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  适老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 基础和背景)
发布时间:2011-06-28    来源:
【字体: 】    打印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由石家庄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1年1月22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功能地位的关键时期,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创造竞争优势的攻坚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顺利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变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和省内形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了“十二五”发展思路、发展导向和战略目标,为编制我市“十二五”规划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从中等收入地区迈向高收入地区的重要发展阶段,根据《中共石家庄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紧密结合我市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我市“十二五”规划。
第一章 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周期调整的国内经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和谐进步,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3401亿元,年均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部财政收入387.9亿元,年均增长18.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3.63亿元,年均增长19.96%。发展基础日趋坚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58亿元,年均增长26.1%;消费市场繁荣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91亿元,年均增长18.1%。
结构调整取得长足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3.9∶48.4∶37.7调整到10.9∶48.6∶40.5。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工业倍增计划成效明显,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6.4%。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面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4项,省级165项。农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面貌明显改观。城镇“三年大变样”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三年累计完成投资2965.6亿元。到2010年,改建新建城市道路300余公里,绿化面积1597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比2005年提高7.2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出现新局面,基本实现平原地区全部农村和山区行政村公路、通讯、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农村新民居建设为中心的农村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路网功能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539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100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160公里、14.7公里/百平方公里。道路运输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共完成旅客运输量5.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39亿人公里。货运量6.4亿吨,货运周转量1514亿吨公里。开辟公交线路84条,全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4.75标台,城市中心区域公交线网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1.75公里/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90元,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7元,年均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和农村居民非农业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3.1万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82.6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人口、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以及民族、妇女和残疾人事业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程度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节能减排推进速度加快,预计到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44%。COD排放总量比2005年消减6.8%。SO2排放总量比2005年消减2.33%。节约用水成效明显,万元GDP水耗下降到45吨,比2005年减少36%。“洗城净天”效果显著,中心市区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9天。河湖污染治理初显成效,滹沱河、洨河、磁河,石津灌渠、邵村排干渠,汪洋沟“三河两渠一沟”水质有较大改善。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大,初步完成滹沱河市区段、太平河水系、民心河水系改造和建设,基本形成中心城市滹沱河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较大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东方热电、宝石集团、化肥集团等7家国有大型企业成功重组。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浦发、兴业、东亚等银行机构落户我市,政府性融资平台与市场化融资平台分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程序大幅简化,五年共消减行政许可项目136项,消减率达到53.5%,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各项重点任务有序实施。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内陆港、空港和大西柏坡等对外开放窗口建设出现新转机,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2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稳中有升,累计利用外资达到27亿美元。区域联合协作取得新进展,与京津、晋蒙和沧邯地区在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累计引进内资达到1077亿元。
“十一五”开创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局面,不仅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积累形成了一些值得长期坚持的重要经验。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齐心合力谋发展,团结一致搞建设,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应对复杂多变形势,保持城乡跨越发展。二是以城市建设为引领,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地位,完善城市功能,树立现代形象,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发展环境,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带动力的中心城市。三是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为前提,勇于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实践,树立争先意识,强化赶超理念,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区域大开发,实现产业大发展。四是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调整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创新就业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强化社会保障,维护群众利益,共享发展成果。五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增活力,抓住关键环节和领域,推进改革开放,理顺发展关系,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和经济开放程度。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展望“十二五”,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区域关系加速调整;省内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突破,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竞争激烈的发展环境,在给我市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将深刻影响我市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和宏观战略决策。
战略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由中等收入阶段跨入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的大变革和国内经济的大调整,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总体上有利于更好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契机。一是后危机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加速推进,为我市发挥环京津科技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迅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随着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出台,京津冀一体化加速,为我市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与京津的对接和互动发展,打造京津冀第三增长极,提供了重要条件。三是国内新一轮以产业新区建设为焦点的区域竞争正在兴起,正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竞争新变局,冀中南经济区战略地位的进一步凸显,为我市突破行政区划障碍,规划建设功能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重大转机。四是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以生产要素集聚为标志的各类特色城镇加速形成和扩张,为我市迅速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培育发展次中心城市,壮大县域特色城镇,构建完善城镇体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五是随着高铁时代到来,与周边中心城市一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承南接北、东出西联的区域性陆海空快速交通网日趋完善,为我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提供了重要支撑。六是国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速攻坚,为我市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面临挑战。由于外部不利影响与自身结构性矛盾相互叠加,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发展与转型双重压力,挑战前所未有。一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倾向,国际资本转移出现新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传统对外开放和合作模式面临新挑战。二是国家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对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约束和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强化,依赖传统产业和传统增长模式实现跨越发展难以为继。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区域间人才和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传统的对外技术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加快高水平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四是落后的县域经济已成为全市跨越发展的“短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极为迫切。五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任务艰巨。六是诸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凸显,迫切需要加速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涉及利益关系的改革和调整,改革攻坚面临考验。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期,城市水平的跨越提升期,社会事业的全面突破期,改革开放的深化攻坚期。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直面挑战,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 基础和背景)
发布时间:2011-06-28    来源:
