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村里修水井,拿了5个积分。”9月29日,深泽县铁杆镇赵庄村村民黎云庄笑着告诉记者,“自打村里实施道德积分制,大家都愿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这是在为文明加分。”
赵庄村把乡村治理作为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抓手,率先在当地探索创新出道德积分制。“过去我们村风气差,村民心不齐,群众工作不好做。自从推行道德积分制后,让村民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思想和行动都更加自觉。”赵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子腾告诉记者。
建设文明乡风,涵养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就是在为和美乡村塑形铸魂,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石家庄各县(市、区)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乡村善治,通过革除陈规陋习、涵养精神家园,让文明新风吹拂。如今,一条条村规民约、一场场乡村婚礼、一间间暖心食堂都已然成为石家庄文明乡风建设的生动注脚。
村规民约奏新章
和黎云庄一样,村民李占辉也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当志愿者、捐款捐物、清理垃圾等均可得积分,我们拍照或拍视频发至微信群就能作为凭证。”李占辉笑着说,“有时候大伙儿抢着干活,村里的氛围可好哩!”
通过修订形成了合规合法、群众认可、管用有效的村规民约,赵庄村不断用自治“小规约”撬动治理“大效能”。该村实行可量化的积分标准流程,设置“文明积分”管理员,为每个家庭建立道德积分台账,将村民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的行为归纳为“环境卫生、乐于奉献、孝老爱亲、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邻里和睦、勤劳节俭、自强发展”等考评内容,进行量化赋分,年终村里拿出5000元为村民发奖。
一件件道德“加分项”让精神文明量化为物质激励,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基层治理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现在已经有500余位村民做了1500多件好事儿了。”杨子腾说,“我们对这些好人好事进行宣传,对评选为先进典型村民进行公示。这样一来,来来往往的村民都能看到,久而久之乡风也更加文明了。”
如今,在实施道德积分制的基础上,赵庄村还推动“月评分、季评星、年评模”模式,每月召开道德评议大会评议本月村民积分情况,每季度评选一期“红榜”“黑榜”,每年度评选本村“好人”。并对连续3个月上“黑榜”的村民展开批评教育。
移风易俗入人心
“虽然我没要彩礼,在有些人看来好似吃了亏、丢了面子,但是我收获了金钱买不到的幸福。现在,我身边亲朋邻里家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情况少得很,大家越来越觉得所谓的‘排场’没有意义。”在赞皇县南邢郭镇,一对刚刚办完婚礼的新人感慨地说。
为破解婚俗陋习多、群众负担重的问题,近年来,赞皇县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成立红娘协会,组成了一支“公益红娘”队伍。“公益红娘”利用闲暇时间,深入当地年轻人家中,化身鼓励青年追求幸福的热心人、牵线搭桥的介绍者、抵制不良习俗的宣讲员,积极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眼下,赞皇县各村都健全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赞皇县红娘协会与各村建立联系,为新人做足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多亏县里的‘公益红娘’,我认识了我的妻子,在‘公益红娘’的建议下,妻子家没有收取高额彩礼,以后的婚礼仪式也打算在村里从简进行。”家住张楞乡的小张笑着说,“省下来的钱将作为我和妻子的家庭启动资金。”
截至目前,赞皇县红娘协会已搜集登记单身青年信息超过1600条,已帮助单身青年男女见面超过1800次。“‘公益红娘’的出现,不仅能提高婚恋成功率,帮助青年解决婚恋难题,还助推了群众转变观念,抵制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树立了新时代婚恋新风。”赞皇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敬老爱老显温情
临近中午,藁城区廉州镇城子村65岁村民王苏田来到廉州镇中心社区的“幸福大院”助老食堂。“这儿的饭菜干净卫生,每天菜品不重样,关键是好吃还不贵。”王苏田笑着说。
藁城区廉州镇60岁以上老人近2.77万人,80岁以上超2800人。“一顿热乎饭”成了不少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迫切需求。2024年年初,藁城区建立起“幸福大院”。9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就餐;60周岁以上老人可享受8折优惠。
“幸福大院”带来的不只是“舌尖上的幸福”。运营一年多来,食堂也根据当地村民的需求,提供了更多服务。利用非就餐时间,食堂开展义诊、理发、法律咨询等多种便民服务,还打造了“幸福大舞台”,配备电视、音响等设备,供老人唱歌、跳舞等。
同样的温暖场景,也出现在石家庄市平山县。在该县北冶乡塔崖村的村民食堂,77岁的村民戎凤林正在打饭就餐。
戎凤林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儿去世后老人独自一人在村里生活。由于年龄大、腿脚不利索,戎凤林做饭极不方便,经常做一次饭吃两三顿,饭菜不仅营养单一还因储存不当出现卫生问题。戎凤林遇到的问题不是个例,在塔崖村,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吃饭这件“小”事上多有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县、乡支持下,我们村开办了村民食堂。”该村党支部书记白永红告诉记者,“村民食堂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办得红红火火,以后我们还要提升标准,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