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石家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印发《石家庄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循环化工园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
为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石家庄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石家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2月21日
石家庄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是推动制造强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攻坚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规划期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1.产业概况
2020年,石家庄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935.1亿元,同比增长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十三五”年均增速为6.4%。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9.0∶35.7∶55.3调整为8.4∶29.4∶62.2,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8.7%以上。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完成“十三五”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千企转型”成效显现。总体来看,石家庄市产业支撑向服务业主导转变,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但是工业经济仍是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石家庄市工业基础雄厚,近年来围绕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等主导产业,形成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支撑;通过对标引领、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将调结构、促转型作为工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3.1%。
同时,石家庄市是国家首批确认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半导体照明基地,是全国重要的乳制品生产基地,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和通用飞机生产基地,现已形成了涵盖37个国民经济工业行业大类,以装备制造(含电子信息)、医药、食品、纺织服装、石油化工、钢铁和建材行业为主体,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拥有石药、神威、君乐宝、珍极、博深等59件中国驰名商标,600多件河北省著名商标,河北敬业集团为全国500强企业。获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获省“工业诊所”机构数量居全省第一。
2.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石家庄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制造业取得了重大进展,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规模效益取得新成就。全市聚焦聚力、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规模效益持续提升。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1822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36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制造业同比增长2%,分行业看,医药工业增长19.1%,食品工业增长4.5%,钢铁工业增长7.6%,建材工业增长4.5%;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7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2.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56.2亿元;利润率分别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和0.6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9.4%。
新兴产业达到新高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深入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占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超过60%,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规上工业10个百分点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实施了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瑞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较“十二五”末提高15.8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95件。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荣列中国省会城市创新能力第9名,成功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强化协同创新,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完成3批全国复制推广经验,1项成果列入全国百强案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499家、13567家,省级以上创新载体达到338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完善创新体系,认定研发机构数量占规上企业的30%,新建省级各类创新平台88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1家、市级众创空间11家,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
绿色发展显现新成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治污、精准治污、铁腕治污、协同治污。“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化减排治理,加快工业企业退城搬迁,退城搬迁污染工业企业34家,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2万余家,石钢环保搬迁顺利完成,替代燃煤和燃气锅炉供热5500万平方米;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36家,整治完成重点VOCs深度治理企业30家;对新排查出的104家“散乱污”企业,均已进行改造提升或取缔。坚定不移去产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量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累计压减炼铁产能119万吨、炼钢产能142万吨、水泥产能1100万吨、焦化产能365万吨。持续推进绿色发展,2020年,河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获评河北省绿色工厂,河北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获评河北省绿色园区,至此,石家庄市共有41家单位入选省级绿色制造名单,25家单位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国家级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龙头企业引领新跨越。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成长,已成为我市发展现代产业的“领头羊”,对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协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有序联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两化融合实现新发展。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互联网+”文件精神,以“互联网+制造业”项目谋划为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助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20年,4个项目申报工信部试点示范,5家企业通过工信部贯标评定,13个项目入选省试点示范项目,推动1000家企业上云,科林电气入选工信部上云典型案例,8个企业车间、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县域经济迎来新突破。石家庄市的县域工业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块状产业集群,如藁城区和高新区的生物医药、栾城的装备制造、鹿泉的电子信息、晋州的纺织、正定的板材家具等特色产业集群;西部山区钢铁、水泥、钙镁等产业正在实现绿色提升。
3.存在不足
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仍处在阵痛期。工业传统行业占比大,产业结构层次整体偏低,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高排放产业正在压减和调整,传统行业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严重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产业竞争力偏弱。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产业层次偏低,行业名优企业少,龙头企业支撑力不够。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装备和技术工艺落后,工业产品创新和设计能力短板严重,产业链条短,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
三是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明显。我市工业门类较为齐全,主导产业发展相对均衡,产业结构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但主导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也很突出,占全市GDP比重仅1/3。
四是产业集聚度仍偏低。开发区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集聚弱,园区发展不均衡,“小、散、弱”问题突出,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在全球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石家庄市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必须准确把握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1.国际格局面临大调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酝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深度重组。争夺发展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主要国家和经济体推动“产业回归”力度加大,产业链集群化、本地化步伐加快,经济主权、产业安全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发达国家积极主导重塑全球贸易和投资新秩序,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新兴经济体国家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面临重大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更新换代,制造业发展模式发生深刻转变,工业4.0成为各国产业战略和全球产业竞争新领域,国际制造业分工格局不断调整。
2.国内前景迎接新机遇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产能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人口比重降低直接使得劳动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下降,产业中高端发展与规模中高速增长的矛盾凸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着我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加强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有望实现新突破,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韧性将得到新提升。
