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石家庄市农科院赵县实验基地内麦浪翻滚,饱满的麦穗压弯枝头,丰收在望。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一行人深入田间,仔细察看轮选49等新品种的长势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情况,并围绕重点研发计划、生物育种专项、院创新工程以及小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等工作展开实地调研。
此次调研,是双方持续20余年深度合作的生动缩影。自2003年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入驻赵县实验基地并建立“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县试验站”以来,双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为原则,在小麦科研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多年来,试验站每年展示高产、优质、节水小麦品种30余个,累计合作育成轮选061、轮选103、轮选145等10余个突破性新品种。
其中,轮选103已成为河北省主推小麦品种;轮选145实现了黄淮冬麦区南、北片及河北省多区域审定全覆盖,2023年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以970万元完成单轮成果转化,总转化收入达1270万元,创下国内小麦品种使用权转让费新高,更入选2024 年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运用典型范例及河北省重大品种研发推广一体化试点项目,成为科技赋能产业的典范。基于良好的合作基础,2024年中国农科院小麦产业专家团石家庄工作站在赵县实验基地揭牌。
“通过深化市院合作模式,我们实现了品种共享,团队共同研发,成果共享,合作育成的‘轮选’系列在当地来说贡献很大,在全国甚至整个黄淮北片南片的生产中起了很大作用。”石家庄市农科院院长梁胜军说,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市院合作成果的全面检阅,更是双方深化协作的新起点。
调研过程中,双方还围绕冬小麦匀播节水技术、氮肥调控理论与技术、资源高效种植模式等合作研究项目展开深入交流。试验站数据显示,通过集成应用节水减氮、绿色增产等技术,示范基地小麦亩均节水30立方米以上,化肥利用率提升10%-15%,实现了产量与生态效益的双提升。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成果转化处处长肖永贵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石家庄市农科院的技术协同,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市院合作正当时,小麦科研谱新章。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所长王文生说,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深化与石家庄市农科院的合作,聚焦种业振兴与粮食安全核心任务,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为端牢“中国饭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