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Ipv6
   
 
网站首页
综合要闻
政务公开
政务动态
当前的位置:
关于2010年市级预算及市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市级预算及市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02-14 16:21
发布时间:2011-02-14 16:21 【字体: 打印
——2011年1月19日在石家庄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石家庄市财政局局长 李和平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10年市级预算及市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市级预算及市总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市级预算和市总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我市财政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深化干部作风建设为动力,紧紧围绕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目标,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千方百计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圆满完成了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及城区分享收入完成70.88亿元,比上年增长35.71%。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8.64亿元,占调整预算的95.2%,比上年实际支出增长33.89%。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市级基金收入完成9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0.18%;市级基金支出完成80.8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4%。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3.63亿元,占预算的115.97%,比上年增长29.9%;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98.92亿元,占调整预算的97.91%,比上年增长24.07%。
全市基金收入完成13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28%;全市基金支出完成12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25%。
2010年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企业效益提高,以及省会三年大变样拉动,也有政策性增长因素。超收形成的财力主要用于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和增加偿债基金。
上述预算执行情况均为快报数,待决算和省批复结算事项后还会有些变化,届时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围绕完成全年预算任务,我市财政工作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促进收入增长,切实增强财政实力。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收入工作,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促发展、抓项目、增财源上,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激励性财政体制的同时,市县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思路,制定专门激励措施,调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按照“堵漏洞、促增收,调结构、增实力”的要求,着力在调结构、堵漏洞上下功夫,对餐饮、洗浴、娱乐、建筑服务业等行业开展税收专项清理。深入开展综合治税,市县乡三级涉税部门全部建立了纳税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重点税种的监控机制,确保了主体税收及时入库。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87.9亿元,比上年增收77.65亿元,增长25%。全市17个县(市)中,全部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藁城、平山、鹿泉、辛集、井陉5个县(市),其中藁城达到76.09亿元; 5亿元以上的有正定、栾城、晋州、元氏4个县(市);其他的均在2亿元以上,县(市)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培育壮大财源基础。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财源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发挥支持促进作用。着眼于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研究出台了专门的财政扶持政策。三年安排3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园区建设和现代产业发展。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机遇,争取上级基本建设专项资金25.4亿元,保障了重点建设项目需要。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全市科技和环境保护支出13亿元。通过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我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其中7亿元用于增加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资本金,3亿元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据统计,市级财政全年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达到了28亿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扶持政策。全年兑付财政补贴4.78亿元,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06万台(件)、汽车摩托车7.8万辆,拉动消费超过43亿元。
(三)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全力保障“三年大变样”。市级财政用于城市建设的投入达到了157.98亿元,支持了新客站拆迁、正定新区建设、铁路穿城入地、西柏坡高速、环城水系、小街巷整修、街道景观整治和滹沱河生态整治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设,较好地保障了省会建设“三年大变样”资金需要。为充分发挥财政融资功能,规范融资平台运作,组建石家庄国控投资集团公司,实现了政府融资借、用、还统一管理,为整合国有资本、资产和资源,利用市场机制融资打下基础。切实加强对政府投资的使用管理,向重点项目单位增派财政监察员,派驻的项目单位达到21个。完善政府投资预决算评审机制,政府投资项目全部纳入财政评审范围,坚持先评审后立项、不评审不拨款,全年评审基本建设项目1892个,审核资金253亿元,审减率达到了18%。
(四)优先保障民生支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年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2%,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全市教育支出68亿元,可比增长22.7%。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医疗卫生支出27.33亿元,同比增长32.07%。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合率达到了96.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91万人,比上年增加24万人。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2.5亿元,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全市用于农业的支出达到24.4亿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11亿元,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市16.5万名农村60岁以上老人领取了养老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13亿元,建设廉租住房6911套。大力支持广播电视台、广电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改制,以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公共安全经费保障工作,全市公共安全支出21.5亿元,保证了政法部门维护社会稳定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
(五)坚持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改进完善财政监督。围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扩大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范围,对节能减排、企业发展等十大类专项资金进行分析监控和跟踪问效,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等六大类重点社会事业支出,以及强农惠农专项资金开展重点检查和专项治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深化国库管理改革,市级财政资金全部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全市政府采购额完成88.6亿元,节约资金6.6亿元。公务卡改革覆盖市级所有预算单位,公务消费行为更加规范透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资产收益纳入预算管理,公物仓节支效果明显。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纠正了存在的问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财政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2010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1.3倍,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倍。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39.8%提高到42.2%,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8.9%提高到11.4%。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由“十五”期末的10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98.92亿元,农业、教育、环保、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重点社会事业的投入年均增长都在25%以上,保障了重点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市级财政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3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000多亿元,保证了省会“三年大变样”的完成。五年间,我市财政部门不断探索和完善财政管理的新途径,重点项目投资评审、政府采购、委派财政监察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财政运行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财政收入规模与周边省会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一般预算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高;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财政资金使用中还存在铺张浪费现象。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强发展紧迫感,通过培植财源,强化征管,深化改革,努力加以解决。同时,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2011年市级预算和市总预算安排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也是我市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开局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财政工作既存在许多有利因素,也面临很大的增支压力。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省会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的全面推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我市确立“双轮驱动”战略和构建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格局,谋划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正定新区、东部新城、空港工业园和大西柏坡建设,将为财政增收提供坚实基础。同时,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证法定支出增长和上级投资配套等增支数额较大,支持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都需要大量财政资金作保障,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根据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2011年市级年度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持构建中东西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六大产业基地,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壮大我市财源基础;依法强化收入征管,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强我市财政实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省会建设“三年上水平”,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和京津冀第三极提供有力保障。
