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家庄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2月26日在石家庄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赵建林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石家庄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提请市第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坚持“两手抓”“双胜利”,全力落实“六稳”“六保”政策举措,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经济运行稳定恢复,主要指标回升向好。年初确定的31项指标中,22项指标完成目标任务,9项指标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一)防疫情、促发展,经济运行逐步回升。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科学组织精准救治,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实现了“确诊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输入病例零扩散”,得到国务院工作指导组高度评价,我市成为全国感染率最低、复工复产复市最快、活力秩序恢复最好的特大城市之一。科学有序推动经济复苏。分区分类制定复工复产方案,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企业健康发展“16条措施”,开展“千企帮扶”,全力解决企业用工、物流和生产要素供应,强力推进复工复产。我市“打出金融‘组合拳’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经验做法被国务院通报表扬。上半年经济增长实现“由负转正”,全年生产总值增长3.9%。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制定出台系列“降成本、保运营”措施,全市新增减税降费260亿元,减免各类房租1.4亿元;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的21家企业提供贴息贷款19.6亿元,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与8家合作银行累计签约专项信贷额度4190.6亿元,已投放2792.2亿元。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开展企业包联帮扶,协调解决企业难题2000多个,我市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考核中位列第一,获评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全市新增内资市场主体18.75万户,总量达到119.76万户,万人拥有量达到1154户,均居全省首位。
(二)抓创新、谋转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继续增强,预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9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96家,新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8家,数量均居全省第1;9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产业转型持续加速,滚动实施107个重点技改项目,经开区列入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无极县列入省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33家,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达到370家;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万亿、贷款余额1.3万亿,存贷款规模领跑全省;《石家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基本完成;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旅发大会,旅游业总收入实现684.2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实现“十七连丰”,总产量达470.9万吨;畜牧生产加快发展,新建扩建生猪养殖场80家,完成智能化牧场改造66家;赞皇县开工建设全国首家全智能化未来家庭示范牧场,平山苏家庄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三)促消费、稳投资,内需拉动继续增强。消费需求加速回补。全市商贸流通企业线上下单量、线上销售额增长30%以上,网络直播带货成交金额达7.2亿元;充分发挥消费券撬动作用,累计发放消费券1.06亿元,带动消费约20.2亿元。有效投资合理扩大。围绕“两新一重”,加大项目谋划储备,谋划包装项目502个,总投资4476.6亿元。抓住国家政策红利,66个抗疫国债项目争取资金23.5亿元,106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争取资金18.9亿元,省代发我市地方政府债券318.1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开展“精准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和“项目手续办理攻坚活动”,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包联,组织一站式审批专班,全年举办4次项目集中开工活动。391个省市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220.3亿元,新开工项目140个,竣工65个。
(四)强功能、提品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交通路网更加完善。地铁运营里程达61.6公里,津石高速、南绕城高速开通运营,我市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城市建设有力推进,全年维修道路58万平方米,332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完工,被动房建设全国领先,供热、燃气、供水等老旧管网改造完成539.3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完成172公里,主城区和县城市政排水雨污合流制管道基本“清零”,市内区和正定县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19个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3859个村庄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动态新增的175户危房改造任务圆满完成;全年完成厕所改造提升20.6万座;藁城岗上镇杜村被评为全国首批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
(五)建机制、优服务,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审批改革持续深入,市级行政许可精简为236项,287个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728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19504项政务服务开通网上办理;推出31类“一件事”服务套餐,高频审批事项实行“一次告知、一次提交、一窗受理、一次办好”。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成立自贸区研究院,完成创新试点任务47项、创新清单任务162项,我市获批国家级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进口钻石口岸获得批准。出台综试区建设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在第四批24个综试区中,最先拿出实施方案。中欧班列实现图定化运行和双向运营,月开行量可达12列以上。招商引资强力推进。在全省率先举办网络签约会,实施党政领导外出招商、部门联合招商。强化外资企业服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8.3亿美元,增长13.1%。
(六)补短板、强弱项,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持续开展教育、科技、产业扶贫和医疗救助,顺利实现4个贫困县摘帽、585个贫困村出列、20.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5.4%降为0。全力稳就业保就业,推进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累计发放补贴2.84亿元,惠及61.89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2.84万人,全省第一。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统筹推进大气、水、土等重点领域治污,优良天数达到205天,比去年增加31天。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辖区内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营造林114.95万亩,新建提升绿地396万平方米。3207种药品纳入医保系统,京津30家优质医疗机构纳入我市医保定点范围,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棚户区改造开工12491套,成功入选全国2019年度“棚户区改造十大激励支持城市”,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意识到,尽管我市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一是部分指标低于预期。2020年生产总值、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指标分别低于计划增速2.6个、2.3个、4.7个、12.4个和24.9个百分点,全体、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指标分别低于计划增速1.5个、3.1个、0.6个百分点。二是需求下降导致经济循环受阻。居民非必需品消费等因疫情冲击受到严重抑制,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大幅下滑,同比下降25%以上,消费增长受到制约。由于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订单减少,我市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大幅下降,加之我市投资基数较大,导致投资增长压力不断加大。三是行业企业运行困难较多。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最大,不少中小微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停产关闭等情况,存在企业破产增多的可能。