3.区域形势带来新变化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高端产业加速溢出,京津冀地区新一轮产业重构,必将带动河北整个区域的高端、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为扩大对外开放、聚集国内外先进要素搭建了更高更大的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为打通开放新通道,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新样板,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以及河北省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先行区,必将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雄安新区的高标准规划和高质量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虹吸和辐射效应,是我市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市必须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要把雄安新区作为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窗口和学习的标杆,积极加强与雄安新区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互动、融合、支撑,加快补短板、提效率,加快省会城市高质量发展。
4.省内发展步入新阶段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省制造业发展速度、动力、结构和模式正发生积极转换,以制造业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升级日益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找到了方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家大事加快落地实施,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高水平筹办冬奥盛会,中国(河北)自由贸易区、大兴国际基础临空经济区等重大平台建设,为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扩大内需和“两新一重”建设,将助推我省抢占投资消费升级机遇。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5.市域产业处于关键期
我市现有产业,既有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布局,也有近几年顺应产业发展形势逐步培育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国家政策导向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已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原有产业,有的需要关停并转,有的落后产能必须淘汰。为此,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主动调整现有产业结构;按照“新发展理念统领、新开发模式优化、新目标任务牵引、新技术革命创新驱动、新营商环境吸引、新产业项目带动”的发展路径,走出一条“外引内联、承接转化、融合创新、有序辐射、城乡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新路;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总体要求
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和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家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和谋划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石家庄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石家庄市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改革共识,多措并举积极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挥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和十四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和筹办北京冬奥会的历史机遇。
立足我市制造业现有基础,依托7大重点产业和县域特色重点产业,坚持开拓创新,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战略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两化融合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新发展动力,培育新发展动能,催生新制造方式,激活新主体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发展先进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在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总量的同时提升整体发展质量。全力开创我市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新局面,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发展原则
坚持提质增效。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现代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业新体系,推动省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高度重视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开展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工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融合互动。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增强现代产业内部各领域之间的联动、渗透和融合,深入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协调优化。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全面推进与京津雄对接、协作,不断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提升开发区聚集程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强化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物流链、价值链,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坚持开放合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机遇,用足用好全球产业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空间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增强活力和动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绿色永续。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推进制造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相协调,把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把环境准入关,构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产业绿色发展新模式。
坚持军民融合。推动军民融合、军地融合,加快“军转民”,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构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围绕新兴领域和战略领域,积极挖掘军民融合点,争取国家和省军民融合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我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等领域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若干国家级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单项冠军企业、行业标杆、国际品牌;提升制造业比重,不断增强制造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力争完成石家庄由“制造大市”向“创新强市”的转变。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工业整体跨上中高端水平,传统工业提档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12%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左右,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培育形成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研发投入、新产品产值率等指标数据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拥有率达到45%以上。
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工业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快,向着质量效益型迈出了新的步伐。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到9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加550家。
智能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取得明显进展,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8%,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6%,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达到15家。
绿色发展水平更高。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绿色工艺、节能设备的应用,创建一批省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全力提升我市绿色发展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15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3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9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累计]
|
属性
|
产
业
结
构
|
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3.1
|
—
|
12以上
|
预期性
|
2
|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2
|
30
|
—
|
预期性
|
|
3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32.9
|
42
|
—
|
预期性
|
|
创
新
能
力
|
4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
1.2
|
1.5
|
—
|
预期性
|
5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
2499
|
4000
|
—
|
预期性
|
|
6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拥有率(%)
|
36
|
45
|
—
|
预期性
|
|
质
量
效
益
|
7
|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
—
|
5.7
|
预期性
|
8
|
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家)
|
41
|
90
|
—
|
预期性
|
|
9
|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家)
|
295
|
550
|
—
|
预期性
|
|
智
能
发
展
|
10
|
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55
|
58
|
—
