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市乡村有很多生养方面的习俗,这些生育习俗反映了人民群众不同时代的愿望、观念、社会关系等。
有喜
旧时,已婚妇女怀孕叫有“喜”。姑娘结婚后,生母很关心自己的女儿是否怀孕,丈夫和公婆更是盼着早抱儿子和孙子。一旦发现媳妇“身上不来了”(月经暂停)或“害口”想吃酸辣食物,就知道是有“喜”了。这时全家人特别高兴,认为后继有人了。
月子
妇女生育,俗称“坐月子”,也有的地方叫“睡了”、“坐满月”。生孩子的屋子叫“月房”,除丈夫、婆婆、母亲及女性伺候者可进入之外,旁人避忌,进月房者不吉利。生育之产妇更忌串门,满月后点纸散花灯,以示结束禁忌。
一旦怀孕,婆家、娘家都要庆祝一番。家里的老少从各方面尽心照顾孕妇。好吃好喝尽着她,脏活累活不让她干,惟恐发生流产等意外不幸的事。母关送鸡蛋、小米、伺候闺女。婆婆伺候一个整月,叫伺候“月子”月子里饮食讲究营养,要软、热。习惯喝小米粥撒芝麻盐(芝麻炒熟研碎和少量食盐),吃鸡蛋、喝红糖水。杜绝让孕妇吃冷食、硬食,不让沾冷水,少干或不干活。
孕妇讲究忌嘴:一忌吃醋,俗话说:“酸妮子,甜小子“;二忌吃母性的动物肉,说这样会生女孩;三不要吃兔肉,怕生下孩子是三片嘴;四不要吃猪头肉,怕生下孩子长疮生病、烂眼边子等。这些禁忌,反映了人们希望生个五官端正的宝贝儿子的心情。
当孕妇肚子大起来,就要忙着给末来的婴儿做几身小衣裳。做婆婆的还到神庙讨子、挂锁、烧香、许愿等。有的婆婆甚至偷偷摸摸的找人卜封求神,算算是男是女?而那些算封先生,为讨主人欢心,骗几个钱花,总是说“是个胖小子”。主人听后往往是半信半疑。
怀孕到了足月就要临产了,丈夫和婆婆更是十分关心,日夜守在媳妇身边。当媳妇发觉肚子疼时,就开始忙活了。尤其当妇女头胎临产前,娘前要给女儿送些馒头、挂面、红糖、鸡蛋等食品至婆家,俗称“催生”。
生产(分娩)
在乡下,生育之室俗叫“产房”或“月房”。一般生孩子不准在娘家,但生育后婆家要差人向娘家报信。
旧法接生,不讲科学与卫生:先把产室炕上的苇席揭去,单铺干草(谷秸),上面再铺一层草纸,产时让孕妇躺在上面,枕头底下也要垫上柴草,意思是:上帝神仙和庙里的奶奶(因过去有管生育的奶奶庙)不要平庸的草民,婴孩出世(生下)死不了。同时要把产房里的窗户遮挡严实。接生婆进家后,往往是产布不洗,脐剪不煮,土法接生。并把屋里的箱盖掀开,柜门打开,抽屉拽出,这叫“早开口,好生养”,意为产妇骨缝开得快、不难产。可是一旦遇到难产就麻烦了,全家人急着烧香祈祷、求神拜侧,神仙又保佑不了大人小孩的安全,所以,过去因接生婆技术不高和卫生条件极差,产妇和婴孩的死亡率很高。即便死不了折腾一身病,正如人们常说的“妇女生养,小死一场“。还有常见的:产后三天只准喝清米汤,所谓米汤越清越下奶,十天半月不准吃稠饭,整月不吃肉、蛋、糖。因此,不少妇女因“月子病”丧生却归咎于神家和命运。
产妇分娩后,严禁闲人进房,三日内不准到室外大小便,产期内且忌冷水洗手。饮食以小米粥及鸡蛋为主,芝麻蘸盐为菜,数日后加食挂面之类软食,日餐4――5次,弥月产妇要向护理人叩头致谢。
妇女生男生女也有一些叫法:头胎生女,二胎生男,叫先“开花后结子”;男女间隔生叫“插花生”。
报喜
旧社会,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儿子越多越好,女儿多了有的就被溺弃。生了男孩视为“有后”,因为男孩可传宗接代,所以丈夫、公婆特别高兴,为“大喜”,以红布条挂于屋门中央靠上;生女孩为“小喜”,以红布条挂于屋门中央靠下。
更古的时候,人家生了男孩子,要在大门口挂起一张弓,叫作“悬弧”(弧就是弓)。因为射猎是古代男子的重要活动,故以“悬弧“作为喜庆生子的标志,也寄寓着孩子长大后能骑马射猎、健壮勇武的美好心愿。后世遂敬指男子的生日为“悬弧之庆”。
男孩的胎衣(俗称衣胞)离开母体后,要由孩子的奶奶亲自包好埋在炕沿下或门后的旮旯里。说什么“小孩子长大后外出了不忘本家土地”,让他“顶门撞户”。如果女孩子的胎衣就不值钱了,可以随便乱扔。处理好胎衣,包好小孩后,当父亲的,就要给岳父岳母报喜了。
