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8月13日从石家庄市应急管理局获悉,该局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安全生产隐患月通报机制,通过对安全隐患精准画像,构建起一套全链条、全维度、可量化、可追溯的安全生产隐患治理新模式,以首创性举措守护全市安全。
在数据收集环节,该机制要求每月5日前,各行业主管部门严格按统一标准上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市安委办对数据进行专业“打磨”、汇总梳理,全力打造石家庄首个安全隐患大数据库,通过为城市安全生产装上“透视镜”,各行业、区域隐患分布一目了然,助力精准施策。
针对隐患处理,该机制强调不仅要上报整改措施、行政处罚等“当下动作”,更要跟踪复查“后续效果”。对于检查出的问题隐患,各单位需详细说明整改举措及复查情况,形成“发现→整改→验证”的主动闭环。
比如,某企业因设备隐患被责令整改,复查环节将严格核验是否真改、改到位否,避免“纸面整改”,真正消除安全威胁,推动企业从被动接受整改向主动防范隐患转变。
在典型案例通报环节,通过整理上月行政处罚典型案例,详细披露违法企业名称、事实、依据及结果,发挥强大警示作用。以往简单的隐患告知,升级为全行业严格执行全市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教科书式”警示教材,让各企(事)业单位直观感受重大事故隐患违法成本,自觉遵守法规,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
此外,该机制还创新引入了数据分析环节,对各单位隐患排查、整改、处罚情况量化分析,清晰呈现其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位置。排查成效显著的部门成为标杆,反之则面临通报批评与责任追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隐患月通报机制通过多维发力,实现了数据治理、问题整改、警示震慑和激励约束的创新。”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说,从治理理念看,该机制实现了从事后被动处置,向事前主动预防、事中精准管控的转变;从工作方法看,它用数据说话、用案例警示、用排查成效激励,将抽象的安全工作转化成了具体可操作、可衡量的实践路径。
业内专家表示,该机制通过打破信息壁垒,全面、及时掌握各行业领域及县(市、区)企业安全生产隐患状况,实现了对隐患的全流程监管,有效填补了本地安全生产动态化、精细化监管的短板,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安全生产治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