四是公共卫生和应急体系短板凸显。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不足,县镇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五是社会民生领域面临较大挑战。稳岗稳就业难度加大,部分劳动者工资收入降低,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养老、托育、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疫情防控政策协调协同还不够,有的政策存在碎片化、条块化问题,现代化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有待优化和加强。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要求特别是王东峰书记对石家庄工作的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十届十次、十一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落实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升总体要求,突出“八聚焦、八提升”战略重点,大力发展“4+4”现代产业和“四种类型经济”,确保圆满完成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在综合研判国家、省、市发展形势、分析增长动力、兼顾发展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提出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进出口总值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生态环保、民生福祉类指标完成省定任务,并力争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成绩。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21年,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突出发展主题、保持奋进姿态、坚持系统推进、实现良好开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做好九方面工作。
(一)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动生产生活早日回归正轨。
一是坚决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汲取本次疫情防控经验教训,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理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对出院患者做好医学观察、跟踪随访、恢复期康复工作;完善社区(农村)防控措施,稳妥做好疫情善后工作,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落实“四早”要求,完善并及时启动相关防控预案,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做好外防输入各项工作,密切跟踪和分析全球疫情走势,快速精准识别和管控风险源、风险点,加强入境,尤其是航空口岸卫生检疫,确保不出现盲点、疏漏。
二是分区分级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及时推出一系列对冲纾困政策。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积极帮助解决企业用工、物流、资金和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问题,全力保障城乡道路、公共交通畅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应急纾困服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加强投资项目远程审批服务,做好用工、土地、资金、用能、环评等方面保障,及时帮助解决重大项目复工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同时,及时解读形势和政策,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三是强化保居民就业和民生兜底。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援企稳岗作用,鼓励受疫情影响企业与职工协商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待岗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密切关注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状况和用工需求,通过“点对点”运输等方式引导农民工有序返岗复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作用,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企业开复工信息,开展网上招聘。对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实施救助帮扶,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一是培育数字经济新引擎。加快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围绕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落户一批数字产业研究院或技术创新联盟,入驻企业50家以上。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步伐,实施“千项智改、千企提质”工程,打造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加快构建数字城市应用场景。发挥数博会永久举办地优势,打造我市数字经济名片。
二是实施主导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鹿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继续推动13所、54所战略合作项目落地产业化,扩大微波射频、智能传感器等技术优势,做大智能显示、通信装备、集成电路等高新产业。生物医药,打造细分行业和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加快建设石药重组蛋白医药产业园建设,推进抗体、疫苗、多肽药物等生物药品产业化,推动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向千亿级规模迈进。先进装备制造,培育壮大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业,从零部件向整机制造转型。节能环保,聚焦京津冀区域节能环保需求,大力发展环境监测、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等产业,高标准建设先河环保产业创新中心,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
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现代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尽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楼宇经济产业链。加快新媒体电商直播示范城市建设,办好正博会、航博会等大型展会,加快引进一批知名展览、重要会议、重大赛事,壮大会展经济规模。立足现代商贸物流资源,打造物流枢纽城市和示范物流园区,积极推进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金融业,加强与省监管部门、中介机构联系,建立企业挂牌上市辅导合作机制,力争年内企业挂牌上市20家以上。依托自贸区正定片区、桥西金融创新开发区、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引进外资和总部型金融机构,统筹推进金融聚集区建设。充实地方金融监管力量,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大重大金融风险点处置化解力度,维护金融稳定。旅游业,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办好第八届、第九届旅发大会,做好正定古城5A级景区创建,繁荣发展旅游经济。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对接承接京津技术转移,大力发展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支持文化与科技、金融、设计等融合发展,打造全省文创之都。
(三)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第一动力的支撑作用。
一是做多做强创新主体。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激励企业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建立重点企业数据库,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构建良性循环发展格局。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00家以上。
二是做大做活创新平台。发挥诺奖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开放力度,聚焦“卡脖子”技术和成果转化需求,争取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区域创新中心,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性成果。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的支持力度,积极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年内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
三是做优做特创新生态。探索实施“人才绿卡”升级版,优化市属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专业学科设置,用好职教园区、高校园区等承载平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深化科研单位改革,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制度,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四)多措并举扩大内需,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实施投资提质行动。围绕“4+4”现代产业和“四种类型经济”,继续开展“招商引资月活动”,力争引进一批高投资、高效益、强带动的大项目、好项目。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升级加力”行动,重点抓好海康威视石家庄科技园,华创生物基因检测中心等项目建设,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统筹安排项目集中开工和观摩拉练活动,大力推广项目联合审批专班和土地组卷报批专班经验做法,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正面清单制度,为项目早开工提供支持。
