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庄市新华区宁安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朋友们正在进行乐器排练。
中午时分,石家庄市新华区宁安街道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饭菜飘香,价格实惠、菜品丰富的食堂受到了越来越多周围老年居民的欢迎。
爱巢养老槐南路社区“社区儿女”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核四院小区居民王先生说:“这些‘社区儿女’特别有耐心,服务也很细致。”
石家庄市裕华区裕兴街道八五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花雨姐妹舞蹈队的队员们,正在排练手鼓舞《打起手鼓唱起歌》。
“十四五”期间,石家庄市顺应人民期待,聚焦群众养老“急难愁盼”,不断加强政策创制,丰富多元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用有温度、见实效的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基本养老服务人人可享
智能床位搬回家,专业服务送进门,健康数据传上网,在家享受养老院式的照护……一张设置在家庭的养老床位,让石家庄失能老人安大爷和他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十四五”开局之初,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便将养老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石家庄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为全市养老事业锚定方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的意见》规定每年组织一次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符合条件的晋升技师职业技能等级,激励政策从源头上解决养老护理人员短缺难题。为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需求,石家庄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完善了社区和居家养老政策框架体系。作为全国首批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的试点城市,石家庄市近几年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500张。与此同时,石家庄市不断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体系,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惠及全市约30万老年人。
石家庄市还按照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引入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嵌入式照护中心”的社区养老新模式,在日间照料、阶段康复、短期托养、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方面,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专业化、便利化的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39个、社区日间照料站点989个,全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力争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2021年,我市成为全省入选国家“一老一小”重点联系城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石家庄带来新的机遇窗口。石家庄市将养老工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聚焦机构养老品质升级,聚焦“山水石家庄 康养好地方”品牌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近80亿元,新建养老项目63个,新增床位约2万张。
老年助餐服务,是需求量最大的养老服务之一。
“年纪大了,一个人最怕买菜做饭,社区食堂不仅实惠,菜品样式也多,解决了我们老年人的吃饭难题。”中午时分,裕华区融华府社区食堂饭菜飘香,人们围坐在餐桌前,边吃边唠家常,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石家庄市积极探索养老助餐服务,逐步构建起完善的体系,相继出台《石家庄市养老助餐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老年助餐点506个,通过建设社区老年食堂或设置老年餐桌,支持社会餐饮企业或养老服务机构为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就餐、送餐等服务,推进农村幸福院、孝老食堂建设等,不断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
养老服务供给处处可及
“帮我预约一下明天上午的居家按摩。”石家庄市裕华区社区老人白秀华通过智能终端“一键呼叫”预约服务,不到5分钟,汇通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帮她约好了服务人员。
石家庄市平山县85岁的张大爷高龄且轻度失能,日常起居多有不便。今年,他家被纳入适老化改造范围。改造团队结合其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了改造方案:卫生间铺设防滑地垫;卧室床边安装扶手,方便他安全起身、上下床;如厕区和洗浴区均加装扶手,还贴心配置了沐浴椅。
老年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是老百姓朴实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党和政府的深情牵挂。通过精准施策,石家庄市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晚年幸福美满。石家庄市在河北省率先开展了“六类”困难老年人居家上门服务,年提供服务50万人次;累计完成了1.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
当下,老年群体的生活正呈现出新的需求,渴望更多陪伴与交流,也呼唤着更丰富的精神文化服务。
11月4日下午,位于新华区宁安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丝竹悠扬—— 一楼大厅内两位阿姨伴随着几位伙伴吹奏葫芦丝的婉转乐曲翩翩起舞,二楼民乐团吹拉弹唱乐曲激昂……这座看似普通的小楼正成为附近老人的精神文化家园。葫芦丝中级班班长敦淑利介绍:“我们有200多人的葫芦丝队伍。来这里丰富了我们老年人的生活,对身心都有益。”宁安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吉晓娜介绍,目前这里的老人们组建了京剧队、豫剧队、合唱团、艺术团等多个艺术团体。民乐团团长王淑珍带领着40多人的队伍,弹拨乐、弦乐、吹打乐、打击乐一应俱全。“就是我们这里场地太抢手,我们民乐团每周只能活动一次。”王淑珍说,“每次排练结束,大家都意犹未尽。”
