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正定县《法治铸牢古城保护传承弘扬历史文化》项目,入选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这是继正定县入选首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后,该县依法推进古城保护方面获得的又一个省级荣誉。作为古城保护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今年10月1日,全省首部古城保护专门法规《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四周年。值此之际,记者走进正定,探寻“北方雄镇”风采再现的背后原因。
千年古城焕新机,离不开法治的护航。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古城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我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正定古城保护工作。2019年10月1日,《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开创全省古城保护立法先河,以《条例》为遵循,该县编制完成了《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定古城整体格局风貌规划》等系列规划,出台《正定县古城民居建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调动各部门依法推动古城保护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为古城保护铸牢了法治屏障。
以良法促善治
铸牢古城法治根基
《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首次建立正定古城保护名录制度,同时对古城土地利用、古城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和破坏古城的违法行为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法规文件的出台,让古城保护有法可依。严格审批建控地带内工程,是保持古城整体风貌的重要举措。据正定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专门制定了《正定县古城民居建设管理办法》,严控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确保与古城风貌和谐统一。正定县文广旅局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对文物周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审批并履行报批程序,申报和实施了一大批文物保护工程。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严格执行《条例》要求,控制好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确保了文物周边环境安全。
围绕法规落地,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密切配合,统筹推进正定古城保护各项工作,实施古城保护重点工程,“北方雄镇”历史风貌得以有效恢复,实现“古新记忆可见可触,历史文化可感可知,百姓家园可商可居”。近年来,该县坚持在保护中求发展惠民生,2022年,科学谋划实施城市更新重点项目 40 项,2023年,接续实施55个城建计划,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公共配套持续完善,古城带动全域旅游发展,今年1至6月份,正定县接待游客794万多人,旅游业总收入超63亿元。
法治落地催生制度机制变革。在古城保护建设与规范管理方面,增设正定县古城墙保护中心、阳和楼保护中心、府城隍庙保护中心和周汉河管理处四个机构。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协调性,今年5月,正定县正式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涵盖住建、文旅、发改、城管等 17 个单位,推动“古城保护”走向“全域保护”。
以司法促公正
守护古城一砖一瓦
近日,正定县公安局巡查中发现,一个抖音账号将攀爬正定南门古城墙的视频发布到抖音平台,引来大量网友围观。正定县公安局立即开展核查工作,通过一系列调查取证后,责令发布者将短视频平台发布的视频删除,并依据《石家庄市正定古城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攀爬者给予相应处罚。
我市积极探索古城司法保护路径。正定县公安局文物旅游警察大队启动了四级视频巡查机制,实现“天网+地网”“科技+人力”的结合,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目前,已开展“视频+人力”巡查2800 轮次,维护景区秩序 85 次。不断优化“一站式”诉讼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基层人民法庭工作机制。将司法服务向古城保护和基层延伸,从源头上减少涉古城保护的案件发生。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开展了“保护古树名木 守护自然瑰宝”专项检察监督,组织召开检察开放日暨公开听证会,以公益检察助力正定古城保护。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建立行政执法协调联席会议机制等 15 项制度机制,构筑起完备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以司法力量守护好古城古建、一砖一瓦。
以宣传聚力量
古城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随着古城修复工作的日益完善,来正定旅游的人数日渐增多,正定县市场监管局及时开展餐饮企业环境提升行动,引导广大经营户由“不愿整治”变为“主动整治”。府前街刀削面经营业主董永华主动投入改造资金一万余元,将饭店操作间彻底更新。他表示,餐饮提升同样也是古城保护,维护古城形象人人有责。
正定县将每年8月24日定为古城保护日,各级各部门扎实推进古城保护法治宣传,举办培训会、书画摄影展等多项活动,发放《条例》文本近十万册,宣传明白纸十万余份,组织学校开展以“保护正定古城,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保护古城从我做起,进一步唤醒全社会力量参与古城保护,让古城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