综合考虑各种增减收因素,本着积极而为的原则,2011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计划安排442.21亿元,增长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增长15%,达到188.18亿元。
分征收部门安排情况是:市国税系统安排231.92亿元,增长13.05%;市地税系统安排183.39亿元,增长15.43%;财政系统安排19.39亿元,增长13.9%;省地税征收七大银行省级营业税安排7.5亿元,增长9.22%。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75.12亿元(含城区市级分享收入),增长13.5%。
按照2011年收入计划和现行体制初步测算,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省财政税收返还、增资转移支付和其他财力补助,减上解省支出及补助县(市)区支出后,市本级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为69.05亿元,比2010年预算安排财力增加13.36亿元,增长24%,剔除新增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可比增长15%。
按照量财办事、收支平衡的原则,相应安排市级一般预算支出69.05亿元。从支出结构上看,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性支出安排3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2%,占总支出的57.46%。其中,人员经费28.09亿元,比上年增长8.72%,占总支出的40.68%;正常及专项公用经费1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6%,占总支出的16.78%。二是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等专项支出安排27.77亿元,比上年增长52.39%,占总支出的40.22%。三是市级总预备费安排1.6亿元,占总支出的2.32%,比上年略有增加。
初步汇总的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10.6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7.86%。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10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5%。其中,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安排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3%。按照自求平衡原则和规定用途,当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相应安排103.96亿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15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5%;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相应安排151.34亿元。
2011年市级预算支出安排重点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倾斜:
(一)优先保障重点民生支出。全力支持就业富民、教育提升、医疗健康、社保扩面提标、安居保障、食品药品放心、平安省会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等“八大民生工程”建设。2011年市级一般预算安排民生支出47.82亿元,增长25%,占总支出的69%。足额安排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资金。基金预算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2亿元。公共安全支出安排10.79亿元,增长23%,增加了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交巡警治安服务亭建设。
(二)大力促进现代产业发展。预算内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7.09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35.6%。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用城建资金安排5亿元。现代产业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农业。增加引导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贴息资金1亿元。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200万元,对大西柏坡、老景区提升以及重点旅游项目给予贴息支持;安排航线补贴奖励资金和机场建设贴息资金8700万元。
(三)全力推进省会建设“三年上水平”。除财政融资安排的城市建设资金外,一般预算和基金收入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55.7亿元。为支持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安排公交公司政策性补贴1亿元,比上年增加7000万元。此外,为防范和化解财政融资风险,安排偿债基金2亿元。
(四)积极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整合农业发展资金、城乡社区建设资金、土地出让金等3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3.03亿元,增长26.12%。
(五)切实保障重点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市教育局系统支出安排6.75亿元,增长15.21%;科技支出安排2.54亿元,增长14.45%。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长,均高于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安排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64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今年的财政预算,各项支出全部细化到项目,统筹安排了预算内外资金、政府基金和部门其他收入。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向大会提交了市级政府预算文本和市直部门预算文本,请一并审议。
三、确保完成2011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2011年,我市财政工作将围绕落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促发展、培财源,调结构、增实力,保重点、惠民生,讲效益、重创新”工作思路,发挥财政职能,狠抓增收节支,深化管理改革,确保完成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切实强化收入征管,保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加强收入工作领导,增强财税部门征管合力,落实收入目标,挖掘增收潜力,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强化税源监控,继续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税收征管。深化综合治税,防止跑冒滴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强化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收益征缴。加强收入调控,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地方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
(二)大力促进产业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发挥财政体制导向作用,深化市县财政体制、县乡财政体制、园区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各级谋发展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市委鼓励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构建中东西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东部平原县千亿元产业园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全力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植壮大财源基础。
(三)充分发挥融资功能,支持城市建设“三年上水平”。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新渠道,加大财政筹融资力度,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调控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省会建设,实现城市建设投资多元化。完善投融资决策机制、运营机制和内控机制,促进政府融资平台规范运作,提高投融资能力。完善重点投资项目监管措施,发挥财政监察员作用,把好资金使用关口。加强投资预决算评审工作,提高政府投资评审效率。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实现借用还良性循环,努力化解财政风险。
(四)创新财政管理监督模式,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增强预算执行约束力和有效性,科学合理安排支出,严格控制公用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增长,全力保证重点支出需要。扩大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对民生支出、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行跟踪问效。健全专项资金使用监管机制,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化、规范化。
(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建设过硬财税干部队伍。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增强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弘扬团结干事、务实高效的作风,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坚持依法理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机关工作人员损害发展环境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为部门、企业和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保持财税干部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今年全市财政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实现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今日访问量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
冀ICP备20013865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