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耕耘育桃李,严谨授教润春华。
9月10日,石家庄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度过了第41个教师节,13万名专任教师以专业为笔、以热爱为墨,扎根教育沃土,书写了新时代教育的熠熠篇章。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石家庄市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的“根基工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广大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引路人”,立德树人征程上坚定的“践行者”。
以爱润心 以智启智
高素质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发展根基
“让每个孩子都能幸福成长”是无极县角头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孟雪梅刻在心底的话,她把她的教育“温度”深藏在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爱里。
春天,孟雪梅在医院做了声带手术,出院时,医生反复叮嘱她“至少禁声三个月”。可刚回家不满一周,学校孩子们的信就被捎到了家。信里,孩子们说:“没有您带我们读课文,课堂不热闹了。”孩子们还说:“您什么时候能回来?我攒了好多问题想问您。”……读着信上孩子们的话,孟雪梅坐不住了,心早就飞到了孩子们中间。
不顾家人劝阻,一周后,孟雪梅坚持回到课堂。爱人担心她的声带恢复受影响,买了一支笛子,嗓子发不出声,她就用这根笛子提醒孩子们上课、下课。
课堂上,孟雪梅没法说话,就把知识点一笔一画写在黑板上,用手势来演示“横、竖、撇、捺”的笔画走向,用眼神儿给那些不敢举手的学生加油。那段时间,学生们都戏称她为“哑巴老师”,可又说“她的眼神儿比声音更有力量!”
“在她的眼神儿下,我们的书写比任何时候都工整,因为怕让她失望。”学生们都说。
在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政治教师韩琳的课堂被学生们亲切地评价为“全程带劲、句句干货”。她的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点燃思维、唤醒潜能的舞台。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将人生哲理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让课堂成为师生思维碰撞、智慧共生的能量场。
高三冲刺关键阶段,韩琳坚持为每个学生手写个性化批语。“投入地做一件事,幸运就会降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相信你一定能突破自己。”……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成为学生们备战高考路上最珍贵的精神动力。在她看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怀,让她成为学生们心中的“引路人”。
像孟雪梅、韩琳这样坚守三尺讲台、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以温暖陪伴成长、以智慧启迪心灵的教师,在我市还有很多。他们以爱为犁,深耕每个孩子的心灵沃土,让成长路上满是温暖与力量;以智为灯,照亮学生探索知识的征程,助力梦想拔节生长。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按照名师建设引领名校建设的工作思路,石家庄市大力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完善“市级骨干教师——教学名师——首席教师”成长体系,一批批教师在教育沃土上主动求索、奋力成长,在专业领域打磨出过硬的教学本领,用爱心与责任守护学生成长,成为推动石家庄市教育事业稳步向前的坚实力量。
躬耕田野 静待花开
扎根乡土照亮学生求学路
井陉山区里,英语教师梁瑞红用26年时光,写下了一段动人的乡村教育故事。
大学毕业后,梁瑞红来到井陉县吕家中学。初到这所大山环绕的学校,面对“办公靠庙宇、喝水靠池塘”的艰苦条件,她也曾彷徨过。但孩子们清澈明亮的眼睛、课间偷偷塞进她兜里的苹果核桃,还有家长那句“梁老师教孩子,我们就放心了”的真诚信任,让她毅然留了下来,从此扎根山区教育。
26年来,梁瑞红辗转吕家中学、障城中学等多所山区学校,坚守教学一线。从清晨五点半到晚上十点半,她几乎时时刻刻都和学生在一起,成为学校公认的“全勤教师”。有人说梁瑞红不值,觉得她应该想办法调到城里去。但她说:“山区孩子生活环境闭塞,他们更需要教师的付出和奉献,我只想做山里娃的指路人和‘摆渡者’。”
怀着这样的信念,从2012年起,梁瑞红拿出所有的假期去参加业务培训,潜心钻研教学方法,然后将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用知识点亮他们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道路。
“同学们,瘪掉的乒乓球怎么重新鼓起来?用实验就可以找到答案!” 平山县苏家庄乡苏家庄小学的科学课堂上,特岗教师王文习正在带领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作为河北省首批特岗教师,她已经在这所乡村学校待了16年。
村里的孩子们接触前沿科技机会少,缺乏实践平台,王文习自我加压,除了上好科学课、微机课外,又主动牵头成立了校园人工智能社团。从最简单的编程入门,到组装智能机器人,她一点点帮乡村孩子们打开“科技之窗”。课后,她又化作学校“童心港湾”里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陪孩子读绘本、做手工,在排练节目的笑声里度过一天美好时光。这份扎根与付出,使她成为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入选者,在乡村教育的路上绽放出更美的青春之花。
一个个乡村教师的故事,是石家庄乡村教育发展的生动缩影。他们默默耕耘、乐教爱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如同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用知识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为了让更多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石家庄市大力实施“国家特岗+地方特岗”教师计划,国培、省培资源向乡村倾斜,帮助乡村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扎根乡村,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用爱与坚守,为学生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广阔天地的追梦之路。
以情暖情 以爱筑梦
做学生成长路上坚定的“筑梦人”
“看着我的手势,跟着节拍再练一遍!”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室里,舞蹈教师赵钰一边击掌、一边跺脚,带领听障学生排练《白洋淀·芦花》。
作为国家首届公费师范生,毕业后,赵钰来到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一教就是14年。14年里,她用耐心与坚持为特殊孩子们搭建起了一座座通往梦想的舞台。
教育的本质是爱与唤醒,从最初靠写字与学生沟通,到如今熟练运用手语教学,赵钰付出了很多。为了让听障学生的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高度保持一致,她用千百遍的击掌、跺脚、敲鼓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地面震动感知韵律。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先后斩获全国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一等奖、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她用专业与爱心诠释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真谛。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职教师。”每当被问及身份,石家庄财经商贸学校教师刘鸣总是这样明确坚定地回答。这句朴素的回答背后,是她25载扎根职教沃土的坚守。
她的坚守,是“一个都不放弃”的信念,是“扶志亦扶心”的鼓励。
中职学生小茜曾因家庭变故萌生辍学想法,开学前夕,她给刘鸣老师发了一条微信,字字都是无助与泪水。看到微信后,刘鸣没有片刻犹豫,她马上与小茜进行了联系,和她彻夜长谈,为她讲述那些低谷中走出灿烂人生的真实故事,帮她梳理国家助学政策。她还请来已经毕业的“学姐”为小茜鼓劲加油。
在刘鸣的努力下,小茜重新鼓起信心,决定继续学业。心疼小茜辗转数小时的上学路程,刘鸣主动开车去接小茜返校。在校期间,刘鸣为小茜申请了费用减免和助学金,每当小茜学业有进步,她都要自费买奖品送给小茜以资鼓励。高考结束,刘鸣再次开车送小茜和她沉重的行李回到远方的家,临别时,小茜泪水盈眶,紧紧抱住老师:“刘老师,三年前您接我去学校,三年后您陪我回家,您就是我人生的光。”
“为学生倾尽全力,内心便踏实坦荡——这是幸福;见证迷途的孩子因我而改变——这是幸福;收获学生一句问候、一个肯定的眼神——这也是幸福。”刘鸣的话,道出了无数石家庄教师的心声。
教书育人,师德为先。全市教师队伍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在各自岗位上践行着教育初心。无数教师以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教师”二字的千钧重量,他们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以实际行动传递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用高尚的师德为学生树立成长标杆,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坚定可靠、温暖有力的“筑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