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Ipv6
   
 
网站首页
综合要闻
政务公开
政务动态
无障碍浏览进入适老化
当前的位置:
井陉拉花
2019-09-25 16:43
发布时间:2019-09-25 16:43 来源: 【字体: 打印
石家庄“拉花”是河北三大民间舞蹈之一,是我市最具代表性的舞种。其独特的风格,优美刚健的舞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拉花”流传于冀西太行山区井陉一带,曾参加过省、市的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得一等奖。1957年“拉花”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第二名。3月2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周总理还和年龄最小的演员杨昴泉亲切地谈了话。从此,大大提高了“拉花”在全国舞蹈界的知名度,促进了“拉花”的发展和普及。至今在多届全国性的民间舞蹈比赛中,都有“拉花”舞蹈的参与,并屡屡获奖,它为石家庄增光添彩。许多大型专业歌舞团,部分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纷纷来我市学习“拉花”,“拉花”专家辅导过的舞蹈工作者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1、“拉花”的起源
关于“拉花”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在元朝,井陉牛头坳一带有强寇占山为王,经常下山搜刮民财,抢男霸女欺压百姓,人人切齿痛恨。有一伙儿习歌练武的表年人决心为民除害。于是定下计谋,暗带兵器。乔扮成戏班的妖童美女,从山下路过。山上强寇将他们抢上山寨,入夜,强寇们饮酒作乐,命他们歌舞作陪。他们乘机把强寇灌醉,杀死了山大王,破了山寨,从此百姓们安居乐业。后为为追思这伙儿表年人的功绩,也扮成他们的模样,模仿他们的歌舞以为纪念,每逢新春佳节沿街表演,广大百姓共同欢庆。另一种传说,在金元时期,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人们身背行李,携儿带女,成群结队四处逃亡,寻找太平安宁的地方。青年男子怕官府抓丁当差,特蓄胡子以示年老,女子手持棍棒,以防恶人欺侮。因行路艰难,便口哼小曲儿,边唱边舞边行,以鼓舞斗志,减轻跋涉的劳苦。从此这些歌舞被后人沿袭留传了下来。这些传说没有正式文字记载,只是在老艺人张树1954年的一个手抄本中有过记录。
经过“拉花”专家们几十年研究分析、采访考查,认为“拉花”产生在金元时期。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侵入中原一带,他们的文化艺术也随之带入中原,特别是位居太行山脚的井陉地区受到较大影响。外来艺术与本地艺术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文化艺术,民间舞“拉花”就是在这种历史背影下产生的。它具有两种艺术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两种艺术,因此“拉花”动作、服装、音乐、都保留着元朝时期歌舞艺术的风格特点。
2、“拉花”的名称
“拉花”名称的由来与传说有关,“拉”即抢拉的意思,“花”指娇童美女,“拉花”就是抢拉青春年少的青年男女。经过数百年的流传与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拉花”的含意有了较大的变化:它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邪恶的憎恨,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风格特点
由于“拉花”历史悠久,又流传在交通闭塞的山区,因此受外界影响较小,保留了原始的乡土气息和古色古香的民间舞风格。
“拉花”的动作健康豪放,姿态优美大方,男性动作刚劲挺拔,女性动作稳重优雅。其基本韵律、风格特点,可用四句话概括:“柔中有刚、文雅大方、粗中有细、对比性强。”
“柔中有刚”指动作的韵律。“柔”指韧性,“刚”指动作的刚劲和力度。“柔”和“刚”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是“拉花”动作的重要特点,尤其男性动作有更显著的特色。
“文雅大方”指动作的表演特征。“拉花”的节奏稳健,中板、慢板动作丰富,一招一式清晰而舒展大方。尤其女性的动作雅静、稳重、秀美,避免轻飘、慌乱。男性动作干净利索,自然潇酒,给人一种健美庄重的感觉。
“对比性强”指舞姿的造型,动作幅度的大与小、高与低、动与静、曲与伸的变化明显而夸张,形成对比鲜明的感觉。演员的头、手、肩、步、膝在方位和角度上都有上下呼应、前后对应等大幅度的对比感,体现出“拉花”的精彩之处。
4、动律特征
