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石家庄市委员会第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93号提案的答复
市工商业联合会:
贵会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进入“十三五”,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把做强做优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抢占产业发展高端和战略发展前沿的重点,出台了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全市医药工业整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发展质量稳步向好。
我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去年以来,我市出台了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工作方案,印发了《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石家庄市养老及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加快养老及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2019年4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石家庄高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对“4+4”现代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三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前三年给予高新区100%奖励返还,后两年分别按上年增长部分实行20%、50%和100%奖励返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全市现有89家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产业规模总量位于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基本形成化学原料药、制剂、中成药、生物药、兽用药、医疗康复器械、医药用品及医用材料、医药中间体、营养健康食品等较完备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86.2亿元,同比增长15.2%,主营收入利润率达到13.2%,比“十二五”末提高4.2个百分点,稳居全市制造业首位。从全市“4+4”现代产业看,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一季度营业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1.4%,位居战略性新兴产业前列。
(三)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石药集团、华北制药、以岭药业、神威药业、石家庄四药5家企业进入“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拥有年收入超100亿元生物医药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13家。高新区成功引进全球最大的生物医药合同研发企业—药明生物药研发生产中心等6个项目。依托石家庄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制造核心区、栾城生物产业园、赵县生物产业园、深泽生物产业园、井陉矿区康复辅助器械产业园及海外留学人员(晋州)创业基地等,打造医药产业集群和区域增长极。
(四)产品优势正在显现。全市生物医药健康产品覆盖产业领域38个门类约500多个品种,有318个品种被评为河北省创新及优势药品和器械,占全省总数的80%。2018年,石药集团等17个创新药品囊括全省专项。全市拥有华北、石药、以岭、远征、欧意、五福、石门、果维康、恩必普、神威、神苗、藏诺等15件“中国驰名商标”。
加快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去冬今春,市委、市政府先后举办了两期“4+4”现代产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专题培训班。5月26日,组织8个重点县(市、区)主管领导和40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赴江苏江南大学专题学习大健康产业、生物医药等前沿知识,实地参观扬子江药业、泰州市医药高新区、无锡药明生物等知名企业,开展跨区域学习交流。高新区成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各类高层次人才在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搭建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平台。今年5月份,由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和井陉矿区政府联合举办全市康复辅助器具项目对接交流活动,9家养老及康复辅具企业开展项目路演和产品推介。高新区专门出台了《进一步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医药企业聚集。以京津冀、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积极创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改革创新试验区”。
(三)推动落实产业政策。目前,正在谋划和开展重点企业(项目)摸底调研和项目征集申报,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快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组织申报产业发展专项,为实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高新区对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给予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1:1的配套经费支持,最高资助2000万元。对国家大品种一类新药,给予12000万元的支持。对掌握世界领先技术团队在高新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对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证书且在区内落地结算的,给予研发企业300万元支持。对获得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的,按照省级项目资金的20%进行资助。市财政根据市级财力对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支持政策涉及资金采取“一事一议”予以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构建“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协调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快仿制新药产业化、一致性评价和制剂国际化发展步伐,持续协调推进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和培育工作,会同市发改委等部门结合职责分工,进一步梳理和落实产业政策,力求增加项目载体,培育发展新动能。做好包括项目申报、产业化配套资金、生产批件、用地指标等政策支持措施,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和省市产业化项目专项,支持和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加快发展,为力争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奠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