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适老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第1229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7-17    来源:提案处
【字体: 】    打印

董香文代表

提出的“关于壮大传统优势行业扩大劳动力就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传统优势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石家庄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稳就业的决策部署,紧扣“经济总量过万亿”目标,不断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扩大劳动力就业,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一是扩大工业规模,提振就业需求2024年,全市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3.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8家,为增加就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壮大主导产业,拓展就业空间2024年,我市主导产业实现突破性增长,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57.2亿元,同比增长10.7%;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81.7亿元,同比增长12.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03亿元,同比增长14%;现代食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28亿元,同比增长12.1%。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为拓展就业空间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增高技能岗位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推进实现智改数转。石药集团5G车间入选2024年工信部5G工厂名录,5家企业入选2024年度先进级智能工厂,45个项目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全市企业上云总数突破2万家。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产品、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供设备维护、数据分析等高技能就业岗位。

 二、强化资金扶持与政策保障一是认真落实相关支持政策用足用好“超长期国债”、设备更新“再贷款”、先进制造业“加计抵减”等支持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渡过转型阵痛期,避免大规模裁员。已累计推荐83家企业申报享受2023年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推荐431家总公司和10家非法人分支机构享受2024年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推荐二批次7家企业获得国家超长期国债资金19738万元,第三批13个项目已按程序上报省级审核。推荐137个项目申报“再贷款”政策,前两批已审核通过77个,签约金额153亿元,已发放贷款10.5亿元第三批286个项目已推荐工信部待批。开展“一起益企”等20余场次公益服务活动,9家签约银行为专精特新企业解决融资额度超100亿元。二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规定,强化财税和金融支持,采取系列措施推进全市产教融合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传统产业就业承载力。自2020年起,我市连续5年推荐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共计70家,全部纳入石家庄市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管理,大力推进学校学生毕业即就业。如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争取中央资金38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000万元“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941万元,有力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就业。三是实施人才绿卡政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取得市人才绿卡(B卡)的,自到我市工作或创业之日起5年内,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毕业生可分别享受每月3000元、1500元、1000元的房租补助。在市域内购买首套自用商品房和存量房的,市财政分别给予博士30万元、硕士10万元、学士5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三、大力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年3-5月,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校行,优选规模大效益好的驻石企事业单位,赴外地“双一流”建设高校举办招聘活动。每年11月份,举办石家庄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组织200家以上有高层次人才需求的驻石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端岗位3000个以上,邀请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参会。二是大力发展零工市场我市结合2022年全国首批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试点城市建设,市本级和22个县(市、区)建成23个灵活就业市场,依托乡(镇、街道)、村庄社区、驻石高校建成1230个灵活就业服务站,研发上线“石家庄灵活就业云平台”,构建了“1+22+1230”四级一体线下零工市场体系和线上就业云平台,为灵活就业人员和用工主体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高效便捷就业对接服务,让劳动者在“家门口”享受到即时快招、技能提升、权益维护等服务。三是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全年统筹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持续打造“10+N”公共就业服务品牌,为劳动求职者和用工招聘企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贴心暖心的公共就业服务。2024年,开展招聘活动1139场,提供岗位63.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7.3万人。四是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加强与教育部门和高校联动,落实“1131”实名服务,给予困难毕业生、登记失业青年帮扶,稳定毕业生就业水平。

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上下游就业为推动特色产业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我市认真落实省关于推动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举措部署,全力打造“一县一特色”“县县有集群”的发展局面,全市特色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就业持续增长。2024年,全市纳入省监测范围的特色产业集群40个,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99家,实现营收6785.9亿元,同比增长13%。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引导带动特色产业提质升级,推动产生新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进一步扩大传统就业规模。同时,鼓励和支持配套服务业发展,如物流、金融、设计等,为传统优势行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拓宽就业渠道。二是加强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带动就业自2022年以来,我市连续3年将劳务品牌建设纳入全市20项民生工程,围绕五大主导产业、九个省级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劳务品牌,充分发挥劳务品牌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切实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我市共创建培育42个劳务品牌覆盖一、二、三产业,其中全国家政护工类劳务品牌1个(河北福嫂)、省级劳务品牌10个。劳务品牌企业每年培训培养相关从业人员9.53万人,近三年累计带动从业人员58.89万,人均年收入5.79万。是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带动就业对于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高可提供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支持。2024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449.2万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548人,间接带动就业2104人。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区域协同等政策措施,统筹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壮大,全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和产业提质增效,以产业不断壮大,带动就业持续稳定发展。

欢迎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2025622 

 
对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第1229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7-17    来源:
【字体: 】    打印

