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适老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对政协石家庄市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第051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9-07-30    来源:市教育局
【字体: 】    打印
石教提案字〔2019〕第69号
对政协石家庄市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第0517号提案的答复
李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实施优秀教师轮校教学,‘多校划片’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生家长择校愿望强烈的根源在于校际间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也就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6年全部县(市、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2017年在教育部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上,我市作为唯一地市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主要做法有:
一、扩容增量----保障教育资源供给
一是地方立法,构建保障教育资源供给长效机制。2015年颁布实施了《石家庄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研究制定了三个配套文件和一个缴费规范流程,科学合理确定了各类教育设施布局,建立健全了居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建、移交机制,用立法来均衡教育资源,引领教育优质发展。《条例》实施以来,主城区共移交中小学校、幼儿园26所,新增学位32280个,有效化解了区域入学压力和城镇“大班额”问题。二是增容挖潜,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提升工程,2018年投资2.24亿元,完成78所学校14万平方米建设任务。以“全面改薄”工程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累计投入“全面改薄”项目资金26.20亿元,项目覆盖学校1879所。
二、双轮驱动----扩充优质资源规模
一是实施学区管理制改革。按照“优质带动薄弱,促进共同提升”的改革路径,在主城区组建学区44个,参与学校131所,约占主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60%。通过建立校长联谊沟通、教师交流互派、捆绑考核等制度,发挥优质学校教育教学、师资优势和品牌效应,向薄弱学校输出理念、管理、教学资源等,逐步实现学区内“九个统一”。通过学区带动,一批薄弱学校生源逐渐回流。二是开展名校集团化办学。通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组建教育集团的形式,全市共组建兼并重组、协作型、混合型、引进式合作、特色联盟等类型教育集团55个,参与学校177所,一大批基础相对薄弱的组团学校迅速发展,有的薄弱学校成长为新的优质学校,牵头组建新的教育集团,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辐射半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上优质学校,城区“择校热”问题得以缓解。
三、补培并重----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一是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市教育局联合市委组织部、财政、人社、编办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石教[2015]93号),为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采取人事关系调动的刚性交流和互派互援的柔性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2018年全市校长、教师交流达2941人。二是拓宽农村教师补充渠道。针对农村教师招录难、人才留不住的突出问题,积极通过特岗教师录用等形式,满足乡村教育发展需要。2018年,全市共招聘特岗教师930人,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主要渠道。2017年,我市市级特岗教师计划荣获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特岗类优秀案例第一名。三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奖励力度,2018年对扎根乡村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乡村教师给予每人5000元奖励,共计发放150万元。四是实施“百千万”名师培养工程。实行按需设置项目的“菜单式”培训。近年来,年均投入培训经费600余万元,每年培训教师4万余人次、校长1000余人次,有效促进了校长教师专业成长。
四、划片招生——积极化解择校难题
我市一直以来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适龄人口数量和分布状况、学校布局、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相对就近入学原则,为每一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合理划定招生片区。适龄儿童、少年根据其家庭户籍、合法常住固定住所等因素,划片就近入学。同时,自2017年起我市规定,适龄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应保持家庭实际住址相对稳定,每处住址原则上小学每6年、初中每3年只能安排一个家庭的适龄儿童、少年按招生片区就近入学,有效抑制了“学区房”炒作现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您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招生入学政策。一方面,继续深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坊、影子教师等形式,带动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快专业成长,从而促进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我市教育发展实际、市区中小学布局、学校规模、适龄学生总量等因素,多年来一直执行单校划片政策,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备的单校划片原则和办法。由于市区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校际间发展差距较大,现阶段在市区实施多校划片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多校划片过程中,不同学校组合招生名额的分配需要通过“摇号”形式随机实现,随意性太大,可操作性较差。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划片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途径,进一步完善招生入学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网上招生全覆盖,加强对学校招生行为的监管,严肃治理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欢迎您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2019年6月30日
 