|
预期性
|
11
|
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63
|
66
|
—
|
预期性
|
|
12
|
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家)
|
8
|
15
|
—
|
预期性
|
|
绿
色
发
展
|
13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
|
[15]
|
约束性
|
14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
—
|
[13]
|
约束性
|
|
15
|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
—
|
95以上
|
—
|
约束性
|
注:带[ ]内为5年累计数。
到2035年,石家庄市制造业基本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大幅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将石家庄市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开放创新引领基地、特色鲜明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成石家庄国际陆港,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
三、发展重点
(一)做强主导产业,实现率先新突破
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依托中电科13所、中电科54所等优势企业,着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产品的研发制造,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光电产业、着力培育集成电路产业、加强太赫兹技术研发,加快发展软件产业,提升现代通信前沿技术,壮大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超前布局区块链、太赫兹、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链,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军地融合的深度发展,打造石家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
集成电路。重点发展外延材料、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等关键技术,突破大尺寸外延片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瓶颈,加快推进碳化硅外延材料、十二英寸硅外延片、氮化镓射频器件、半导体衬底材料、高端传感器、光机电集成微系统、光通信器件等关键原材料制备技术与射频、电力电子芯片制造工艺技术的研发、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支持用于半导体的电子级高纯硅、电子级化学品、化合物半导体、高导热陶瓷、陶瓷基板及外壳、低温共烧陶瓷多层基板等电子材料发展。大力发展基于MEMS工艺、薄膜工艺技术的传感芯片。增强芯片与应用系统的产业联动,发展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微电机系统(MEMS)、高电压电路、射频电路等特色专用工艺生产线,构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条,提升模拟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发展水平。
加强太赫兹技术研发,构建专业设计平台、测试平台和销售网络,推进太赫兹高功率可控发射器、关键元器件产业化,打造太赫兹产业化基地,形成完整的太赫兹产业链条,实现国产太赫兹芯片重大突破,摆脱进口芯片依赖。
光电显示。加强研发TFT-LCD液晶材料、液晶模块、新型显示玻璃基板、高端光学膜、背光源、高世代玻璃基板、彩色光刻胶、TAC膜、OLED材料等基础材料及其成套设备;重点发展新型玻璃基板、关键液晶材料及核心器件。以高端芯片设计制造为产业链核心环节,有序推进LED芯片、灯具等照明产品的推广应用,提升外延生产和芯片封装环节的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水平,形成从芯片研发、封装到产品应用的完整LED产业链,推动玻璃基板生产线成套设备、高世代线用TFT-LCD液晶材料的产业化,促进光电显示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现代通信。加强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推动量子通信向实用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通信、多媒体通信等通信技术、系统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通信设备和终端、中高端时频器件、光缆及连接器件、天线、数字集群、应急通信、卫星电视安全接收、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和指挥调度系统等产品,加快推进通信技术及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深度应用。
卫星导航及位置服务。加快卫星导航芯片、高性能多模组合导航、高精度定位、系统及终端性能测试检测预评估等新型移动智能终端、网络安全等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动导航网络、信息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光电转换模块、光纤(激光)陀螺、晶体振荡器、视频编解码器等配套产品产业化与规模化应用。依托优势企业,加快民用导航产品研发和位置服务推广,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快速发展,促进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产品创新,推动北斗导航系统在交通、物流、应急救援、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规模化服务应用。构建从产品研发生产、应用系统建设、运营和检测认证等相关服务协调发展的集群化产业体系。
应用电子产业。重点发展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电力电子、大气和水质监测、电动汽车充电桩、轨道车辆用空调机组、汽车电子、智能控制、测量仪器、仪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等优势产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行业地位。
软件和其它产业。面向应用需求,重点发展工业控制软件、应用软件系统及软件服务外包;积极培育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业态,加强推进移动互联网、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开发及其在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深度嵌入。
专栏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项目
|
中电科13所GaN射频芯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卫星互联网射频微波芯片和模块产业化项目,薄膜腔声谐振滤波器项目,5G基站用GaN功放产业化升级项目,微波点对点通信用毫米波GaAs变频多功能器件项目,5G基站射频前端套片产业化升级项目,卫星通信应用GaN芯片产业化,TR组件产业化项目,太赫兹芯片模块产业化项目。同辉电子碳化硅充电桩智能生产线项目,碳化硅衬底加工整线装备制造项目。美泰电子先进MEMS传感器产业化项目。中电科54所高稳定度恒温晶体振荡器产业化项目,小型智能化振荡器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河北普兴电子IGBT用8英寸硅外延片扩产项目,功率薄层硅外延片产业化项目,8英寸Trench功率器件用外延片项目,6-8英寸碳化硅外延产业化项目,大直径硅外延产业化项目。
|
2.生物医药健康
以生物药创新化、制剂药高端化、原料药绿色化、兽药生态化、健康消费品品质化、中药现代化、医疗器械专业化为目标,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鼓励发展生物药,巩固发展制剂药,推动原料药绿色产能置换,着力发展绿色高效的生物兽药,积极推动健康消费品品质化建设,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步伐,积极培育医疗器械产业,构建集生物医药、医疗康复器械、生命信息等多业态相融合的“健康+”产业生态圈。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
生物药。围绕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毒,血液系统、糖尿病、眼科等治疗领域,加快研制新型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药,发展治疗性疫苗、干细胞等生物治疗产品。依托“酶法定点偶联 ADC技术”、“双特异性抗体”等技术平台,进行曲妥珠单抗-MMAE偶联物、CD20/CD47双特异抗体、PD-1抗体、GLP-1-Fc融合蛋白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及产业化研究。
加快发展新型抗体、细胞因子、蛋白及多肽疫苗、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等大分子药物。重点研发重大传染病疫苗、新型佐剂疫苗以及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加快研究生物催化、缓控制剂、药力速释、靶向释药和工程细胞株的代谢工程改造、细胞培养、新型分离纯化介质、大规模纯化工艺、合成医学及中间体等技术及产品。争取在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免疫疗法等领域实现突破。鼓励运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拓宽生物技术在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做好生物安全保障,做大做强生物生化制药产业链。
化学药。建立新药设计、筛选、评价体系,从临床需求出发,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精神神经、自身免疫、感染等疾病领域,开发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创新药物,力争将抗肿瘤药物、降糖药物等重点创新药项目成功开发上市。在新型制剂领域,开发脂质体、原位凝胶、流体晶、微球、静脉乳、缓控释制剂、吸入剂等多种剂型,建立配套生产线,并进行相关新药用辅料的开发,以满足新型制剂需求。在原料药领域,推动原料药结构由大宗原料药向特色原料药、专利原料药转变,并优化原料生产工艺,把污染从末端控制变为源头治理。
现代中药。加强中药新品种、现代中药、组分组方中药制剂、天然药物、中药配方颗粒等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中药经典名方研发,推进治疗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抗病毒、血管性老年痴呆等中药新药研发进程,开发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研发符合中药特点的粘膜给药等制剂技术,加快推动中药注射剂、中药软胶囊、中药颗粒、雾化给药等中药制剂发展,完善民族药的生产、加工、制剂等关键技术。加快塞络通胶囊、连花清瘟胶囊国际化注册进度,推动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发挥石家庄中药基础优势,打造中药黄金招牌,积极争取建立中国北方中医药健康城,全面推进中药产业发展。
养老及康复器具。着力发展智能康复治疗设备、健康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产品。重点开发智慧健康养老、功能障碍器具、康复机器人、仿生假肢、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智能轮椅、智能监测床、智能拐杖等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高端医疗器械。重点开发生物医用材料、便携式全科诊断系统,研发心脑电图监测仪、体外诊断仪、生化分析仪、生命科学仪器等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
智慧医疗。重点发展医用机器人、新型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仪等智能医学诊疗设备。开发具备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功能的移动医疗产品、智能医疗器械、有源植入式设备、可穿戴设备。重点突破大数据分析技术、个性化订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
生物医用新材料。重点发展血管介入类、非血管介入类、骨科植入、电生理类、体外循环及血液净化、眼科、口腔科等医用微纳米人工新材料。鼓励推动人工关节和脊柱、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医用高分子敷料、耗材及新型诊断试剂等生物医用材料高端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
生物兽药。加快新技术创新,研发安全可靠的世界级疫苗、化学品和诊断试剂等兽用生物制品;已开发的原料及其制剂产品按照国家法定药品标准加快注册进度、获取新兽药证书,列入国家标准,加快实施产业化、规模化及其应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集中度。
专栏2 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