报喜也很讲究,一般要带几斤点心,还要带些红颜色的鸡蛋,生男孩的送单数,生女孩的送双数,使大人一看就知道是男是女。甚至要向亲戚送些“喜果“,如红枣、粟子、花生等,目的是通知参加第三日的“洗三”活动。做姥娘的(外祖母)接到报喜,赶快带点红糖、挂面、鸡蛋等有营养的食品和为小孩做的衣服、小被子、小褥子、斗篷、小鞋、帽子等前往祝贺,看望闺女。
相传,产后一个月内外人进产房,就会“踩奶”产妇就没有了奶水或者奶汁少了,所以最忌外人进产房。同时,在一个月以内,产妇不能出家门或到邻家串门。说什么产妇身体不干净,以避免冲坏别人的喜事儿。所以产妇只能在炕上休息,既不得不干活儿又不能走动,所以叫“坐月子”。满月后,主家以彩纸剪灯花到处散点,以示解除禁忌,产妇可以自由了。
本来孕妇分娩前,婆婆已为即将诞生的婴孩做好了新衣,可是当婴儿呱呱附地时,都给穿上别人家小孩的衣服。倘若生的是男孩,还得用其父亲的旧裤子包起来,据说“裤”与“苦”同音,为的是让婴孩自小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长大后经得艰苦。
起名
在乡下,除开“福命很大”的地主老爷们的子女外,一般人家都怕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罪孽深重,长不大,成不了人,于是赶快给孩子起个名字,这时起的史字大多只是小名,往往叫什么狗妮、小猪、和尚、秃子、甚至石头、木棒、狼咬、狗叼之类,以表示他们轻贱。因为,轻贱的东西的照便容易长大的,而那些从阴曹地府来阳世间捉人的无常二鬼,勾魂使者,以为他们是下贱的牲畜或者是无生命的东西,不在他们逮人的职权范围之内,就会把他们放过了。有的人家还怕不牢靠,取下“铁锁”、“拴住”、“拦住”之类的名字,认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正式给孩子起名也有许多讲究:若是男孩儿,常取带有“锁”、“拴”、“斧”(谐福)、“柱”、“虎”等;若是女孩,则往往根据出生当月物候征来命名。如正月生的往往叫“春兰”、“春芳”、“春梅”、“春霞”等;二三月桃杏花开时出生的,则叫“桃妮”、“桃美”、“杏花”、“杏芳”等;七月生的,起名多带“巧”字,象叫“巧云”、“巧儿”等。
城里人和乡下人不同。城里人小孩生下来,刚过三天就要大宴宾客,给孩子取一个堂堂正正的官名。如是男孩就叫什么“国栋”、“庭柱”、“弼臣”或者什么“龙”“凤”之类,总是盼望长大之后,立志要去“为王前驱”,干一番大事业,女孩就叫什么“淑”,什么“贞”呀,或者什么“兰”,什么“桂”之类的名花香草,以显示出是名门淑女,大家闺秀。
庆贺
婴儿出生后,不论生男生女,只要不是特贫家庭都要庆贺,庆祝活动多在婴儿出生后第三、七、九、十二日,一百天、一周岁举行,许多庆贺活动形成风俗。主要有:“报喜”、“洗三”、“做满月”、
“过百天”等。
三日
平山等地多在生育第三天吃面,叫“三日面”祝贺孩子长寿。乡邻送油炸果,数量不等,送双不送单。娘家母亲到场,除送鸡蛋、米、面等食品外,还要送小孩衣服、鞋帽、铺盖、尿布等。自清代以来,这种风俗延续不变。新中国成立后,此俗盛而不衰,越办越大。特别是农村合作化后吃“三日面”,越吃参加人数越多,人民公社有生产队时,全队上百口人全部参加吃,谁家生了孩子不吃“三日面”被视为“穷酸”,不近人情事理。此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文革”期间有所收敛。
洗三
灵寿等地方讲究在第三日举行“洗三”活动。妇女产后的第三天要“洗三”、“起草”。“洗三”又叫“洗儿会”,孩子生下第三天,大人潜洗澡。“起草”就是产妇不在草、纸上睡了,要起来穿好衣服,把用过的干草和纸清扫出去,为了消毒,穿衣前,当婆婆的用艾棵儿和花椒水给产妇洗下身,然后再给婴孩洗澡,给婴孩洗澡还有很多讲究。据传“洗三”这个风俗流传很久,唐宋时代已有这种风俗,一直到现在民间还仍旧保留着。