二是实施消费升级行动。创新消费方式方法,针对不同层次需求,进一步提振实体消费,稳定汽车、石油等大宗消费,加快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加快发展通航服务、钻石加工、跨境电商等高端新型消费业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促进消费增长。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做优做强特色风情街区和“夜经济”街区,加快社区便民商圈和县域商贸设施建设,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不断提高供需之间的匹配程度,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
三是实施环境创优行动。依法有效加强监管,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面推进信用示范城市创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实省百事通“一件事”服务套餐,年底前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社保卡申领、户口迁移等74项事项异地办理。加大精准帮扶企业力度,及时有力推出政策措施,落实纾困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发展要求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配置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一企一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通过脱钩划转、委托监管、依法退出等方式,将市属国有企业纳入集中统一监管体系。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依托冀中南智能港建设石家庄国际陆港,提高中欧、中亚和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频次,加快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提升自贸区正定片区建设水平,支持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抓好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平台发展,用足用好第五航权、A类低空飞行服务站、金伯利钻石指定口岸等政策优势,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国际友城交往,加强教育文化等领域合作。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5%左右。
(六)加强污染精准治理,切实改善提升生态环境。
一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压减煤炭消耗,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综合利用。保障我市主渠道天然气气源稳定供应,加快国家干线管网和市、县支线管网的规划建设。推进光伏平价竞价项目建设,力争提前并网运行。做好重点热电和电网项目建设工作,确保全市电力安全运行。摸清全市碳排放底数,科学制定碳达峰目标和计划,为做好碳中和工作奠定基础。通过构建多元多点多渠道供应的保障供应体系,努力保障能源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是深度治理大气污染。紧盯“退倒十”目标,常态化开展公安环保联合执法,健全完善动态、精准、高效管控机制。以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加快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大力度压煤、减排、控车、抑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三是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强执法监管,确保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违规项目“动态清零”。开展城镇污水和黑臭水体深度治理,强化工业污水达标整治。开展国考断面达标整治,加强河流湖库流域综合治理,对洨河、汪洋沟、滹沱河及白洋淀上游流域重点河流进行实时监控。
四是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持续开展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严防新增土壤污染。强化污染地块环境管理,加强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监管。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6月底前完成雄安郊野公园“石家庄林”和石家庄展园建设,全年完成营造林50万亩。
(七)全面加强建设管理,推动城市建设提质提效。
一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持续巩固“双创”成果,扎实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年内新增停车位3万个。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82个遗留项目,新启动3个改造项目,完成645个老旧小区改造,主城区改造供水、供热、燃气等老旧管网120公里以上。持续开展“美丽街区、精品街道”创建活动,全面提升背街小巷绿化美化净化水平。加快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平台联网。
二是提升交通承载能力。加快石雄、石衡沧港城际建设,加快推进石衡、石忻高速前期工作,加大津石高速、南绕城高速剩余工程推进力度,积极谋划通往藁城、鹿泉、栾城的市郊铁路项目。加快推动中央商务区等地标性建筑建设,确保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4月底前主体工程完工,地铁3号线一期东段、二期工程上半年开通,打通华星路等10条城区道路,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品质。
三是提升县城建设水平。持续实施县城建设提质升级行动,以“文明城、园林城、森林城、卫生城、洁净城”“五城同创”为抓手,统筹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提级扩能,加快补齐公共卫生防控、垃圾无害化处理、排水管网建设等短板弱项,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八)继续加强“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创出特色。
一是确保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落实好66.4万公顷粮食种植任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粮食产量保持在42亿公斤以上,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以强筋和节水小麦、鲜食玉米、“双高”大豆等为重点,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推进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95万吨。
二是改善乡村面貌。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筑风貌提升“四大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改造提升厕所10万座。抓好高邑万城、鹿泉白鹿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打造乡村振兴“石家庄样板”。
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拓展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落地,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骨干的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联合体保持在75家以上、15家以上。
四是巩固脱贫成果。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完善“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定期排查、动态监测、长效管护机制,实现问题动态清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防止规模性返贫。加大对平山、赞皇、行唐、灵寿四个脱贫县和井陉、元氏等脱贫人口较多县乡村振兴支持力度,优化调整现有扶贫政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九)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2.5万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升“五险一金”集中办公效能,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抓好农民工治欠保支工作,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二是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抓好高等学校合并转设工作,提升市属高校综合实力;实施优化城区教育资源布局行动,新改扩建学校19所;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新创建普惠性幼儿园30所。加快健康石家庄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市级优质医疗资源“1+5”提标扩能工程,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高质量紧密型医联体。
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及时有效防范化解国企国资、政府债务、安全生产、食药安全、消防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继续谋划实施10件利民惠民实事,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做好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电、外事侨务、人民防空、气象地震、援藏援疆、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部署要求,砥砺初心担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发展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