神威药业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能力提升改扩建项目。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无菌乳剂(暨纳米特殊制剂)新产品中试生产线改造项目,两性霉素B脂质体生产线及多西他赛多功能生产线改造项目,细胞毒原料生产线项目。石药集团圣雪葡萄糖200吨/a阿卡波糖生产线改造项目。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肠外营养液新产品研发暨产业化项目、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产业化项目。河北国龙制药新型制剂及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石家庄四药乳剂生产线项目、高新区新建口服制剂生产线项目、新建冻干粉针生产线项目。
|
3.先进装备制造
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解决关键核心零部件、重点整机和装备等一系列“卡脖子”技术,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高端轨道装备产业集群,打造航空工业京津冀协同发展窗口和通航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加强制造与信息化融合、军民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推动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高端化发展,着力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智能制造领军城市。到2025年,营业收入达到1350亿元。
轨道交通。加快发展铁路货车修造、现代化有轨电车,积极引入有轨电车、城际动车和地铁车辆关键配套产品生产项目;重点发展新型城市轨道列车、高铁、重载列车、特种车等轨道交通系列高端产品。进一步提升列车空调、成套无砟轨道系统施工设备以及机车车辆配件等优势产品。逐步研发突破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车载通信系统、动力系统、制动系统、安全监控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打造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无线综合承载等技术轨道交通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通用航空。加强研制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用途飞机、教练级、公务机、工业级无人机等整机;加快推进航空电系统、发动机、航空液压件、航空材料等航空高端零部件配套体系研发,突破高端关键零部件技术;重点发展通用飞机关键零部件、发动机、航电系统、机载设备、航空新材料等配套产业;推动国产通用飞机整机集成和关键部件产业化、系列化发展,努力构建覆盖通用航空整机以及相关配套运营的航空产业体系。推进校企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航空材料及加工技术重点工程实验室,依托石家庄通航院士工作站,积极研发电动飞机,提升航空材料、信息与集成控制系统、卫星遥感、整机修造等关键技术水平。打造中国通用航空品牌城市,促进航空产业融合发展。
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专用车、新能源客车及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电机、电池、电控、高性能充电设施等关键基础技术的提升,提高产品技术性能。推进校企与科研院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虚拟仿真和测试验证等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下一代动力电池及氢燃料电池的基础材料、系统集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构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智能网联汽车。抢抓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加快开展车载互联网终端、车联网信息等基础服务,推进无人驾驶、智能座舱、车载雷达系统、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高精度地图定位系统、智能管理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推动智能网联产业化。
智能装备。重点围绕智能金融、智能商务、智能物流、智慧电网、健康养老等领域智能制造和智慧需求,加快发展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传感器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服务机器人、微型无人机、工业级智能无人机、增材制造等产业,加强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建设,争取实现关键环节及局部领域重点突破及产业化应用。
专用设备。实现工程装备、冶金及矿山装备、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大型化、智能化、高效率、绿色化、可靠化与自动监测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及制造。重点发展高压容器、氢燃料高压储罐、盾构机、煤矿采掘装备、高效煤炭综采成套装备、食品加工机械、大型高端农机具、大型高效收获机械、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装备等专用设备整机和相关配套产品;加快工程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以及远程故障诊断和通讯技术的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突破集成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变电站系统,研发一二次相结合的智能化电力设备、控制与安防一体化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发展变电站成套装备、智能配电网成套装备、先进电力电子装置等一批智能电网与用户端装备及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应急装备。重点发展新型应急通信指挥装备、高精度应急预测预警装备和技术、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和产品、医疗应急救治及卫生应急保障产品、特种交通应急保障技术装备、应急后勤保障产品及器材,以及新型应急服务产品。打造应急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将石家庄建设成为省内先进、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应急产业强市。
专栏3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
中航通飞Y5B飞机换装涡桨发动机项目,Y5B无人机(涡桨发动机)项目,AG200项目(小鹰500改进型),AG100复材教练机产业化项目。中农博远智能农机装备建设项目。石家庄科林电气数字化结构制造车间(年产6万台(套)智能电网设备柜体生产线建设项目)项目,智能配电变压器及监测终端产业化项目,智能化中压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产业化项目,配电环网柜智能生产车间(年产2万台(套)智能配电环网柜生产线)建设项目,售电管理装置产业化项目。河北敬业专用汽车改装项目及金属注射成型用粉末制备及应用项目。
|
4.现代食品
秉承食品质量安全第一,适应消费升级新需求,围绕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创新供应、加工、流通、消费新模式,推进食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功能化、休闲化发展。努力提升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和特色饮料等产业优势,推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化、食品精深加工及物流服务全产业链。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工业,重点发展方便休闲食品和保健食品,积极推动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生产;加快构建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竞争力强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到2025年,营业收入达到1250亿元。
乳品加工。加强农副饲料和粪污处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支持发展自有自控奶源基地,有序更新奶源品种,提升有机产品等中高端产品比重;构建母乳数据库,扩大“君乐宝益生菌资源保障中心”中的菌株数量,开展牛乳成分和分离技术研究,推进乳清浓缩蛋白、乳铁蛋白和乳糖等核心原料的研发,加强新产品研发,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配方乳粉、发酵乳,适度发展干酪、乳清粉等,建设种植养殖、良种繁育、研发生产、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协同配套、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的产业体系,成为世界乳制品领先者。
肉类加工。提高冷却分割肉、调理肉、速冻预制肉等制品比重,推动肉类制品深加工,推行标准化包装,大力发展高档低温肉制品,开发适合国人口味的发酵肉制品。鼓励开发低钠、低硝、低胆固醇以及适合于不同人群食用的功能性肉制品。加大对畜禽骨、皮、内脏等的综合利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方便食品。发展多品种、全营养、好品质的方便休闲食品。积极开发低热低脂、低糖低盐、方便时尚的大健康营养功能性食品、养生保健食品、休闲即食中高端多口味食品。扩大糖果及其他烘焙品种的多样化生产,加快速冻快捷食品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家庭主食生产线;提升粮谷类、薯类、豆类膨化食品档次;发展坚果仁、枣干、果脯等休闲食品。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生产,实现休闲食品品牌化。
粮油加工。重点发展食品用专用粉,研发预混混合粉,开发小麦胚芽、小麦麸皮制品。发展以营养特色方便主食、烘焙食品等面粉深加工产品。适度发展谷类、薯类、豆类等原淀粉及有机酸、酶制剂、酵母、功能性淀粉糖等淀粉衍生物。加快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元化、产品绿色化发展,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优质饲料的需求。
专栏4 现代食品产业重点项目
|
石家庄君乐宝乳制品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项目,年产5万吨奶粉生产线项目。河北枣能元生命健康与产业扶贫建设项目。益海粮油扩建、青岛啤酒扩建、栾城河北同福大健康食品城、栾城永和豆浆河北总部生产基地、栾城凯隆达高科农业创业园、冀中南酸枣仁加工产业、 赞皇县奶业智能工厂和全智能化家庭牧场、行唐县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项目建设。
|
(二)做优传统产业,开创振兴新局面
1.钢铁
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加快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集中度提升,全面推进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品种质量上档、产业链条延伸和非钢产业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上水平。加强桥梁钢、容器板、大梁钢、箱体钢、搅拌罐钢等多品种钢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高铁用钢、汽车用钢、造船用钢、建筑用钢、高速工具钢、粉末冶金高速钢等高端冶金材料。加快钢材深加工技术发展,开展打印设备制作,建设注射成型生产线。推广废钢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铁水预处理技术、高拉速/恒拉速连铸技术、无缺陷铸坯、控轧控冷等先进技术应用。提高钢材深加工水平,着力打造精品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钢铁产业。实现石钢退城搬迁后特色发展,将敬业集团打造成国际一流企业。
专栏5 钢铁产业重点项目
|
敬业集团钢铁装备升级改造项目,260万吨/a涂镀板项目,350万吨/a焊管及光伏发电支架管生产线项目,短流程薄带铸轧生产线项目。井陉矿区石钢5G智慧工厂等项目建设。
|
2.石化
以园区化、精细化、链条化、循环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石化产业向园区集聚,实施园区提升、推动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石油化工炼化能力,完善石油化工产业链,填补制约下游有机化工发展的烯烃、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实现由“燃料型炼厂”向“燃料-化工型炼厂”转变,加强轻烃综合利用,拓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延伸发展新兴合成材料;规范发展煤化工,优化发展传统精细化工,创新发展绿色化工材料和高端化工制品。
石油化工。支持企业提升原油综合加工和产品深加工能力。延伸烯烃和芳烃产业链,重点发展大型烯烃和芳烃,提高有机原料的保障能力,延伸发展醋酸乙烯、乙丙橡胶、尼龙工程塑料和尼龙纤维等产品,积极开发新型特种合成材料,实现“油头化尾”龙形发展格局。
