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出台《石家庄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机制》(以下简称“机制”),建立完善统筹协调、部署落实、分类指导等工作制度,多方联动、紧密配合,持续推动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同时,出台《石家庄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举措及责任分工》,市总工会联合十二部门推出九个方面三十三项改革举措,为石家庄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围绕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探索开展“大思政课”新模式,开展工宣讲“百千万”工程,组织劳模工匠、专家学者深入企业、一线产业工人中,每年开展工宣讲百场;全市千家企业利用班前班后会、职工读书诵读等开展微宣讲;依托石工大讲堂,组织劳模工匠、专家学者开展直播宣讲不少于12场,每场触达职工万名。深化“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建立完善市、县工会“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师资库。在大中小学和工匠学院开设“石家庄劳模匠心思政课”,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到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工匠学院、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接受锻炼、开阔眼界。
围绕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联合体等。落实省级职业教育“101计划”,培育一批核心课程、一批优秀教师团队。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到2035年,组织500人次以上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兼任全市职业学校实习教师。实施技能强市行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化技工教育改革,组建区域性、行业性技工教育联盟(集团),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工匠学院建设,到2027年,全市建成各级工匠学院不低于30家。充分发挥工人 文化宫、职工服务中心等社会公益阵地作用,向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普惠制、普及性技能培训服务等。
围绕健全职业发展体系,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自主评价,鼓励职业院校开展评价工作。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稳妥推进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支持理论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参加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落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制度。推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培养,落实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
围绕维护劳动经济权益,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探索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股权激励。组建全市集体协商工作指导服务团,定期开展服务活动。实施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工程,用人单位、第三方服务机构、政务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探索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在新就业形态企业中,加大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推进力度,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积极搭建建功立业平台。每年从我市主导产业中精选10个以上职业(工种)举办市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引导产业工人带成果、带项目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按规定予以奖励。鼓励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企业技术人才积极参与申报省级科技计划。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为重点,每年新建50家市级创新工作室,力争到2035年省级创新工作室动态保持在900家左右。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深入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组建市、县两级劳模工匠服务队,帮助专精特新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积极推荐制造业高技能领军人才参加选拔评聘,加大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和转岗培训。支持制造业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职业院校等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职工提供培训服务。征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技术需求,做好科技特派团选派。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为重点,每年新建50 家市级创新工作室,力争到2035年市级创新工作室动态保持在 900家左右。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在推荐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时,注重向工匠人才倾斜。
此外,三十三项举措中还包括,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建立“政策直通车”制度,加强大数据应用,实现“政策找人”。构建职业教育竞赛体系,强化就业导向。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进城农民工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