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对于推动石家庄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实现弯道超车至关重要。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石家庄继续发力,续写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新篇章。
出席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一致表示,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锚定奋斗目标一往无前,尤其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之以恒做强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五大主导产业,全力以赴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全面创新
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引擎将为我市五大主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
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改革牵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代表、委员们认为,要围绕五大主导产业,持续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优化创新生态,切实提高科技创新“硬实力”,多举措不遗余力地培育创新动能,壮大产业发展新优势。
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常志卷表示,2025年,市科技局将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探索“以赛代评”的科技立项新模式,聚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策源地;引导石家庄市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开展从1到10的应用研究;构建梯次衔接的科创平台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揭榜挂帅”、科技特派团等机制,赋予科研团队更大自主权;探索科技金融新路径,发挥天使基金作用,完善创新积分制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等。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老大难”问题,市政协委员、河北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研究员师伟力认为,应继续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与效率,推进科技成果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还有代表、委员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产品上市难”等具体问题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建议,希望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共同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规保障。
做强产业集群
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
产业兴则城市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日益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作重要支撑。
2024年,我市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完成1200亿元、1300亿元以上,全面叫响“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真‘芯’‘石’意打造电子信息高地”两大产业IP。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超过千亿,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主导产业聚力成势、竞相发展。
在此基础上,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我市聚焦龙头牵引、链群提质、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市政协委员、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章海东表示,2025年,全市工信系统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狠抓工业运行、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落实,确保工业经济实现预期目标,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同时,持续培育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研发设计、运营管理、供应链等上云上平台。实施“5G+工业互联网”升级行动,建设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5G工厂,培育5—10个5G工厂。实施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培育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智能工厂。
在会上得知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在2024年取得很大的发展成果,市政协常委、河北神玥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永强表示:“作为其中一员,我很自豪。神玥软件在2025年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并持续推进管理、产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为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国家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其发展。”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合作与创新平台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冰,非常关注我市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加快推进《石家庄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编制与实施,为全市各层面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形成合力。出台多项精准扶持政策。通过分层次扶持机制,制定不同政策激励;搭建企业合作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合作。推动空域管理政策优化,降低技术准入门槛,为企业在测试、运营和创新方面提供宽松政策环境。
汇聚创新人才
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能
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引育高素质创新人才。
对于人才聚集,市政协委员、市投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勇提出,要统筹兼顾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产业引人才,以人才强产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加快新质生产力在我市园区落地生根。
近年来,我市企业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借助“互联网+”思维方式、技术手段和政策扶持,以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切入点,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研发生产全流程和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改造升级和价值重塑,不断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潜能和优势。
“数字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数字人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市人大代表、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河北国龙制药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史建会建议,要发挥政府“指挥棒”作用,加强数字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积极建设数字应用人才培育联合体,构建灵活高效的发展机制,“订单式”培养、定制化招聘数字化人才;通过政策性扶持,鼓励企业走自主培育之路,支持企业通过技能培训、师带徒、创建创新工作室等形式,加大对复合型数字人才培训、考评、奖励、晋级等力度,积极为技能人才发展搭建成长平台、畅通职业通道,促进数字化人才建设的良性循环。
有代表、委员认为,创新的关键是高端人才,我市应继续搭建更多形式的人才引进平台,持续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此外,代表、委员们还建议,持续加强双一流高校对接合作,为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构建数字金融产业园区,让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升级;重大经济科技活动加强知识产权审议,用法治力量护航经济发展等。
同舟共济者兴。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坚定必胜信念,焕发昂扬斗志,凝心聚力、笃行实干,全力以赴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