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适老化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公开  > 社会公益事业  > 医疗卫生计生领域
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三三六”工作法
全力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8-28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字体: 】    打印

近年来,市卫健委坚持把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有力举措,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目标,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2024年,我市6个县(市、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被省卫生健康委评为A档及以上,数量居全省第一(赞皇A+档,藁城、正定、井陉、新乐、晋州A档)。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因地制宜学习三明医改经验”专题新闻发布会在我市召开,正定县、藁城区介绍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关做法。

一是坚持三个强化,凝聚推进医共体建设合力。持续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工作,多次召开医共体建设推进会、专题调度会,解决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基层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重点领域难点问题。市卫生健康委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每季度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强化部门合力。联合市医保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印发《石家庄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联动工作机制》,定期进行研究会商,协调解决医共体建设推进中的堵点问题。持续强化县级统筹。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主导作用,全市16个县(市、区)(除市内4区、高新区、经开区、井陉矿区)全部组建由党委政府牵头的医共体管委会,统筹推进解决医共体建设中的重大事项。

二是聚焦三个方向,推进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聚焦外部协同促发展。持续进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进一步优化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收入结构,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2024年,累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1579项,基层日间病房按病种付费试点,已覆盖12个常见多发病种、3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聚焦内部管理促融合。细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运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信息化建设,利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资金、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等渠道,为乡镇卫生院配备CT、DR、心电一体机等设备,加快补齐基层检查检验硬件短板。目前,各县(市、区)医学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全部实现互联互通,医共体牵头医院协助基层完成远程心电诊断11.59万例、影像诊断9.5万例,为患者节省就医费用166.9万元。聚焦能力提升显成效。大力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推动县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目前,县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派人员800余人,医共体牵头医院累计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573项、新项目283项。加强慢病规范高效管理,提升县域慢病一体化能力,建立全市统一的慢病健康管理信息系统,16个县(市、区)全部设立了县域慢病管理中心,目前管理慢病患者115.5万人。

三是健全六大机制,助力医共体建设落地落实。建立定期调度机制。按照“抓两头、促中间”思路,采取分片、重点、现场等方式,定期组织召开调度会。2024年,全市共召开医共体建设调度会10余次,对排名靠后的县(市、区)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解决落实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四下沉”工作(人员、技术、服务、管理)、质控管理等医共体建设中重难点问题。建立现场督导机制。深入了解各县(市、区)医共体建设的现状、成效、问题,市卫生健康委主要或分管负责同志带队,每周至少到1个县(市、区)进行现场调研。2024年,共开展调研40余次,发现问题40余条,现场进行反馈督促整改。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健全“月追踪、季通报、半年调度、年终考核”监测评价机制,对各项任务实施台账式管理、清单化推进、常态化监测,及时向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寄发提醒函和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到位。建立经验交流机制。2024年,共举办全市医共体建设擂台赛2次,16个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局长、24个医共体牵头医院院长,分别登台展示建设成果、分享工作心得,在建设思路上互相借鉴学习,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建立观摩拉练机制。组织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医院负责人,到本市工作推进力度大、进展快、效果好的藁城区、正定县等县(市、区)进行观摩拉练,在实际操作上提供参考。建立分片互查机制。在我市东西南北划片4个区域,每个区域4个县(市、区),定期组织医共体建设互查工作,在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中持续优化医共体建设,确保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三三六”工作法
全力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8-28    来源:
【字体: 】    打印

近年来,市卫健委坚持把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有力举措,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目标,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2024年,我市6个县(市、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被省卫生健康委评为A档及以上,数量居全省第一(赞皇A+档,藁城、正定、井陉、新乐、晋州A档)。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因地制宜学习三明医改经验”专题新闻发布会在我市召开,正定县、藁城区介绍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关做法。

一是坚持三个强化,凝聚推进医共体建设合力。持续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工作,多次召开医共体建设推进会、专题调度会,解决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基层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重点领域难点问题。市卫生健康委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每季度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强化部门合力。联合市医保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印发《石家庄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联动工作机制》,定期进行研究会商,协调解决医共体建设推进中的堵点问题。持续强化县级统筹。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主导作用,全市16个县(市、区)(除市内4区、高新区、经开区、井陉矿区)全部组建由党委政府牵头的医共体管委会,统筹推进解决医共体建设中的重大事项。

二是聚焦三个方向,推进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聚焦外部协同促发展。持续进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进一步优化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收入结构,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2024年,累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1579项,基层日间病房按病种付费试点,已覆盖12个常见多发病种、3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聚焦内部管理促融合。细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运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信息化建设,利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资金、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等渠道,为乡镇卫生院配备CT、DR、心电一体机等设备,加快补齐基层检查检验硬件短板。目前,各县(市、区)医学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全部实现互联互通,医共体牵头医院协助基层完成远程心电诊断11.59万例、影像诊断9.5万例,为患者节省就医费用166.9万元。聚焦能力提升显成效。大力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推动县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目前,县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派人员800余人,医共体牵头医院累计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573项、新项目283项。加强慢病规范高效管理,提升县域慢病一体化能力,建立全市统一的慢病健康管理信息系统,16个县(市、区)全部设立了县域慢病管理中心,目前管理慢病患者115.5万人。

三是健全六大机制,助力医共体建设落地落实。建立定期调度机制。按照“抓两头、促中间”思路,采取分片、重点、现场等方式,定期组织召开调度会。2024年,全市共召开医共体建设调度会10余次,对排名靠后的县(市、区)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解决落实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四下沉”工作(人员、技术、服务、管理)、质控管理等医共体建设中重难点问题。建立现场督导机制。深入了解各县(市、区)医共体建设的现状、成效、问题,市卫生健康委主要或分管负责同志带队,每周至少到1个县(市、区)进行现场调研。2024年,共开展调研40余次,发现问题40余条,现场进行反馈督促整改。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健全“月追踪、季通报、半年调度、年终考核”监测评价机制,对各项任务实施台账式管理、清单化推进、常态化监测,及时向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寄发提醒函和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到位。建立经验交流机制。2024年,共举办全市医共体建设擂台赛2次,16个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局长、24个医共体牵头医院院长,分别登台展示建设成果、分享工作心得,在建设思路上互相借鉴学习,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建立观摩拉练机制。组织各县(市、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医院负责人,到本市工作推进力度大、进展快、效果好的藁城区、正定县等县(市、区)进行观摩拉练,在实际操作上提供参考。建立分片互查机制。在我市东西南北划片4个区域,每个区域4个县(市、区),定期组织医共体建设互查工作,在发现问题、整改问题中持续优化医共体建设,确保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冀ICP备06000020号-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