现代煤化工。重点推进碳一化学品工艺装备水平提升和产品升级,延伸甲醇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粗苯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聚甲醛、醇醚燃料、针状焦、环己酮、苯乙烯、苯胺、己二酸、蒽油加氢制清洁燃料油等产品。
精细化工。鼓励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绿色工艺流程,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及其附加值。重点发展各类专用肥、复合肥,水溶性肥料;发展高效环保低毒农药制剂及配套的新型助剂,提高化肥及农药产品档次。加快开发三聚氰胺下游产品、功能添加剂、绿色环保型染料、水性涂料、高固体涂料、粉末涂料、高性能防腐涂料等化工新材料及高端精细化学品。
专栏6 石化产业重点项目
|
石家庄柏坡正元化肥合成氨加压气化节能环保技术改造项目。河北诚信集团产品链下游延伸精细化学品项目,氰酯及丙酯系列产品升级改造项目,配套氯乙酸项目、己二腈项目、氰乙酸(酯)升级改造项目,氰乙酸及下游酯类产品升级改造项目,新型螯合剂系列产品项目。河北兰升生物年产7201吨高效低毒农药原药扩建项目。中国石化石家庄炼化新建10万吨/a环氧氯丙烷项目,焦化复产及石油焦利用项目,新增30万吨/a己内酰胺产能项目,轻烃裂解项目,新建5万吨/a异壬醇项目。河北威远生物新建3000吨/a草铵膦原药项目、7500吨/a草铵膦水剂项目、500t/a肟菌酯项目、1000t/a丙硫菌唑项目,新建中试车间及现有原药产品扩能技改项目。
|
3.建材
改造提升传统建材行业,加快开发新型水泥产品、功能化玻璃产品、特色建筑陶瓷产品;鼓励研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新型建材。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建材新材料,促进新型绿色建材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水泥。加快发展工程专用水泥、水泥基材料,优质水泥和特种水泥、建筑骨料、高性能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水泥和部件化深加工制品。重点发展叠合楼板、预制楼梯、预制阳台板等预制混凝土建筑构件,以及钢筒预应力混凝土管、大型管桩、预制箱梁、大跨度混凝土双T板、高铁无砟轨道板等绿色环保、附加值高的新型建材产品。
玻璃。重点发展超厚、超白、超薄、镀膜等优质浮法玻璃和防火玻璃板材、电致变色玻璃等新型节能产品;积极研发汽车、飞机及高速列车风档玻璃等高端功能化玻璃新产品,开发玻璃幕墙、隔热隔音等高端玻璃制品;发展夹层、钢化、中空真空、抗冲击防穿透、装饰装修玻璃、电子玻璃等深加工产品。
陶瓷。开发智能化、时尚化、个性化、多功能、智能家居等陶瓷新产品;推动装饰陶瓷、卫浴陶瓷提档升级,加快发展蜂窝陶瓷、高纯超细陶瓷粉体等新型陶瓷和特种陶瓷产品;推进薄型陶瓷砖、陶瓷薄板、文化艺术砖、功能型防滑、防污、自洁净抗菌、耐磨或复合型新产品绿色应用,推广高端建筑陶瓷及智能节水卫生洁具适用于装配式建筑。
4.纺织服装
以高端化、时尚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扩大中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供给,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开展大规模、个性化高级服装定制,推动由“纺织之都”向“时尚之城”转变;推进超仿真、差别化、多功能纤维及新型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纺织品、自主品牌服装三大产业链。培育发展纳米、碳纤维等新型材料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发展功能性纺织品和成衣制造。结合智能产业、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拓展融入可穿戴技术的智能服装和汽车内饰、医用、防护、阻燃、防辐射等特种产业纺织品的新兴领域。
专栏7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项目
|
河北圣源纺织智能落纱系统配套技术改造、细纱机集落、自络改造项目。河北新大东纺织牛仔布生产线改建引进50台高速剑杆织机项目,扩建及提升功能性牛仔布生产线项目,自动化综合改造项目,2万锭纱厂建设项目。晋州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赵县纺织服装产业园、高邑智能鞋服产业园、藁城差别化功能纤维研发生产等建设项目。
|
5.家具制造
提高家具产品原创设计水平,加强新型复合材料、绿色环保材料、强化水性涂料等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动家具制造行业向功能、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与家具制造全产业链相融合,支持家具制造业智能车间(工厂)建设,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和实体店结合的销售模式。积极开发功能、绿色、智能化高端家具产品,大力发展新中式家具、全屋定制板式家具及高附加值的传统家具。做大做强正定家具制造基地。
(三)做大新兴产业,打造发展新动能
1.节能环保
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研发、环保设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制造,创建环保节能产业园区,努力做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努力打造国内先进环境监测设备制造及服务基地。
节能环保技术装备。重点发展脱硫脱硝、工业有机气体净化、汽车尾气净化、生态环境监测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先进环保类设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研发高光谱/质谱/色谱类高端环境监测仪、颗粒物/臭氧/VOCs/源解析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仪、溯源/应急场所的环境机器人、高分辨率环境遥感技术及装备、船舶柴油车尾气监测系统;大力支持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的绿色产品,如基于AI图像识别的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移动走航监测,环境新型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性综合监测等与人体健康的痕量污染监测装备;鼓励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融合物联网、模型算法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生态大脑”体系,为智慧生态转型、智慧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撑;鼓励发展先进环保产业,促进“五链”融合,培育环保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重点发展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梯次回收综合利用等成套装备。加大废旧电路板、废旧电池、荧光灯回收利用技术研发。推进高浓度有机废水无害化,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深化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
专栏8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
|
河北顺境环保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梯次回收综合利用工程项目。
|
2.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支持研发和推广与被动房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构建关键环节创新研发体系,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进新型保温材料、高效节能门窗、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等配套产品、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展被动门、被动窗、被动门窗专用胶条等节能建筑新产品;打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石家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示范基地,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重点项目
|
石家庄盛和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年产85万平方米节能门窗、河北天山建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万平方米节能门窗、石家庄迎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00万㎡离线LOW-E镀膜玻璃生产线等建设项目。
|
3.新材料
大力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增强型玻璃纤维、电子玻纤、玻璃微纤维棉高效绝热及过滤材料等新型建材;重点开发用于节能防火、填充涂敷、储能保温隔热性能良好、使用寿命长的新型墙体材料、低辐射镀膜玻璃、新型节能门窗;推动新型墙体材料、环保型涂料、防水和密封材料、高效节能防火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产品产业化及应用;积极推进增材制造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为打造强韧、耐用且稳定的零部件提供基础支撑,提高生产速度,降低生产成本;以高端铁基材料、关键电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工程塑料、环境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抓住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技术研发,提高产品性能,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促进产业绿色创新发展。
专栏10 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
河北敬业立德建设注射成型生产线、增材雾化粉末制备及应用项目。晋州绿色建材产业园、井陉绿色建材(骨料)生产基地、井陉矿区天汇绿色建材新材料产业基地、栾城普尚新材料产业园、高邑绿色建材产业园、赞皇石家庄南部新型绿色建材园区、行唐县绿色新型建材基地、藁城同福绿色家居产业基地等建设项目。
|
四、主要任务
(一)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新时代获取竞争优势、提升制造业发展韧性的关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石家庄制造业要以创新为引领,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提升园区空间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园区产业“低退高进”,努力把开发区(园区)打造成为全市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创新驱动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成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窗口和桥头堡。推进石家庄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建设,通过创新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成为引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地。通过建设企业创新平台、产业(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工业设计中心等方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发展韧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1.鼓励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聚焦卫星导航、智能传感器、生物技术、现代中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氢能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做强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营造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研发机构逐步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采取自建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共建的形式,创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的高质量建设,大力支持省级先进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争列国家级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瞄准行业发展重点方向,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带动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