肩部动作是体现其风格特点的重要部位,起到细腻点缀的作用。肩部动作的特征是内在含蓄的,强调文雅而不外露。它不同于蒙古族的动肩,而是以大臂带肩动,就是臂主动,肩被动,肩和上身的动作完全揉合在一起,使舞姿优美粗犷,“粗中有细”。
下肢动作以双膝曲伸为主要动律特征。很多动作是通过双膝的曲伸来带动全身上下起伏。曲伸时刚柔相结合,曲为强拍,伸为弱拍,双腿曲伸的节拍不相同,左腿为慢起慢落,右腿为快起慢落,使下肢动作敏捷、利索、刚柔相兼。
脚部动作中,有 动的特色,这也是“拉花”的动律特征之一。当舞蹈者向前迈步时,其后脚跟后轴,脚掌向外 动;而舞蹈者向后退步时,后脚掌为轴,脚跟向前 动,随着双膝的曲伸而形成细腻的别具一格的动律特征。
“拉花”的基本动作有“翻手扇”、“原步”、“上山步”、“下山步”、“雁南飞”、“风点头”、“下扇”、“削腿”、“漫头”、“蹲 ”、“别腿”、“弓步翻身”、“双扇花”、“大小拉弓”、“搅扇”、“摇扇”等。
5、演员组成及道具
“拉花”表演由三男、三女组成,相传有“六合同春”的含意。在1958年以前,女角都是由男子扮演。一是因为封建意识,男女不愿同台演出,女子登台露面怕人说闲说。二是女子长大出嫁、怕把本村的“拉花”绝艺带到他乡,所以祖祖辈辈都是男扮女装。
“拉花”的道具有七种,每种都有不同的含意:
伞:男子一人,左手撑伞,右手持扇。伞在当地是一种幸福吉祥的象征,有风调雨顺,福、禄、寿三星高照之讲。撑伞人走在前面,意欲带领人们奔向光明幸福的地方。
扇:两男两女四人右手各拿一彩扇,象征彩蝶飞舞在娇童美女的身上,是优美舞姿的衬托。
绢:女子一人,右手拿扇,左手握绸绢一条。绢指汗巾,是劳动者擦汗的必备之物,它象征着舞蹈者的身份。
背包:女子一人,双手各拿扇和绢,同时身斜背包袱。包内装有鞋、袜、锥、剪、梳妆品等,以示远行的包裹。(解放后把包袱去掉了)。
太平板:男子一人,双手各拿两块竹板,又叫四块瓦。含意为:打出天下太平,四季平安。
霸王鞭:女子一人,左手持霸王鞭,右手拿绢。其意为防身棍棒儿,免受恶人欺侮,有抗争求解放之说。目前,井陉南正河东村还何留着一件非常宝贵的道具――祖传霸王鞭。这件道具是清朝乾隆年间制做的,鞭上用的铜钱已由原来的方孔磨成了园孔,鞭杆是用实心竹子制成的,上面的凹痕是无数舞蹈者长期使用,手指抓捏而留下的痕迹。
花瓶:男女各一人,男左肩挑一个花瓶,右手持扇;女左肩挑一花瓶,右手小指系绢,其他四指握扇。瓶内插着各种鲜艳的花朵,其意为:祖国的锦绣河山如同鲜花般美丽。花瓶由少年男女挑在肩上,表示大好河山、美好前程寄望在少年男女身上。
六个演员手拿道具的顺序是:第一个出场的男子拿伞、扇;第二个女子背包,拿扇、绢;第三个男子拿太平板;第四个女子拿霸王鞭;第五个男子挑花瓶,拿扇;第六个女子挑花瓶,拿扇,系绢。
6、服装和化妆
三个男子的服装与蒙古族服饰相似,头戴类似古肛蒙古族的大顶帽,帽顶上有红缨子。身穿蒙式带男袍子,腰系彩色长绸,舞蹈时将袍子前后下摆的中间掖的腰里。腿穿彩裤,系住裤口,脚穿白布袜,黑云钩鞋。三个女子的服装与古代汉族服饰相似,第一个出场女子的服饰同戏曲的青衣罗裙,另两个女身着深色带边大坎,同穿同种花的上衣衣裤,三人都穿绣花鞋,头饰与青衣、旦角相仿。
“拉花”的化妆别具一格,紧紧围绕着“花”字做文章,形成以花为主的脸谱。在淡淡的底色上,用白色单线条在面颊上画两朵花,男的画菊花,女的画梅花。井陉人把“花”作为美好和平的象征,菊花含意为向往丰收年景,菊花盛开之时,正是秋季五谷丰登的大好时节。梅花的含意的抗严寒、傲霜雪,这在冬季开放,人们称为“腊梅”,意指女子不畏强暴,不甘恶人欺凌,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1954年以后,“拉花”不断到外地表演,看到其他同台演出的音乐舞蹈节目,与自己画法不同,于是抛弃了原来的化妆形式,而学习采用戏曲中小生和青衣的化妆法。
7、“拉花”的音乐
拉花的音乐优美动听,特色浓厚。它的古曲未很浓,节奏稳定,中慢板较多,节拍轻重分明。听起来有一种宫庭或古刹的音韵,使人情不自禁,欲翩翩起舞,给舞蹈增添了很大的色彩。
“拉花”的乐曲原有十二音:
⑴《小儿犯》⑵《魔合罗》
⑶《万年欢》⑷《雁南飞》
⑸《相思谱》⑹《爬山虎》
⑺《采椒》⑻《春夏秋冬》
⑼《粉红莲》⑽《腊梅花》
⑾《小走马》⑿《红绣鞋》
现流传下来前十首,后两首已经失传,只知其名,已无人支唱了。“拉花”的伴奏由寺庙乐队担任。从前南正河东村有一名叫大寺的寺庙,里面和尚很多,他们除了烧香念经以外,还训练了一个乐队,方园几十里的红白喜事都请他们去“做乐”。他们演奏的曲子,大都是“拉花”乐曲。每年“正月走会”时,由寺庙乐队担任“拉花”伴奏。后传入民间由村民伴奏。
“拉花”伴奏的主要乐器是:大管、小管、笙、笛、十样景(云锣)、大鼓、小钗等等。演奏时基本上是大齐奏,偶有配器,合作默契,演奏出自然和谐的旋律。大管在拉花音乐中起领奏的作用,它憨厚的音色,粗犷奔放的音域与舞蹈构成一体。十样景在音乐在增加了清脆、幽静的效果。拉花的乐器配备形成独特的井陉吹歌风格。中央、省、市的电台、电视台多次录制,播放“拉花”舞蹈和舞曲,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8、流传范围和活动情况
