中的经验做法,多方争取贷款、国债资金以及财政贴息等;增加对规划项目的财政投入,加大市财政年度支出预算中对交通项目的支出额度;出台相应政策引导乡镇参与农村路网工程建设,解决农村公路筹资难的问题。
三是建立完善项目库,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超前谋划重大项目,争取纳入国家和省的规划体系,建立有效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真正形成“规划一批、在建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的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机制。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节约为特点,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大力推进绿色交通、低碳交通和节能减排。摒弃单纯依靠大量消耗和占用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粗放型扩张交通运输的方式,大力提倡交通设施遵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节能减排的建设原则。
五是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全面提升我市综合交通体系水平。提高各种运输工具的能源利用效率,加大交通科技投入,加快信息数据交换在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城市公交智能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努力提高全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整体效率。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冀ICP备06000020号-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