2.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依托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深入对接“雄安科技自由港”,由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聚集和利用相关领域内企业科研力量、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测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资源,联合共建技术联盟,以“资源整合、创新驱动、质量提升、龙头带动、转型升级”为宗旨,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培养、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科技创新活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鼓励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行业优势企业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开放场景、开放应用、开放创新需求, 带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3.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围绕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突破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育产业新优势。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智能产业链的应用,提升产业新动能。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引进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增强产业竞争创新实力。
4.形成社会万众创新局面
大力发展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业工场、创新社区,积极引入京津众创空间品牌在各开发区(园区)设立分支机构、自建或共建众创空间,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争取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依托石家庄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驻石高校和科研院所创业孵化基地等,打造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孵化器集群。
5.发挥市县联动创新优势
依托全省科技中心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基础优势,稳步开展县域科技跃升计划,加强市区与县域联动创新建设,鼓励各县(市、区)省级开发区围绕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加强创新联动、创新发展,形成区域性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一批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的县域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支持引导各县省级开发区与石家庄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级园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培育一批飞地园、园中园,发挥市县联动创新优势,带动县域提升创新能力。
到2025年,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研发投入持续增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研发机构数量占规上企业45%以上。
(二)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
传统制造业其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势在必行。
1.实施关键工序自动化技术改造工程
支持传统制造业实施技改,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质率、节能减排率和生产安全率为主攻方向,推动全市制造业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通过购置自动化通用设备、自主或合作研发自动化专用设备、对现有设备自动化改造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引导企业生产装备数控化换代和自动化普及,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安全生产率。
2.实施“机器换人”工程
针对劳动力密集、作业环境恶劣、高安全风险等环节,采取“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形式,分类组织实施“机器人应用”专项计划。在高强度、重复性、高危岗位推广应用机器人,实现“机器换人”,提升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实现减员增效。
3.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智能制造是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市的战略选择,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加速石家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鼓励企业积极制定或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配备高精度、高性能、智能化设备,采用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系统等),在统一平台上集成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通过强调制造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帮助企业实施完整的闭环生产,为企业打造一个扎实、可靠、全面、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以重点企业的智能制造建设为标杆示范,推动行业智能制造发展,逐步建立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实现由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产品的智能化。着力培育智能制造集成商,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韧性,助力石家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4.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程
依据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引导骨干企业提升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服务等新型能力。普及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系统(PD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为实施智能制造积累软件支撑能力。着力提高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能力、精益生产能力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能力。
到2025年,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6%,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到58%以上,产品生产周期大幅缩短,不良品率降低。打造若干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基础为支撑,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为动力,形成更有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基础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的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没有强大的产业基础能力支撑,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现代产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提质量、优生态,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瓶颈制约,推广先进基础工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支持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针对产业薄弱环节,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基础能力。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2.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基础能力决定了产业发展高度,产业链水平则关系产业整体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持续锻长板、补短板、求突破,推动重点产业链“短链”延长、“断链”连通、“细链”增粗、“无链”生有、“弱链”变强,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努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把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促进石家庄市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3.增强供应链安全稳定性
自主、完整并富有韧性和弹性的供应链,尤其是逐步建立自己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是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体系。推进供应链平台和核心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协同上下游伙伴企业,推动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准匹配。加强供应链合作,强化与龙头企业常态化协调对接,探索供应链国际合作新模式。
到2025年,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中多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
(四)构建绿色化循环体系
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水耗等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为抓手,持续推进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引导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持续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引领重点行业绿色转型,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全市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纺织、食品等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钢铁、火电、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低碳节能技术改造,首先在火电行业探索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验示范,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以提高能效为核心,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重大节能工程为抓手,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开展工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大力推广节能、节水技术及装备。重点抓好21个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开发区的循环经济建设,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减少排放。加快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全面推进园区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和系统优化,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由企业内部向企业之间扩展,加强园区内产业循环耦合,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推动采矿业、钢铁行业与建材行业跨行业固废综合利用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加快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利用规模化、高值化水平。加快构建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和活力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制造格局。