【字体: 】    打印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由石家庄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1年1月22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功能地位的关键时期,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创造竞争优势的攻坚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顺利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变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和省内形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了“十二五”发展思路、发展导向和战略目标,为编制我市“十二五”规划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从中等收入地区迈向高收入地区的重要发展阶段,根据《中共石家庄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紧密结合我市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我市“十二五”规划。
第一章 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周期调整的国内经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和谐进步,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3401亿元,年均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部财政收入387.9亿元,年均增长18.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3.63亿元,年均增长19.96%。发展基础日趋坚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58亿元,年均增长26.1%;消费市场繁荣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91亿元,年均增长18.1%。
结构调整取得长足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3.9∶48.4∶37.7调整到10.9∶48.6∶40.5。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工业倍增计划成效明显,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6.4%。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面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4项,省级165项。农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
城乡建设面貌明显改观。城镇“三年大变样”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功能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三年累计完成投资2965.6亿元。到2010年,改建新建城市道路300余公里,绿化面积1597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比2005年提高7.2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出现新局面,基本实现平原地区全部农村和山区行政村公路、通讯、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农村新民居建设为中心的农村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路网功能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5397公里,公路网密度为100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160公里、14.7公里/百平方公里。道路运输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共完成旅客运输量5.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339亿人公里。货运量6.4亿吨,货运周转量1514亿吨公里。开辟公交线路84条,全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4.75标台,城市中心区域公交线网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1.75公里/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90元,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7元,年均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和农村居民非农业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3.1万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82.6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城市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人口、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以及民族、妇女和残疾人事业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程度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节能减排推进速度加快,预计到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44%。COD排放总量比2005年消减6.8%。SO2排放总量比2005年消减2.33%。节约用水成效明显,万元GDP水耗下降到45吨,比2005年减少36%。“洗城净天”效果显著,中心市区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9天。河湖污染治理初显成效,滹沱河、洨河、磁河,石津灌渠、邵村排干渠,汪洋沟“三河两渠一沟”水质有较大改善。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大,初步完成滹沱河市区段、太平河水系、民心河水系改造和建设,基本形成中心城市滹沱河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较大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东方热电、宝石集团、化肥集团等7家国有大型企业成功重组。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浦发、兴业、东亚等银行机构落户我市,政府性融资平台与市场化融资平台分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程序大幅简化,五年共消减行政许可项目136项,消减率达到53.5%,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各项重点任务有序实施。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内陆港、空港和大西柏坡等对外开放窗口建设出现新转机,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2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稳中有升,累计利用外资达到27亿美元。区域联合协作取得新进展,与京津、晋蒙和沧邯地区在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累计引进内资达到1077亿元。
“十一五”开创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局面,不仅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积累形成了一些值得长期坚持的重要经验。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齐心合力谋发展,团结一致搞建设,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应对复杂多变形势,保持城乡跨越发展。二是以城市建设为引领,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地位,完善城市功能,树立现代形象,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发展环境,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带动力的中心城市。三是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为前提,勇于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实践,树立争先意识,强化赶超理念,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推动区域大开发,实现产业大发展。四是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调整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创新就业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强化社会保障,维护群众利益,共享发展成果。五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增活力,抓住关键环节和领域,推进改革开放,理顺发展关系,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和经济开放程度。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展望“十二五”,国际格局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区域关系加速调整;省内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突破,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竞争激烈的发展环境,在给我市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将深刻影响我市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和宏观战略决策。
战略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由中等收入阶段跨入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的大变革和国内经济的大调整,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总体上有利于更好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契机。一是后危机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加速推进,为我市发挥环京津科技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迅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随着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出台,京津冀一体化加速,为我市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与京津的对接和互动发展,打造京津冀第三增长极,提供了重要条件。三是国内新一轮以产业新区建设为焦点的区域竞争正在兴起,正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竞争新变局,冀中南经济区战略地位的进一步凸显,为我市突破行政区划障碍,规划建设功能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重大转机。四是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以生产要素集聚为标志的各类特色城镇加速形成和扩张,为我市迅速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培育发展次中心城市,壮大县域特色城镇,构建完善城镇体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五是随着高铁时代到来,与周边中心城市一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承南接北、东出西联的区域性陆海空快速交通网日趋完善,为我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提供了重要支撑。六是国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速攻坚,为我市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面临挑战。由于外部不利影响与自身结构性矛盾相互叠加,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发展与转型双重压力,挑战前所未有。一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倾向,国际资本转移出现新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传统对外开放和合作模式面临新挑战。二是国家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对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约束和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强化,依赖传统产业和传统增长模式实现跨越发展难以为继。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兴起,区域间人才和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传统的对外技术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加快高水平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四是落后的县域经济已成为全市跨越发展的“短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极为迫切。五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任务艰巨。六是诸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凸显,迫切需要加速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涉及利益关系的改革和调整,改革攻坚面临考验。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期,城市水平的跨越提升期,社会事业的全面突破期,改革开放的深化攻坚期。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直面挑战,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冀ICP备06000020号-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