在新乐市马头铺镇南城西村的村口,一座黛瓦白墙的小院格外醒目。每天清晨,老人们陆续推开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大门,有的直奔书画室挥毫泼墨,有的围坐在音响旁听戏曲选段,象棋桌前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马头铺镇将“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列为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改造闲置农村院落一千余平方米,打造集日间照料、文化娱乐、情感交流、健康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阵地——农村养老服务“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养老服务“软件”持续提升,让农村老年人幸福晚年成色更足。
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既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措施,也是扩大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
今年8月,石家庄市民政局会同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和市妇联,联合举办了2025年石家庄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这是石家庄市养老服务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明确信号。
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石家庄文化传媒学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本地养老机构共建实训基地;人社部门将养老护理员纳入紧缺工种目录,培训补贴标准上浮10%。近年来,全市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2123人,养老专业人才短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时时可感
“嘀嘀嘀……”河北普爱智慧养老系统传出刺耳报警声,同时,客服平台出现红色弹窗。
弹窗信息显示,家住石家庄市桥西区的吕大爷按响了家庭养老床位的一键报警发出求助。信息同步传到了服务人员小王的手机上。她立即致电老人的家人了解情况,得知老人独自在家,急忙带着血氧仪、血压计等奔向吕大爷家。
量血压、询问用药史……服务人员小王仔细检查,发现老人是因服用过量降压药导致的胸闷,便扶着老人到床上休息,并留下来观察老人情况。像吕大爷一样,因智能监测设备得到紧急救助的老人不在少数。一个呼叫终端,一台红外感应设备,一个24小时服务平台,让老人在危急时刻能得到快速救助,避免发生意外。
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干。石家庄市民政部门以一张床为载体,家庭养老床位通过智慧赋能,把家庭养老床位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对服务内容、服务规范和服务安全进行全方位、智能化监管,确保家庭养老床位24小时服务响应,守护老人安康。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数字技术服务越来越便捷。但老年人尤其是居家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很多困难。如何帮助老年人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石家庄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老年人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紧急呼叫系统的快速响应以及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老年人只需佩戴智能设备,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健康管理、安全监护和生活辅助服务。
石家庄市还在部分有条件的社区建有服务网络终端,将数字监管平台与老人家庭端连接起来,在老人家中配有智能化信息设备,可实现远程生命体征数据采集、一键呼叫、网上下单等服务内容。这种智能化的服务方式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也增强了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汇通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创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新模式,与养老服务中心签约的老人通过“小度”语音呼叫系统即可联通该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送餐、理发、打扫卫生、做饭、代购等服务;
裕东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实施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当老人一键呼叫或有服务需求时,中心的智能养老设施设备界面、服务人员的手机都会显示待服务的订单;
休门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推出“数智化”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老人在家就能与服务中心、生活服务商家、社区医疗机构的信息交互,及时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方面需求。
从提高福利标准到提升服务质量、从推进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到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石家庄市正在不断推动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向“新”提“质”。
记者手记:
让夕阳余晖更加绚烂多彩
“十四五”期间,石家庄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全力推进养老工作。
政策扶持如春风化雨,多元投入激发市场活力,养老服务供给日益丰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专业养老院星罗棋布,医养结合模式渐成常态,为老人健康保驾护航。从居家适老化改造到智慧养老平台搭建,细节之处尽显人文关怀。志愿者穿梭于街巷,传递温暖与陪伴;工作人员耐心周到,视老人如亲人。
善待老人不仅是对传统孝道的传承弘扬,更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石家庄以扎实举措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让夕阳余晖更加绚烂多彩。我们也相信,未来的石家庄将持续发力,让养老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