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巡游队伍化作“移动舞台”,首秀的岗南舞龙金光闪耀,龙身鳞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龙珠引领下的腾挪翻转引得观众阵阵喝彩。紧随其后的岗南跑驴旱船重现传统庙会场景——“船公”与“船娘”摇曳生姿,俏皮唱词与诙谐步伐交织,瞬间唤醒人们的民俗记忆。
巡游现场,10支秧歌队各展风采。烛光秧歌队的《唱起来跳起来》以动感舞步展现青春活力;晨光秧歌队的《瞧我这眼神》融入流行元素,魔性动作引发阵阵欢笑;红星秧歌队身着陕北服饰演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将红色情怀融入每一个舞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舞之韵秧歌队别出心裁,以“东山核桃西山枣”造型道具巧妙植入平山特色农产品,让传统艺术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平均年龄65岁的俏夕阳秧歌队,凭借《欢天喜地唱新歌》的精气神惊艳全场,银发与彩绸共舞的画面成为街头最动人的风景。
“比过年还热闹!”来自石家庄的游客武女士举着手机全程跟拍,星火大院门口早早就围满了等待“接演”的群众。掌声、欢呼声中,不少观众自发加入巡游队伍,跟着节奏拍手打板,整条街道化作欢乐的海洋。
5月2日,星火大院门口变身“红色音乐广场”。岗南镇星火合唱队、回舍镇大枪班合唱队、枫林合唱团与平山红文艺小分队组成的合唱团,用三大篇章致敬红色经典。指挥吴佳卉执棒奏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百人合声如滚雷般响彻云霄,现场观众自发跟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搭配魏二平老师的交谊舞,刚劲舞姿与嘹亮歌声相得益彰;当赵丽娟领唱《我的祖国》时,台下一位白发老人眼含热泪轻声和唱:“这是我们年轻时的歌,太亲切了!”
中场穿插的非遗舞蹈《美落子》、歌伴舞《送情郎》则展现平山文艺创新,传统秧歌步法与现代编曲结合,年轻演员的灵动舞姿让古老艺术焕发生机。《我爱你中国》的旋律响起,活动接近尾声,全场挥舞国旗,歌声回荡在太行山谷,许多家庭带着孩子共同合唱,用音乐传递家国情怀。
5月3日的非遗展演堪称“平山文化名片”的集中展示。平山吹歌传承人吹奏《得胜令》,高亢曲调如战马嘶鸣,瞬间将观众拉回古代战场;“二鬼摔跤”(八卦掌)独具趣味,一名演员身着特制服饰分饰“二鬼”,地上翻滚扭打的逼真动作让孩子们惊叹,尽显传统武术的精妙;寒虎河滚叉表演将展演推向高潮,表演者手持3米长钢叉或用鼻尖旋转或高空抛接,钢叉铜铃叮当作响,银光与金光交织,完美展现平山武术的刚劲与细腻。此外,岗南跑驴旱船、田兴武术会兵器展演等非遗展演项目轮番上阵,一个半小时的演出让观众深切感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匠人精神。
3天的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在现场特设的平山核桃、香菇、手工粉条等农产品展位前,游客排起长队。来自鹿泉的王先生提着满满一袋核桃笑言:“看演出还能买到正宗山货,一举两得!”不少家庭带着孩子参与非遗体验,学跳《东方红》舞步、围观吹歌乐器调试,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悄然传承。
“我们不是办演出,而是把平山的‘文化家底’搬到群众家门口。”平山县文化馆馆长郜大伟表示,活动以秧歌为媒、红歌为魂、非遗为桥,推动老技艺焕发新活力。未来将深挖“非遗+红色+乡村”资源,打造更多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文化活动,让文旅融合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助推器”。
据了解,今年“五一”期间,平山县各大景区同步开启“全域畅游”模式,以“红色文旅+山水盛宴+乡村体验”为主线,推出光禄山健身打卡、西柏坡“沉浸式”研学、红崖谷民俗演出、黄金寨激流飞渡、柏里水乡非洲鼓乐会等30余项特色活动,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的“五一”文旅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