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会议第0270号提案的答复
陈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解决重点公立医院就医停车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将“增加20000个公共停车泊位”列入2025年民生实事,进一步缓解“停车难”问题。其中,利用城市闲置地块新建停车场,新增15000个公共停车泊位;探索实行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停车场空余时段错时开放,新增5000个共享停车位。按照民生实事实施方案,将充分盘活市区闲置土地资源,利用城市街角、市区中的零星地块、老旧小区或城中村改造中的闲置地块以及高架桥的桥下空间等闲置土地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加公共停车泊位,缓解医院及老旧小区等停车矛盾突出区域的停车压力。
全市各医疗机构对院内停车场布局和车辆交通流线进行优化调整,新增车位约300个,新设导引牌70余处,持续完善院内停车管理系统,研究推广“先离场后付费”体系和预约诊疗、电子缴费等措施,减少患者滞留时间,释放停车空间。同时,加大医院周边巡查力度,规范疏导院内车辆停放,使车辆秩序得到有效改善。
我市于2022年研发了“石家庄市城市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并不断完善各项功能,平台主要功能包括空闲车位实时查询、停车场饱和预警、目的地周边停车场指引、车位预约等功能模块,现已接入停车场1725个,录入23.2万泊位数据,市民可在微信“立码停车”小程序实时查看停车场泊位即时数据,有助于市民随时掌握停车信息,提前规划停车,为广大市民的出行停车提供信息化支撑。同时,各医院积极推进智能服务,对智能停车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提供停车费在线支付服务,避免患者因支付停车费而排队等待。个别医院还新建了机械停车场项目,存取车采用全自动电子机械设备,增加人脸识别功能,使患者存取车辆更加方便快捷。
我市对实行政府定价的机动车停车服务按照“路内高于路外、拥堵时段高于空闲时段”原则,分区域、分时段、分车型制定差别化收费标准。机动车停车收费区域共划分为三类:一类区域为友谊大街以东、和平路以南、建华大街以西、槐安路以北区域;二类区域为一类区域以外,二环路以内区域;三类区域为主城区行政区域内,一类、二类区域以外的区域。停车时段分为昼间(7时30分至21时30分)和夜间(21时30分至次日7时30分)。一类区小型车昼间3元/小时,10元封顶;夜间每辆次5元;二类区小型车昼间2元/小时,8元封顶;夜间每辆次5元;三类区域每辆首小时收费2元,之后每小时收费1元,6元封顶;夜间每辆次5元。
我市通过科学的线网布局和运力调配,实现了每个重点医院周边均有公交线路通达,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多层次公交服务圈,满足了市民就医出行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已运营与在建地铁线路共计连接14所重点公立医院(院区),覆盖了主城区内绝大多数的重点公立医院,可有效缓解重点公立医院周边的交通压力。对线路运营实施动态调整,大数据分析,持续优化公交线路走向、站点设置及服务功能,进一步对通往省市级重点医院的公交线路发车时间与班次间隔进行调整,实现运力供给与就医客流需求的精准匹配。同时,积极开展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宣传,定期举办进社区、进校园等共建活动,并通过开展“2元畅享地铁”、多元化刷码乘车功能、增设便捷储物柜等便民惠民举措,提升市民出行便利性。
我市聚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持续增强服务能力,全力抓好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建设,积极推动基层机构普遍增设康复、口腔、儿科等业务科室110余个,累计新增服务项目300余项,服务范围明显拓宽。为进一步方便城乡社区居民就近、便利获得基本医疗和卫生健康服务,我市制定并公布了《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其中明确了鼓励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基层门诊、延长门诊服务时间、改善基层就医服务环境等11项具体服务措施。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设延时门诊服务。同时,深化社区首席专家工作室建设,已在65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了111个首席专家工作室,209位首席专家下沉基层,累计接诊28万人次,有效分流了重点公立医院患者,缓解了重点医院人车矛盾,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更加便捷的就医环境,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202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