到2025年,创建一批省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15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9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五)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制造与服务实现高水平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打造环境
一是加快建设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破除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市场壁垒,降低产业融合需要的要素流动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营造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保障企业家守法创新的法治环境。三是加大对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政策支持,从财政、税收、人才、金融等多方面发力,努力实现精准支持,解决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各种困难。
2.鼓励转型
服务型制造具有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二是建设以制造业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体系,发展“互联网+”协调制造和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企业与软件信息企业、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三是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对运营流程和环节进行重构,加大技术研发、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力度,整合资源优势,提供专业化、系统化、集成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展在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专业维修维护等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四是尽快破除相关制度障碍,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
3.搭建平台
一是建设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提供研发设计、协同技术创新等公共技术服务,推动产业融合相关技术创新。二是建设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协作平台。建设制造业相关上下游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产业联盟,推动数据信息共享和网络协同制造,提供各类配套服务,为产业融合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应用支持和标准支持。三是建设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扶持地方政府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综合服务,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手段,降低企业融合发展成本。四是建设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鼓励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面向全球布局产业融合网络,利用国际资源,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推动我国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出去”。
到2025年,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和示范区,企业生产性服务投入逐步提高,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两业融合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企业服务收入大幅增加,建设若干个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
(六)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国家重大战略之一,进一步优化承接环境,让项目稳得住能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发挥石家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精准确定功能分区,精准打造承接平台,进一步提升承接能力和水平,积极稳妥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突出专业化、特色化,精准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在产业链条长、协同发展基础较好的领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突破,消除产业链薄弱环节,带动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选择钢铁、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向优势工业企业集中。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抢抓战略机遇,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持续走向深入。全力打造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加快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省会率先”的创新协作新模式,强化协同创新顶层设计,强化创新重大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研发总部+制造基地”跨区域高精尖产业集群,协同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链,积极支持京津科技成果在石家庄落地。强化引进京津创新资源,鼓励支持我市企业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联合共建研发平台,持续提升正定新区、石家庄高新区、石家庄经开区等省级重点产业成就平台承接能力,重点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有影响的区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与京津联合共建各类省级创新平台,推动与京津产业互补。强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能力,建设技术转移支撑体系,加快鹿泉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市级承接平台建设,支持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在我市设立技术转移分支机构或研究推广机构,加快京石协作创新示范园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吸引京津产业转移,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到2025年,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京津冀产业调整,创建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及合作研发、产业化基地。
(七)完善现代化产业布局
针对石家庄主导产业占比较大、传统产业亟需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应在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完整产业配套体系方面下功夫。统筹推进锻长板和补短板,努力完善产业链、做强技术链,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依据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及空间域规划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实施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行动,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大时,可以考虑完整产业链的实施,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小时,则应实施产业集中发展,形成特色产业,以获取集聚经济效益,推进工业企业集聚集约发展。
着力做强做大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快速成长型中小企业,助推小微企业成长为“小巨人”。建立重点培育企业信息库,有针对性制定培育和扶持政策。积极落实大型骨干企业减负措施和帮扶措施,落实直通车服务措施。实施“小升规、中升大”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小微企业。支持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积极申报省科学技术与研究发展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
1.龙头企业壮大工程
充分发挥我市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围绕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变革、具备先发优势的标志性创新型领军企业,扶持发展一批产品层次高、市场影响力大的本土骨干企业,引进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国内外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强做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产业链“四个维度”中,以价值链维为核心,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企业链维、供需链维、空间链维的整合和延伸,集中发展高新技术,占据价值链高端。鼓励企业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间交叉渗透融合,形成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
2.潜力企业扶持工程
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程,加大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水平中小企业集群。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等全流程、专业化服务体系,推广创新券、信息化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围绕细分市场创新发展,引导科技小巨人企业融入全球研发网络、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支持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股份制改造和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等上市关键成长期的支持力度。
3.产业生态营造工程
聚焦我省制造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围绕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应用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建立健全资源开放、能力共享等协同机制,创新融通模式,营造融通发展良好生态。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孵化”的共生共赢生态,提升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质量与效率。加大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力度,出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深化小型微型创业创新基地建设。
到2025年,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制造业示范基地。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4个。