“洗三”是由一位熟悉这一套规程的白发老太太主持的。在宽沿的大铜盆里,倒上了槐树枝、艾棵儿等植物熬成的苦水,冒着热气。主持洗三典礼的老太太和亲朋家中的媳妇们都先“添盆”。所谓“添盆”就是把一些铜钱放入盆中,并在放入时说些吉祥话,几颗花生、几个红色鸡蛋,也随着“连生贵子”之类的祝词放入水中。当水不大烫手时开始给婴孩洗澡了。并且边洗边念叨祝词:“先洗头,做王候;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等。洗完又用姜片、艾叶给婴孩烧“炙疤”。即用姜片把小孩脑门各关节擦擦,在用烤后的艾叶揉成小团成绒球状,而后点燃在脑门及各关节炙烤,致使婴儿哇哇直哭,为的使婴儿健康好拉扯(抚养)。再用一块青布沾上清茶、擦擦婴儿牙床。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艾、姜、花是中医治疗的药物。在洗、炙、擦的过程中,婴孩如能哭出声来更好,这叫“想盆”,是吉利之兆。如是女孩。还要在此时给她扎耳朵眼儿。
洗完“三”后,要用一棵大葱打婴儿三下,且口中念念有词:“一打聪明,二打伶俐”等。打完由孩子的父亲把葱扔到房顶上去。
“洗三”表示着父母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事后给接生婆一些喜钱和一块红布,以示酬谢。
“洗三”这天亲朋中的女眷都来庆祝,男客则不往贺。恭贺的人要送些食品等礼物。
九日
生子女第九天吃“九日菜”,祝贺孩子富贵。这天乡邻贺礼为三尺花布,亲威如姑姨姐妹除送花布和食品外,还送小件什物。中午吃米、馍、肉茶。这种习俗和“三日面”同时延续。近年有“三日”、“九日”同一天过的,早晨吃面,中午吃菜。80年代后庆贺生儿育女之风盛行,生男生女一个样,垒灶请厨师,摆席设筵,划拳行令,订贺一天。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后,常在庆贺生育的酒席间为孩子认干爹干娘,联为亲戚。
十二
无极等地,多在第九天或第十二天举行庆贺。是日,产妇娘家邀请亲朋好友携小米、鸡蛋、挂面等物,相偕探视产妇,带围脖、斗篷、肚兜和用钱币叠成龙、凤、鱼、虎之类图案的“长命锁”赠与婴儿,祝福健康长大成人。庆诞活动以生男者、生头胎者为隆重,届时主家设筵招待客人。“庆十二”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相沿成习。自实行计划生育、奖励独生子女以来,人们对些活动更感兴趣,馈赠礼物愈加讲究,而主家回敬亦很丰富,间有设筵十几桌乃至几十桌者,有的还放映电影或录像带。
录寿等地,在产后十二天时,要把婴孩的头发剪下一绺,用红布包住缝到婴孩的枕头底下,这叫“压惊”。因为“枕”与“镇”是谐音,“枕压”即“镇压”。十二的枕压,一年十二个月平安。到满天后,再把头发取出来,用面包好喂了狗。
满月
此项活动最为普及,各地对做满月均极为重视。婴孩从生育那天计坟起,满一个月(即产后三十天)为满月。做满月这天,乡邻亲戚聚在一起,饭、菜、酒、肉饱吃一顿。送做“满月”的物品多少不等。满月之后,旧时兴点灯花,用黄色薄纸做简单花样,拌芝麻油焚烧。家宅各房间院落都要点遍。娘家来人接闺女,、外孙(女)回姥娘家。闺女抱孩子回娘家住一段时间,长短不计,这叫“挪窝”。小孩子“满月”、“百日”、“周岁”时,常拍照留念,有小孩单照或夫妻儿女合照不等。
灵寿等地婴孩在“满月”时要剃去脱发,俗称“剃满月头”。此日,亲戚朋友们,都要带点礼物来祝贺,主家以美酒佳肴款待宾客,称“满月酒”。这天,并将客人所送衣物摆列于桌上,一一唱明物品、数量和送者姓名。接着亲友向大人问好,观望小孩,欢天喜地,热闹一天。此后产妇可出产房,由娘家人主动接回娘家一段时间,名曰“歇假期”。
