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经开区内的石家庄东部现代物流枢纽基地已广泛应用自动化分拣设备,显著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位于石家庄高新区的华普石家庄医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疫苗CpG佐剂研发实验。
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站在“十四五”即将收官的节点回望,石家庄两大国家级开发区——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亮眼答卷:
高新区连续多年位居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比第一方阵,经开区喜获多项“国字号”荣誉,园区能级不断跃升;
一批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速崛起,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一大批超30亿元、超50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顺利推进,发展后劲强劲……
这份答卷清晰勾勒出了“十四五”期间两大园区拔节向上的发展曲线。而曲线的背后,正是一场由改革、创新与服务共同驱动的深层嬗变。
近年来,高新区、经开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不遗余力兴产业,持之以恒拼经济,以产业、开放、科创等为发力点,抓投资、上项目,建平台、强配套,抓改革、优环境,着力打造具有坚强配套服务能力的低成本化园区,努力推进园区赋能提质,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聚势
园区能级不断跃升
11月13日,走进位于高新区的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一座座造型现代、风格各异的厂房映入眼帘,一个个建设现场塔吊林立,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这边是共享实验室、石药巨石二期,那边是诺澳原生物、医疗器械园……”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自2021年规划建设以来,这片总面积达2.8万亩的园区,已构建起覆盖研发、孵化、产业化、销售及配套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仅2024年就成功引进科兴生物、华大基因等82个优质产业链项目。
在这里,不仅集聚了石药、以岭药业等本土骨干企业,还吸引了药明生物、华大基因等优质外来企业及多个关键公共服务平台的落户,汇聚起300多家企业,共同叫响“中国好药·石家庄造”产业名片。
将目光东移,来到位于经开区的石家庄东部现代物流枢纽基地,入目则是另一番别样的忙碌情景。
在顺丰华北枢纽转运中心、极兔速递等快递公司的分拣车间,一条条高速运转的全自动分拣线不停地作业,“小包裹”变身大产业;宝湾智慧物流园、润沃融合共享仓配中心等项目正加快建设,打造以智慧化商贸服务物流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集群……
近年来,这里重点布局了供应链物流、国际多式联运、快递物流等八大功能区,“买全球、卖全球、运全球”的能力加速形成。
产业强则园区强。
作为石家庄市高质量发展的“两翼”,高新区和经开区坚持把产业强区放在首位,持续做大产业基础、做强产业特色、做优产业结构,推动优势产业集群成势,园区能级水平不断跃升。
其中,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比中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特药检查中心、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省药械检验审批中心挂牌运营,打造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经开区则先后荣获国家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医药制造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多项国家级荣誉。6家龙头企业营收突破30亿元,众企业聚链成群,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招新引强
项目建设硕果累累
走进绿叶嘉奥制药石家庄有限公司的微晶制备车间,只见崭新的无菌灌装隔离设备正在运行,技术人员为正式产品生产做最后准备。
“我们刚生产了三批工程批产品,目前正在进行无菌工艺验证,计划下月生产正式产品。正式投产后,微晶年产量将达到300万支。”绿叶嘉奥有关负责人说。
落户石家庄两年,5款新药先后获批,全球规模领先的微球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进行技术转移——这家高新区采用“资本运作、基金支持、以投代补”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共建项目,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
项目为王,招商为要。
近年来,高新区和经开区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场景招商,赴境外开展团组招商,在北京等地常态化驻外招商,举办重大招商活动,不断拓展招商渠道,招商引资迈上新台阶。
其中,高新区通过建立协同高效的项目入区评审机制和开展项目包联服务,绘制了招商引资项目入区落地流程图,通过专家论证会、项目小组会等形式,严把项目入区关,提高了招商引资入区项目的质量。仅2024年,高新区共批准进区项目243个,总投资约629.71亿元。