(八)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质量和品牌已经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形象。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质量为先”本质上是顾客需求为先、市场竞争力为先,体现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重要思想。质量和品牌建设与拉动内需形成良好互动,内需升级为质量和品牌建设提供内生动力,质量和品牌建设为扩大内需提供坚实保障。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河北制造整体形象。
1.构建质量标准体系
质量始于标准,质量技术的每次进步,均以标准的形式体现出来,才形成标准的创新。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以先进标准引领、推动、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加快制造业标准化提升,提高关键领域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快标准国际化进程。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国家产业标准竞争与合作,提高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率。鼓励优势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将规模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
2.加快提升产品质量
实施产品质量提升行动,针对重点行业,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的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大力倡导“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管理、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管理模式。在重点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围绕重点产业,培树一批质量管理典型标杆企业,引领实体经济加快发展。
3.大力加强品牌建设
建立完善品牌培育规划,指导企业制定商标战略和商标管理制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强商标注册和商标运用,培育创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商标、商号)和品牌产业。以生物医药、钢铁、食品等优势特色产业和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进一步挖掘、保护传统老字号,增强老字号企业竞争力。支持企业注重品牌资产的管理,加强企业在并购、资产重组中的商标专用权价值评估,防止无形资产流失。鼓励企业运用商标权进行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许可使用、转让等,提升商标品牌价值。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到2025年,产品质量合格率大幅提升,主要工业产品的质量损失率逐步下降,主导参与制定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培育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提升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大力实施“专、精、特、新”工程,培育一批质量素质高、品牌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
(九)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深入贯彻安全发展理念,指导工业行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指导工业企业利用安全生产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提升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构建安全生产“双控”长效运行机制,全面开展民爆行业和装备制造企业“标准化达标建设”,持续开展民爆行业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统筹推进民爆行业重组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推进生产工艺及装备向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实现高质量安全发展。以食盐供应安全为核心,坚持依法治盐,继续实行食盐专营制度,推进食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管理方式,严防工业盐流入食盐市场,健全食盐储备,完善应急机制,加强食盐定点企业规范条件和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食盐电子追溯体系,鼓励企业自主经营、产销一体,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实现盐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措施
整合各部门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为石家庄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
(一)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落实到位。组织抓好规划实施,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研究编制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完善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智库、行业协会等在制造业发展中的指导和服务作用。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开展阶段性检查和效果评估,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和下放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优化规范审批流程管理、减少前置审批事项,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重点推进工业项目并联审批改革,完善涉企收费管理制度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惩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权行为,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强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作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壁垒,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三)优化财政支持政策
优化财政资金管理,进一步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调整优化财政政策和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利用股权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推动县市联动、功能整合的产业投资基金体系建设。围绕重点行业领域,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对行业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优先支持、重点支持、连续支持,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技术改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平台建设,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创造和高效运用。围绕生物、数字等高端产业,设立产业发展政府投资基金,建立政府投资基金容错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按照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对在重点区域的集群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和重点倾斜。扩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带动产业的布局完善和转型升级。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大力实施人才集聚、提升和使用工程,细化制定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着力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聚才、引才、用才机制,优化和拓展人才服务项目,打造“人才绿卡”升级版。围绕产业布局,加强重点行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和职工在岗、转岗技能培训,壮大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加大对企业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补贴力度,做好人才引进费用成本抵扣、利润考核的奖励措施。大力推行企业高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认定,完善落实企业自评职称认证工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持续坚持“人才强市”战略,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打造“人才创业有机遇、发展有平台、事业有成就、生活有保障”的人才友好型城市。
(五)促进生产要素变革
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评价办法,优化评价指标和权重,全面推进工业企业用电、用能、用地、用水、排污、税收综合绩效评价和企业分类指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效益、高产出、高科技企业集聚。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加强与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衔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鼓励工业企业节地挖潜。
(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强化国际合作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紧盯世界500 强、全球行业龙头企业,精准开展招大引强选优,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利用国内市场、资源和智力资本优势,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引导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鼓励企业到境外建立资源能源基地、生产基地、研发设计机构、展示营销网络,有序实施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领域国际产能合作,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
(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支持工业发展,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服务能力,加快政策性融资机构、专业科技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共享平台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协调产业基金、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引导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债权融资等方式为制造业重大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加强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制造业企业合作,积极搞好项目推介,搭建银企合作桥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支持制造企业创新发展。
(八)建立产业服务机制
开展市级重点企业培育工程,经区县推荐,市评审确定企业名单,列为重点培育企业库。充实完善市级重点项目库,加强项目管理与储备,做好企业重点项目导向目录编制,分行业、分批次谋划推进一批对标国际先进的重大技改项目,并择优向省里做好推荐。加强重点产业研究,组织成立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主导产业发展战略、重大项目布局等进行研究和发展咨询,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