董香文代表

提出的“关于壮大传统优势行业扩大劳动力就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传统优势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石家庄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稳就业的决策部署,紧扣“经济总量过万亿”目标,不断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扩大劳动力就业,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一是扩大工业规模,提振就业需求2024年,全市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3.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8家,为增加就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壮大主导产业,拓展就业空间2024年,我市主导产业实现突破性增长,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57.2亿元,同比增长10.7%;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81.7亿元,同比增长12.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03亿元,同比增长14%;现代食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28亿元,同比增长12.1%。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为拓展就业空间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增高技能岗位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为契机,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推进实现智改数转。石药集团5G车间入选2024年工信部5G工厂名录,5家企业入选2024年度先进级智能工厂,45个项目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重点项目,全市企业上云总数突破2万家。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产品、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供设备维护、数据分析等高技能就业岗位。

 二、强化资金扶持与政策保障一是认真落实相关支持政策用足用好“超长期国债”、设备更新“再贷款”、先进制造业“加计抵减”等支持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渡过转型阵痛期,避免大规模裁员。已累计推荐83家企业申报享受2023年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推荐431家总公司和10家非法人分支机构享受2024年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推荐二批次7家企业获得国家超长期国债资金19738万元,第三批13个项目已按程序上报省级审核。推荐137个项目申报“再贷款”政策,前两批已审核通过77个,签约金额153亿元,已发放贷款10.5亿元第三批286个项目已推荐工信部待批。开展“一起益企”等20余场次公益服务活动,9家签约银行为专精特新企业解决融资额度超100亿元。二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规定,强化财税和金融支持,采取系列措施推进全市产教融合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传统产业就业承载力。自2020年起,我市连续5年推荐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共计70家,全部纳入石家庄市校企合作服务平台管理,大力推进学校学生毕业即就业。如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争取中央资金38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000万元“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941万元,有力促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就业。三是实施人才绿卡政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取得市人才绿卡(B卡)的,自到我市工作或创业之日起5年内,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毕业生可分别享受每月3000元、1500元、1000元的房租补助。在市域内购买首套自用商品房和存量房的,市财政分别给予博士30万元、硕士10万元、学士5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

三、大力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年3-5月,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校行,优选规模大效益好的驻石企事业单位,赴外地“双一流”建设高校举办招聘活动。每年11月份,举办石家庄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组织200家以上有高层次人才需求的驻石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端岗位3000个以上,邀请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参会。二是大力发展零工市场我市结合2022年全国首批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试点城市建设,市本级和22个县(市、区)建成23个灵活就业市场,依托乡(镇、街道)、村庄社区、驻石高校建成1230个灵活就业服务站,研发上线“石家庄灵活就业云平台”,构建了“1+22+1230”四级一体线下零工市场体系和线上就业云平台,为灵活就业人员和用工主体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高效便捷就业对接服务,让劳动者在“家门口”享受到即时快招、技能提升、权益维护等服务。三是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全年统筹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持续打造“10+N”公共就业服务品牌,为劳动求职者和用工招聘企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贴心暖心的公共就业服务。2024年,开展招聘活动1139场,提供岗位63.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7.3万人。四是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加强与教育部门和高校联动,落实“1131”实名服务,给予困难毕业生、登记失业青年帮扶,稳定毕业生就业水平。

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上下游就业为推动特色产业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我市认真落实省关于推动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举措部署,全力打造“一县一特色”“县县有集群”的发展局面,全市特色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就业持续增长。2024年,全市纳入省监测范围的特色产业集群40个,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99家,实现营收6785.9亿元,同比增长13%。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引导带动特色产业提质升级,推动产生新就业领域和就业机会,进一步扩大传统就业规模。同时,鼓励和支持配套服务业发展,如物流、金融、设计等,为传统优势行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拓宽就业渠道。二是加强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带动就业自2022年以来,我市连续3年将劳务品牌建设纳入全市20项民生工程,围绕五大主导产业、九个省级重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劳务品牌,充分发挥劳务品牌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切实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我市共创建培育42个劳务品牌覆盖一、二、三产业,其中全国家政护工类劳务品牌1个(河北福嫂)、省级劳务品牌10个。劳务品牌企业每年培训培养相关从业人员9.53万人,近三年累计带动从业人员58.89万,人均年收入5.79万。是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带动就业对于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高可提供4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支持。2024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449.2万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548人,间接带动就业2104人。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区域协同等政策措施,统筹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壮大,全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和产业提质增效,以产业不断壮大,带动就业持续稳定发展。

欢迎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2025622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冀ICP备06000020号-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