翻开经开区的重点项目目录,同样是一大批高品质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总投资50.1亿元的石药集团智能制造灯塔工厂二期项目,打造新药品种重要产业化基地,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灯塔工厂。
总投资50亿元的南华集团河北国际智慧陆地港项目,打造现代物流产业新名片。
总投资30.4亿元的河北翼辰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生产智造基地项目,助力企业向高端装备集成商转型。
…………
“十四五”期间,经开区精准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努力提升招引项目的含“新”量和含“金”量,签约总投资2041.49亿元的808个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2023年到2025年,园区省市重点项目个数分别为22个、27个、28个,呈逐年增加态势;其中,2024年、2025年省市重点项目数量均为全市第一,实现量质齐升。
筑巢引凤
营商环境向好向优
聚焦企业关切、聚力流程再造、聚合数字赋能……日前,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深化改革“全链条”打造工改“新样板”》案例成功入选2025年度《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不过,这并非石家庄开发区的创新经验首次入选。
就在2024年,高新区行政审批局企业服务中心《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案例从全国210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当年的全国开发区级别的改革案例,成为该区拓展行政审批广度、构建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最好注解。
从一枚印章的管束打破,到一个项目审批的流程再造,再到一项登记服务的贴心升级,高新区和经开区正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措施,全力打造具有坚强配套服务能力的低成本化园区,诠释一流营商环境的深刻内涵。
涉企服务提质增效。
高新区与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联动,在全市率先推行“一照多址”改革;在全省首推“容缺办理”改革,为社会投资工业类项目等平均节省手续时间超60天;在全省首创招标投标“四盲一缺”模式,营造阳光高效交易环境。
经开区全力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审批服务,深化“区域评估+多评合一”、图审政府买单等改革举措,审批整体提速70%以上,审批时限压减至法定时限的14.9%,每年为企业节省资金150余万元。
金融支撑添“底气”。
高新区先后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科技积分贷等信用类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授信超30亿元。设立了全省首个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服务企业超9000家次,融资对接超20亿元。推进“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建立33项指标评价体系,推出“积分贷”产品,助力358家企业获得信用贷款14.69亿元。
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总规模14.91亿元的石药普恩丰石、冀沿新动能等基金;持续深化政银合作,累计融资12.78亿元……经开区深化“管委会+公司制”改革,着力推动“四个平台”向金融服务矩阵演进,持续打造“基金丛林”。
助企降本增效。
聚焦关键核心要素降本增效,高新区加快能源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特药检查中心、省药械检验审评中心的平台作用,大力推行“新一代立体工厂+中试车间+共享实验室”一体化创新平台,实现了项目集约用地、短平快落地。
经开区成立了专业化能源管理服务公司,累计为企业节省能源成本支出1660万元,同时布局建设总投资超100亿元的“能源服务岛”,进一步助企降低用能成本。多举措降低企业购地价格,2022年以来为企业节约成本2.83亿元。
厚植沃土,“近悦远来”。
2021年以来,绿叶制药、华普制药、药明生物等一批企业在高新区投资兴业,全球首个治疗帕金森病的缓释微球制剂、全国首个重组全人源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全国首个获美国FDA批准的治疗精神分裂症创新药在此诞生。经开区企业总数由2022年的2503家增至5228家,实现倍增。
“十四五”收官在即,奋进未有穷期。高新区和经开区正以“追高逐新”之姿,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全速前进,为决胜“十四五”、展望“十五五”写下崭新注脚。
记者手记:
追高逐新 “两翼”发展动能澎湃
车间轰鸣激荡创新脉搏,塔吊林立撑起发展骨骼……行走在石家庄高新区与石家庄经开区,处处是发展的热浪、创新的活力,展现出一派产业拔节生长的蓬勃景象。“十四五”期间,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两翼”,高新区和经开区以“追高逐新”的姿态,全速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这五年来,创新从“势能”转化为“动能”,产业从“扎堆”升级为“链条”。在这片产业发展的沃土上,高新区与经开区以科技创新的“高度”,产业集聚的“厚度”,以及营商环境的“温度”,共同为石家庄经济发展开启“加速度”。
“两翼”齐飞,不仅是园区自身的能级跃升,更是石家庄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成果落地、更多产业集群壮大,这两大经济主战场必将持续释放强劲动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