灵寿等地满月时还有重要风俗,就是给小孩取乳名(俗称“小名”),这个事一般由婴孩的祖父(爷爷)或外祖父(姥爷)来承办,或者邀请那些儿孙满堂,并在当地很在威望的文人学士来给孩子起个既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有的村庄有的“撞名”的习俗。“撞名”又叫“撞街”,就是在满月那天清晨(太阳未出前),父亲抱上婴孩子街上转一圈儿,请他碰到第一个青年人给小孩起名字。如果一个人也没碰到,就根据碰到的每个动物起名,如狗狗、猫猫、牛牛、等。如连动物也没碰到,就认为是不吉利。父母就随便给孩子起个很难听的名字,如叫“狗不理”、“人讨厌”、“楞货”、“傻蛋”等,为的是取其反意。现在“撞街”起名的现象几乎没有了,但“做满月”还是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要给产妇送些有营养的奶粉、麦乳精、蜂王浆等食物,还要给婴孩送“宝宝服”、小鞋、小袜、凉帽、玩具等。有的下饭馆大吃大喝一顿。甚至有“满月”吃不好,“百天”再来补的。
百天
孩子出生满一百天时,主家请接生者吃饭。一般吃鸡蛋,寓有“圆满”之意;或吃面条,寓有“长寿”之意。这种活动俗称过“百天”,给小孩过“百天”现在也比过去普遍了。去过只是姥娘姥爷给予小外孙送首饰和银钱儿、银锁,现在一般亲朋友好也在百天馈赠送类东西。锁上有“长命百岁”、“连生贵子”、“麒麟送子”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所谓吉祥物品。此日,多给婴孩照相,以作百日纪念。
周岁
婴儿满周岁,产妇娘家和亲友同样要馈赠礼物。而此时对孩子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抓周。凡做父母的,都关心孩子的将来,往往通过抓周习俗来预卜孩子长大以后从事什么职业。其做法是,在孩子满一周岁那天,富贵或是书香之家要给孩子庆周岁。这时,大人陈设书画笔砚、刀剑弓矢、算盘称尺等器具,任小孩捡取,视其所喜,以观其志,欲卜日后成就。虽系迷信,但可反映大人“望子成龙”之心态。
生育观念
旧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严重。姐妹三、四人者极少,兄弟五、六人者甚多。有女无儿者,往往将女儿取名“拉弟”或“领弟”。不愿再生女者将女儿取名“九闺女”。结果造成男口过剩,男女比例失调。
旧时,生活一般能过得去的人家,都盼望“儿女满堂”,所谓“多儿多女多福贵”,实则是“添人不添地,终究过不去”。许多人家因地少人多,科年劳碌,不得温饱。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重男轻女思想有所克服,但生育率大为提高,人口增长过快,缺乏控制。
生育新风
新中国成立后,在产俗方面大力提倡除旧俗,讲卫生。广大妇女普遍增进生理卫生知识,各村设接生员,普遍推行新法接生,护理条件明显改善,注重产妇营养,杜绝了“月子病”、“四六风”等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学习,群众重男轻女的思想有所扭转。到20世纪80年代,各级政府大抓计划生育。并提出“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生育工作有了好转。
现在,我市人民群众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更加重视,提倡“胎教”、“母乳”喂养等。庆贺活动则有所简化,主要保留了报喜、做满月、过百天等项属于聚会性质的活动,但由于生活逐渐富裕,这些活动的规格上比过去提高了。其他一些风俗则由于繁锁及缺乏实际意义而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了。
(张洪进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