“拉花”流传于河北西部山区井陉一带。每逢新春佳节,村里年青人扭起(跳起)“拉花”欢度春节,这一带的人们叫“正月走会”。其中南正、庄旺、横南、井南、固底、贾庄、小作、南峪等村最流行。村里的男女老少,人人喜爱,只要哼起“拉花”中的曲子,就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会柱着拐杖扭起来。南正河东村的“拉花”不论在舞蹈上,还是在音乐上都比较讲究,且功夫较深,风格较强,舞姿优美规范,俗有“南正拉花一片功”之称。人们亲切地称南正河东村为“拉花”的故乡。
“拉花”曾是一种广场艺术,不受场地限制,主要活动于街头场院,有时也在一些农村小戏台上演出。表演时,演员在中间,观众围一圈。演员对四周的观众都要照顾到,有的动作就是特意为四面的观众设计的。夜间演出比白天精彩,演员在中间,周围是一圈篝火,群众在篝火的外面观看。“拉花”扭起来,可长可短,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它的场面调度,演出的长短,全由“班主”决定。班主手拿一面红色镶白花牙的小旗指挥,演员和乐手着他的手势变化而变换动作、队形和乐曲。班主不同于乐队指挥,他没有明显、固定的位置,也不太引人注目,但当地百姓都知道拿小旗的人是“头头”,所以在演出中也时时看到他的行动。如果人们感到演的时间不长,看得不够劲,就大声叫好,然后围观班主,让再扭一段,一直演到群众满意才罢休。
“拉花”产生的初期和中期,大都以闹元宵节为主。现在,于重大节日也出演以示祝贺。
9、“拉花”的继承和发展
“拉花”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岁月,但它的风格特点,表演形式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了古老的样子。在多年的流传中,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单凭老艺人口传身教,致使个别动作和乐曲失传,使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没能全部继承下来。
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民间的文化艺术,重视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1951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停顿了多年的“拉花”又恢复起来。除了春节、元宵节演出外,许多镇、县、市的工厂、部队、企事业单位纷纷邀请“拉花”团体去演出。1953年,南正河东村的老年人、老艺人、老乐手们为了更完整地把“拉花”继承发展下去,在当时石家庄市文教局的建议下,开始有组织、有系统地挖掘整理“拉花”的舞蹈场记、动作、音乐曲谱和歌词。他们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克服了不少困难,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整出了“拉花”的第一份材料,把古传的工尺谱翻成了现在的简谱,对服装和道具进行了修复。当时参加整理工作的人员共二十五名,最高年龄的老艺人已七十八岁,目前都已去世了。
自1957年“拉花”在全国获奖后,井陉县及石家庄市的文艺工作者,运用“拉花”素材,创作出了反映敌占区人民星夜投奔解放区的舞蹈《夜奔》,反映人民群众热火朝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舞蹈《我送哥哥上岗南》,反映商业战线新貌的《货郎图》、《背蒌》,反映教育工作的小舞剧《山村女教师》,以及反映继承传统的双人舞《接过牧羊鞭》等。这些创作是“拉花” 的极大革命,突破了几百年来的旧形式,使“拉花”的发展和创新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后,《走西口》、《我跟奶奶学拉花》等一批以“拉花”为素材的优秀民间舞不断涌现在省会舞台上。
“文化大革命”中“拉花”服装、道具被破坏,就连周总理和中央首长接见“拉花”演员的照片,也没有保留下来,只有少数几件道具和乐器放在群众个人手里,侥幸保留了下来。这一切给“拉花”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几乎毁掉了流传数百年的民间艺术。
直到“文革”结束后,“拉花”又重新活跃起来。随着改革开放,“拉花”走出石家庄,参加了沈阳比赛、北京龙潭庙会、三峡水库慰问演出以及国内外舞蹈家的交流等等,石家庄的“拉花”已成为中华民笔试艺术苑圃中一件光彩夺目的瑰室。
(杨晓泉、李艳荣)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今日访问量: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
冀ICP备20013865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1704号