对政协石家庄市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第051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9-07-30    来源:
【字体: 】    打印
石教提案字〔2019〕第69号
对政协石家庄市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第0517号提案的答复
李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实施优秀教师轮校教学,‘多校划片’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生家长择校愿望强烈的根源在于校际间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也就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16年全部县(市、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2017年在教育部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上,我市作为唯一地市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主要做法有:
一、扩容增量----保障教育资源供给
一是地方立法,构建保障教育资源供给长效机制。2015年颁布实施了《石家庄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研究制定了三个配套文件和一个缴费规范流程,科学合理确定了各类教育设施布局,建立健全了居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建、移交机制,用立法来均衡教育资源,引领教育优质发展。《条例》实施以来,主城区共移交中小学校、幼儿园26所,新增学位32280个,有效化解了区域入学压力和城镇“大班额”问题。二是增容挖潜,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提升工程,2018年投资2.24亿元,完成78所学校14万平方米建设任务。以“全面改薄”工程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累计投入“全面改薄”项目资金26.20亿元,项目覆盖学校1879所。
二、双轮驱动----扩充优质资源规模
一是实施学区管理制改革。按照“优质带动薄弱,促进共同提升”的改革路径,在主城区组建学区44个,参与学校131所,约占主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60%。通过建立校长联谊沟通、教师交流互派、捆绑考核等制度,发挥优质学校教育教学、师资优势和品牌效应,向薄弱学校输出理念、管理、教学资源等,逐步实现学区内“九个统一”。通过学区带动,一批薄弱学校生源逐渐回流。二是开展名校集团化办学。通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组建教育集团的形式,全市共组建兼并重组、协作型、混合型、引进式合作、特色联盟等类型教育集团55个,参与学校177所,一大批基础相对薄弱的组团学校迅速发展,有的薄弱学校成长为新的优质学校,牵头组建新的教育集团,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辐射半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上优质学校,城区“择校热”问题得以缓解。
三、补培并重----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一是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市教育局联合市委组织部、财政、人社、编办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石教[2015]93号),为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采取人事关系调动的刚性交流和互派互援的柔性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2018年全市校长、教师交流达2941人。二是拓宽农村教师补充渠道。针对农村教师招录难、人才留不住的突出问题,积极通过特岗教师录用等形式,满足乡村教育发展需要。2018年,全市共招聘特岗教师930人,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主要渠道。2017年,我市市级特岗教师计划荣获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特岗类优秀案例第一名。三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奖励力度,2018年对扎根乡村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乡村教师给予每人5000元奖励,共计发放150万元。四是实施“百千万”名师培养工程。实行按需设置项目的“菜单式”培训。近年来,年均投入培训经费600余万元,每年培训教师4万余人次、校长1000余人次,有效促进了校长教师专业成长。
四、划片招生——积极化解择校难题
我市一直以来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适龄人口数量和分布状况、学校布局、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相对就近入学原则,为每一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合理划定招生片区。适龄儿童、少年根据其家庭户籍、合法常住固定住所等因素,划片就近入学。同时,自2017年起我市规定,适龄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应保持家庭实际住址相对稳定,每处住址原则上小学每6年、初中每3年只能安排一个家庭的适龄儿童、少年按招生片区就近入学,有效抑制了“学区房”炒作现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您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招生入学政策。一方面,继续深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坊、影子教师等形式,带动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快专业成长,从而促进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我市教育发展实际、市区中小学布局、学校规模、适龄学生总量等因素,多年来一直执行单校划片政策,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备的单校划片原则和办法。由于市区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校际间发展差距较大,现阶段在市区实施多校划片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多校划片过程中,不同学校组合招生名额的分配需要通过“摇号”形式随机实现,随意性太大,可操作性较差。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划片就近入学”的多种实现途径,进一步完善招生入学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网上招生全覆盖,加强对学校招生行为的监管,严肃治理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欢迎您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2019年6月30日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冀ICP备06000020号-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